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景婷
河北省大廠回族自治縣邵府鄉(xiāng)中心幼兒園
在音樂教學中體現審美教育
郭景婷
河北省大廠回族自治縣邵府鄉(xiāng)中心幼兒園
審美教育是音樂教育的核心。音樂課教學已逐漸從唱歌型、知識能力型向審美型發(fā)展,這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結果。本文從如何充分挖掘音樂作品的思想美和形式美;如何在音樂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感知美、理解美、探索美、表現美、創(chuàng)造美等環(huán)節(jié)實施審美教育;如何創(chuàng)設審美情景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如何整合音樂教學內容,實現審美教育序列化等方面闡述了在音樂教育中體現審美教育的觀點,倡導通過音樂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觀點、審美能力和審美情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思想美;形式美;審美情趣;序列化
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小學音樂教育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音樂課已逐漸從唱歌型、知識能力型的模式中解脫,面向審美型發(fā)展。這種審美型的音樂課,是教學思想徹底轉變的產物,其特點是以審美教育為核心,為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打基礎。音樂教師應把學生的審美心理培養(yǎng)貫穿在每堂音樂課之中,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審美觀點、審美能力和審美情操,在音樂審美中陶冶心靈,塑造人格。
音樂審美,就是認識和領會音樂作品的美。中小學音樂課本中入選的絕大多數是音樂寶庫中的優(yōu)秀作品。這些作品充滿著“思想美”和“音樂美”。
審美育人,首先要正確地把握住音樂教材中作品的“思想美”,準確挖掘和表達作品的主題思想。如:熱愛黨、熱愛祖國的深情,對革命先輩的緬懷,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對人類美好情感和行為的謳歌……其次要根據作品原有的思想教育因素,找準教育點加以啟發(fā)與引導。一首歌(樂)曲,可通過介紹作者和作品的時代背景補充深化;可圍繞主題思想設計思考性問題自然引導;可創(chuàng)設情景,引發(fā)情感,通過強烈的形象感染,在共鳴中潛移默化地陶冶等。
音樂作品的另一種美就是“音樂美”。音樂的美表現為節(jié)奏美、旋律美、音調美、和聲美等,這些美以強烈的力量,沁入學生的心靈深處,經過長期音樂美的熏陶,就會形成美好的情操和健康的審美觀。范唱、伴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演唱、演奏、表演等,都不失為呈現音樂美的好方法。
(一)組織教學——激起學生音樂審美的渴望
組織教學是師生間達成和諧審美情感交流的關鍵階段。當學生進入一種美的環(huán)境,面對特定的審美對象,耳聞目睹美的旋律和美的形象,學生的審美渴望頓時激起。
例如:在教《種瓜》一課時,我把音樂教室布置成瓜園:窗上掛上長滿花蕾的西瓜藤,黑板上畫著一片翠綠的“西瓜地”,“瓜地”里貼著六個“熟透”的西瓜。鈴聲一響,同學們踏著《種瓜》的旋律走進這片充滿美和新奇的環(huán)境,霎時審美注意被喚起,產生強烈的審美渴望。
(二)基本練習——學生感知美,理解美的良好開端
基本練習是牢固掌握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必要條件,是使學生正確的發(fā)音、聽音、掌握節(jié)奏和音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同時也是學生感知美、理解美的良好開端。
(三)新課教學——讓學生由感知美上升到探索美
新課教學的各環(huán)節(jié)中都滲透著音樂審美教育。以歌曲《摘草莓》為例:當學生走進“長滿草莓的教室”,碧綠的葉子,鮮紅的草莓,勾起了學生良好的心態(tài)體驗——審美心境;當教師以優(yōu)美的歌聲范唱旋律時,學生對流暢跳躍的旋律、輕盈活潑的節(jié)奏產生了強烈的學習欲望;淺顯易懂又富有幽默的歌詞更進一步誘發(fā)了學生探索音樂美的強烈欲望。
(四)鞏固練習——引導學生主動的表現美、創(chuàng)造美
鞏固練習是教學雙邊活動最有趣的階段,也是師生在音樂審美活動中由感知美、理解美、探索美、表現美到創(chuàng)造美過渡的階段。
如:仍以歌曲《摘草莓》為例,學生在學會歌曲以后老師啟發(fā)學生摘草莓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在這樣的心情下我們可以用什么樣的動作來表現呢?利用輕快的舞步、跳躍的動作,來表現歌曲的情緒與意境。并鼓勵學生分組隨著音樂自編、自演舞蹈,并選出比較好的組給大家表演,學生們邊唱邊跳在這樣的氛圍里更好的體現了歌曲的意境之美。
(五)結束部分——指導學生把審美理論變成審美技能
結束部分是教師根據課堂教學情況進行小結,指導學生把理論變成技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如:《洗手絹》一課的小結:“這一課同學們學得非常好。再上音樂課時,咱們比一比誰自己的小手絹洗的最干凈,疊的最漂亮,好不好?”簡單的總結引導學生把審美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從而形成審美素質。
音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素材可以按照音樂學科的特點,結合重大節(jié)日、紀念日進行序列化整合。根據各冊教材的思想內容和不同演唱風格,把相關的題材、體裁的歌曲劃分為歌頌美、抒情美、民歌美以及革命傳統(tǒng)美,并穿插“雙基”訓練,集中了有針對性的、有相同教育意義的課題,適合采用不同形式來進行教學。在三四月份,結合學雷鋒、學英雄、為革命先烈掃墓等活動,選用以革命傳統(tǒng)教育為主的課程內容,如《學習雷鋒好榜樣》、《共產兒童團歌》等。在“七一”黨的生日和國慶節(jié)期間,教育內容要以歌頌美為主,如《我向黨來唱支歌》、《紅旗頌》、《歌唱祖國》等,進一步教育學生熱愛黨、熱愛祖國和人民,樹立革命理想,爭做黨的接班人。通過調整課的內容,既保持了課堂應有的新意和吸引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品質和審美情操,使審美育人序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