王東亮
貴州省貴陽市第三十六中學
初中語文課堂要設計良好的提問
王東亮
貴州省貴陽市第三十六中學
設計良好的提問,充分把握問題的難易度,抓住提問契機,隨機應變,能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開拓學生的思路,開發(fā)學生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優(yōu)化教學效果,從本質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語文課堂上,學生的討論總得圍繞著教學目標這個大方向。怎樣保證學生不漫無邊際隨意地亂問?老師預先示范性的提問,就必須要從教學目的出發(fā),緊扣住大綱和教材。凡是有悖于大綱或是游離于教材之外的問題,都不宜在課堂上過多討論,因為單就某一堂語文課來說,教學目的是比較單一的,如果四面撒網(wǎng),就會漫無邊際。如果老師不知所問,那么學生當然也就不知所答,更不用說提出自己的問題了。
教師設置的提問需在學生有疑問處,有疑問才有爭論,有爭論才能辨別是非,也才能引起學生探求知識、得到真理的興趣。特別是經(jīng)過教師的引導,同學之間的交流,使問題得到解決,創(chuàng)造一種“洞然若開”之境,不僅會使學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滿足,而且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實際教學中教師的提問往往存在兩個誤區(qū):一是無疑而問、為問而問;二是大而無當、太廣太深。提問要有明確的目的,這是課堂成敗的先決條件,課堂提問的目的應服從總的教學目的和任務,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jù)每堂課的教學目的、任務提出難易適度的問題。提問的內(nèi)容要具體、準確,必須對提問的目的、范圍、程度、角度反復設計,加以限定,切忌隨心所問。如在教學《雪》這篇課文時,有的老師就這樣導入了新課:同學們,你們見過雪嗎?雪是什么顏色的?。肯旅娴耐瑢W異口同聲地回答:見過,白顏色的。這樣的提問似乎能夠營造一種形式上的熱鬧的氛圍,卻很難想象它的價值所在。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往提出的問題學生答不出,這是常有的事,原因可能是難度大。遇到此種情況,老師應想方設法“化難為易”,聯(lián)系生情,降低問題的“高度”,以避免“冷堂”的境地。問題的高度把握好了,學生的思維就會被充分激活,積極創(chuàng)造的火花也就能得以充分引發(fā)。
教師設置的提問需在學生有疑問處,有疑問才有爭論,有爭論才能辨別是非,也才能引起學生探求知識、得到真理的興趣。特別是經(jīng)過教師的引導,同學之間的交流,使問題得到解決,創(chuàng)造一種“洞然若開”之境,不僅會使學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滿足,而且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實際教學中教師的提問往往存在兩個誤區(qū):一是無疑而問、為問而問;二是大而無當、太廣太深。提問要有明確的目的,這是課堂成敗的先決條件,課堂提問的目的應服從總的教學目的和任務,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jù)每堂課的教學目的、任務提出難易適度的問題。提問的內(nèi)容要具體、準確,必須對提問的目的、范圍、程度、角度反復設計,加以限定,切忌隨心所問。如在教學《雪》這篇課文時,有的老師就這樣導入了新課:同學們,你們見過雪嗎?雪是什么顏色的?。肯旅娴耐瑢W異口同聲地回答:見過,白顏色的。這樣的提問似乎能夠營造一種形式上的熱鬧的氛圍,卻很難想象它的價值所在。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往提出的問題學生答不出,這是常有的事,原因可能是難度大。遇到此種情況,老師應想方設法“化難為易”,聯(lián)系生情,降低問題的“高度”,以避免“冷堂”的境地。在教《紫藤蘿瀑布》時,直接問:“那時的說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聯(lián)系?!边@句話有什么含義?由于初中生生活與“十年文革”相去甚遠,理解這句話難度頗大。為了幫助他們理解,就可以設計一系列小的問題:1、那時,指什么時候?2、那時的社會狀況是什么樣子?3、“東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掛在樹稍”這種描寫有什么意圖?進而幫助學生理解,花的稀落到如今的繁花似錦正是自己和國家命運的象征。問題的高度把握好了,學生的思維就會被充分激活,積極創(chuàng)造的火花也就能得以充分引發(fā)。
梁啟超說過“敬業(yè)不如樂業(yè)”,也就是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家認為,興趣是一種特殊的意向傾向,它的有無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們的行為是積極的、主動的,還是消極的、被動的。因此,在設置問題時要選準角度,借一問題,使學生能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大膽想象,讓智慧的靈感源源不斷生發(fā)出來。如在教《社戲》一文后:豆還是原來的豆,但為什么沒有昨夜那么好吃?這是為什么呢?你們有沒有類似的經(jīng)歷?因勢利導的提問就會勾起學生直覺經(jīng)驗的通感,啟發(fā)他們對童年生活經(jīng)歷的回憶,產(chǎn)生最大程度的共鳴。
“每堂教讀課,教師要根據(jù)學生自讀中的所惑之處,精心設計問題,或一個大問題領起諸多小問題,或按教讀順序層層設問,猶如一顆石子投向平靜的水面,能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比缃獭队薰粕健窌r可從四個關鍵處設問:從“人數(shù)”入手問,逐步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既落實了“且”、“叟”、“齔”、“遺男”、“荷擔者三夫”、“遂率”以及“遂率”句的主語省略等知識,又為后文分析理清了頭緒;從人到事,“這件事做起來難嗎?”把學生引導到“移山任務越艱巨,就越能顯示出人們的精神面貌”這個方面;“愚公究竟笨不笨?”把課文的學習和學生的思考引向新的深度,深入挖掘愚公的偉大之處,把落實知識、開發(fā)智能、思想教育三者完美地結合起來了;“愚公到底是無能的,你們同意嗎?”扣住神話結尾,突出愚公精神感人至深,強化了前面的收獲。這樣的問題,正是教師以實現(xiàn)語文課程三維目標設計出的四個出色提問。
課堂提問要在充分把握問題的難易度的基礎上,抓住提問契機,隨機應變,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