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婧
內容摘要:《萬箭穿心》以武漢市井為生活背景,講述了一個底層人物李寶莉跌宕起伏的一生,籠罩著濃厚的悲劇色彩。本文通過對她悲劇命運外在因素與個人局限的探源,分析方方探求女性命運由尋求外圍突破到實現自身突圍的飛躍。
關鍵詞:《萬箭穿心》 悲劇 命運
《萬箭穿心》被譽為女版《活著》,榮獲“百花獎優(yōu)秀中篇小說獎”。它以鮮活脆生的語言、熱氣騰騰的細節(jié)、張弛有度的節(jié)奏再現了漢正街“女扁擔”李寶莉支離破碎、萬箭穿心的生活。文化圖景般的神秘讖語“萬箭穿心”是小說的隱線,如珠鏈般串起了整個故事,也預言了主人公的凄慘遭際。搬入新房起,生活揮舞著鋒利的刀刃刺向李寶莉:婚姻不順,丈夫外遇,捉奸報警,丈夫自殺,打工賣血,公婆仇視,趕出家門??嚯y降臨,悲劇的廢墟里她仍生機勃勃的,像一朵無名小花妖嬈怒放。方方憑著獨特的敏感性和悲觀態(tài)度將內在體驗外化,將女性充滿刺痛感的命運軌跡表現的震撼人心,悲劇氛圍像一張無形的網籠罩在每個讀者心頭,具有重磅炸彈的力量。
一.文化碰撞導致的婚姻悲劇
李寶莉和馬學武的結合可以說是對傳統(tǒng)門當戶對觀念的突破。作為有眾多追求者的年輕漂亮的武漢本地姑娘,李寶莉有自己的想法“找個沒文化的人,生個兒子像個苕,又有什么用”,并最終嫁給了“鳳凰男”馬學武。目光長遠的婚姻選擇為李寶莉的生活翻開了嶄新一頁,“正是馬學武這個狗日的幫我轉的運”——兒子優(yōu)秀,老公升職,分得新房。但跨越了“門當戶對”的門檻的李寶莉始終無法逾越文化的鴻溝,一個是眼界開闊的大專生,一個是小學畢業(yè)就賣菜的小市民,這種婚姻組合使二人矛盾滋長,嫌隙漸生。馬學武的父母都是退休中學教師,知識分子的清高使馬家人著實看不起沒文化的李寶莉,始終沒把她當成自家人。馬家人順理成章地將馬學武的死歸咎于李寶莉“成天吵來吵去, 是頭豬也得去跳江,莫說是個人了”,教唆小寶疏遠母親,導致母子反目。知識分子與小市民之間文化碰撞不可避免地將李寶莉推向了婚姻的墳墓。以李寶莉和馬學武的婚姻為中心而建立起的這個家庭,終因難以化解的誤會和仇恨變得愛情遺失,親情隕落。
二.性格缺陷導致的命運悲劇
方方以與身份契合的個性化審美追求,用冷靜、客觀的筆觸,在對女性細心體悟與把握中實現著對女性命運的求索。在人性的潰敗前,她透過繁華下的冰冷,直面凡俗人生中的悲劇,刻畫具有多舛的命運遭際,偏執(zhí)的自我救贖,慘烈的人生結局的女性形象?!八元毺氐墓芨Q角度探求女性悲劇根源——女性自身性格的局限,以探求女性求得話語表達權和命運操縱權的過程,由尋求外圍反抗到實現女性自身突圍的飛躍,體現方方在探討女性解放問題上的不斷趨于理性與合理性。”①
李寶莉身上體現了女性特質的丟失而物質自我的偏斜。她做事粗拉,生性潑辣,剛烈有余,柔情不足,是一個不像“女人”的女人。她張口就是“狗日的馬學武”,抬手就是掐臉掐脖子,“馬學武在車間當技術員時, 臉上常常掛著彩去上班,這就是李寶莉的絕活”。罵完之后,她唯一的安撫方式就是性,并洋洋得意地認為不管自己怎么粗魯地對待丈夫總能用性來解決。寶莉剝奪了馬學武思想的自由,踐踏了他作為男人的尊嚴,失去了對生活幸福感知力的馬學武開始去別的女人身上尋求女性的溫柔特質作為心理補償。李寶莉的人生困局還在于她始終缺乏自由自覺的獨立精神和反省意識。“李寶莉不在乎這些夸和罵,我行我素。李寶莉說,我要是天天聽別人的話過日子,我累也累死了”這種看似大大咧咧的性格實際是缺乏反思的。丈夫提出離婚后,“驚得幾乎從床沿邊跌下去”的李寶莉沒有自我反省,而對丈夫跟蹤監(jiān)視,并以報警來報復丈夫的不忠。李寶莉“一派大家風度的鎮(zhèn)定”看似挽救了危機,卻為矛盾的集中爆發(fā)埋下隱患。即使陷于慘烈的人生困局,她執(zhí)拗地相信“像我這樣長相的人,嫁給他那種人,是他的福氣。他好好愛我還差不多,憑什么要我去好好愛他”,“根本不是我的問題”。如果說李寶莉真正反思過,那也只是在被兒子趕出家門,她靠在冰冷的墻角默默流淚 “她知道,自己當年在一念之間,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和人生,包括她自己”。缺乏反省意識的李寶莉并不足以體驗到悲劇的真正刺痛感,而缺乏自由自覺的獨立精神也許是人物悲劇的宿命根源。女性的出路不僅在爭取經濟獨立,更主要的是精神的獨立。在經濟上,李寶莉是依靠馬學武的,“家里過日子有馬學武撐著,也算小康,她出門做事純是打發(fā)時光”。李寶莉在看似強勢下蘊藏著害怕失去的不安,馬學武提出離婚后,李寶莉也不去賣襪子了,“披頭散發(fā),臉色鐵青,幾乎脫了人形”??梢哉f,從物質到精神層面,她把男人當作通向幸福大門的鑰匙,馬學武的自殺使她的生命支點坍塌,又開始為生命中的另一個男人勞碌,顧及兒子的想法也錯失良緣,她始終旋轉在自己的世界里為別人舞蹈。
方方稱:“李寶莉是一個內心有大善的人,她雖然沒有文化,但一直憑著生長的文化背景和民間傳統(tǒng)所給予的直覺,守著做人的底線?!雹诜椒浇柚顚毨驈氐最嵏擦伺赃^分倚重外界的弱者形象,展示了女性形象的新發(fā)展。從第9節(jié),方方轉化了揭示女性性格悲劇的視角,讓我們在有明顯性格弱點的李寶莉身上看到了強者的風范:直面生活困境,堅強扛起一切,困難前毫不退縮。丈夫的自私、脆弱留她獨自品嘗生活的苦澀,為了多掙錢去漢正街當“扁擔”;為了籌集小寶的學費去賣血;為了幫助弱者何嫂被毒打;為了照顧婆婆耽誤腿傷;為了兒子放棄來之不易的幸?!缤哪穻專顚毨蜻^著艱苦到極致的生活,賣血受辱在所不惜,在忍耐中完成了人生修行。即使這個女人身上有許多可恨可氣之處,即使你忍不住覺得她可憐,但是最后你還是會覺得她可敬,因為她承擔起贖罪的人生。
三.缺乏溝通導致的母子悲劇
金錢供給難以替代情感的交融,對精神的渴求往往要比物質強烈得多。母子間缺乏溝通導致的母愛缺失、親情荒蕪,小寶內心仇恨的種子生長發(fā)芽,性格畸形,最終導致了母子形同陌路的悲劇。曾目睹母親在家中的飛揚跋扈,李寶莉在小寶的眼里儼然是一座隨時可能爆發(fā)的火山,每每此時,“小寶眼眶里全是淚,他依偎在父親懷里,仿佛找到了安全”。馬學武自殺時,十歲的小寶不準工人送他進火化爐,“哭著,哭著,突然舉起雙手對著李寶莉身上一陣暴打,嘴上且說,賠,你,賠你賠我的爸爸”,對母親的怨恨自此萌芽。面對心靈極需安慰的小寶,李寶莉忽視了對他的疏導,為生計奔波勞累一天后就只會問一句“作業(yè)做完了沒”,便匆匆做飯去了。應公婆要求,也為了使小寶受到更好的教育,李寶莉放棄了與兒子同住的機會,溝通的匱乏讓母子關系雪上加霜。每天早出晚歸的寶莉認為自己支撐這個家,孩子會理解并知恩圖報的,殊不知,“在這個家,她就像個房客一樣,除了拿錢回來,其他一切,似乎都與她無關了”,母子間早已橫亙著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高中時,小寶得知父親自殺的真相,將失父的罪責完全置于母親肩頭。馬小寶的眼中,爺爺奶奶才是陪伴自己的至親,李寶莉不過是掙錢的機器。母親腿受傷時依然不聞不問,只知伸手要錢,甚至說出了“我只想告訴你,雖然你生了我,但你不配當我的媽”這樣寡恩薄情的話,最后為了貸款買別墅要將母親趕出家門。兒子的報復徹底結束了她帶有自虐色彩的平穩(wěn)生活,在漫漫長夜,李寶莉獨自舔舐傷口,一點一點地縫補著自己心理的箭洞。次日一早, 留下給公婆的紙條和當月的生活費離開了,她沒留一字給小寶,就如馬學武當年。這似乎在暗示著小寶將重蹈悲劇——心靈在難以化解的恨意中不知何時才能得到救贖。
四.結語
方方對“縱是萬箭穿心,也得扛住”的李寶莉是偏愛的,在結尾處為她安排了一個執(zhí)著追求她且有一定經濟實力的男人建建,為她幾近絕望的生活增添了一抹曙光。方方在談及這部作品時也說:“人生有多少快樂、幸福和溫暖,就會有多少辛苦,苦痛和殘酷。我想,我要表達的大概不外乎這些。”③誠然,人生的意義在于面對,坦然面對生命的得與失,苦與痛,笑與淚,生命便具有了永恒的價值?!度f箭穿心》以略帶漢口味的語言和濃郁的地域風貌,從一個底層小人物身上折射出城市底層的歷史陣痛,通過描寫以李寶莉為代表的普通市民對生存困境的反叛以及對人生精神價值的追求,激起人們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實現道德上的人性救贖。
注 釋
①房萍,弱者形象的顛覆[J].遼寧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第61頁.
②③金瑩,方方.縱是萬箭穿心,也得扛住[N].文學報,2007-8-2,第001版
參考文獻
[1]方方.萬箭穿心[J].小說月報,2007-7.
[2]徐迅.方方.武漢我家鄉(xiāng)[N].武漢晨報,2007-8-19.
[3]崔道怡.孤獨的扁擔[J].北京文學, 2007-5.
[4]謝有順.2001中國最佳中短篇小說序[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2002.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