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例析高考地理計算的六大命題

      2015-06-18 12:26:06何昭
      地理教育 2015年6期
      關鍵詞:晝長高差緯度

      何昭

      地理計算推理能力是高考要求的核心能力之一,被譽為“地理中的數(shù)學應用能力”。自地理恢復高考以來,該能力的命題方式層出不窮,從地球運動、距離計算、氣溫計算到人文地理中的人口增長等問題,命題方式呈現(xiàn)多樣化趨勢。跟其它地理試題相比,總體上命題難度較大,是考生最頭痛的難點之一。

      一、時間、晝夜長短推理計算

      就近年高考試題而言,其難度已明顯降低,側重于基本規(guī)律應用,沒有偏題和怪題,以中等或難度小的題目為主。而且在命題順序上常放在前面考查,以壓軸題考查的概率很小。主要考查內(nèi)容:區(qū)時計算、地方時計算、經(jīng)度和時間的相互計算、日出或日落的時間、晝長和夜長、晝夜長短推測月份等。

      例1:(2010年新課標全國Ⅰ卷第3題)南極中山站(69°24′22″S,76°22′40″E)時間(區(qū)時)2009年2月2日9時25分,我國在南極最高點附近建立的昆侖站(80°25′01″S,77°06′58″E)正式開站。據(jù)此完成第(1)題。

      (1)昆侖站正式開站時,北京時間為2009年2月2日:

      A.5時25分 B.6時25分

      C.12時25分 D.13時25分

      解析:首先確定此題是區(qū)時計算還是地方時計算。區(qū)時根據(jù)時區(qū)計算,地方時則根據(jù)經(jīng)度計算。從題中看出該題是區(qū)時計算。昆侖站位于東五區(qū),與位于東11區(qū)的北京差3個小時且位于北京西側,利用東加西減的方法則可得出答案。

      答案:(1)C

      考點鏈接:

      ☆某地時區(qū)數(shù)=該地經(jīng)度÷15,余數(shù)大于7.5,所求時區(qū)為商數(shù)+1;余數(shù)小于7.5,則所求時區(qū)為商數(shù)。

      ☆根據(jù)各時區(qū)中央經(jīng)線的地方時即為本時區(qū)區(qū)時可知相鄰兩個時區(qū)的區(qū)時相差1小時,即某地區(qū)區(qū)時=已知地區(qū)時±兩地時區(qū)差,注意東加西減。

      ☆根據(jù)時間東早西晚,經(jīng)度每相差15°,地方時相差1小時可求地時。即某地地方時=已知某地地方時±(兩地經(jīng)度差×4分鐘/1°),注意東加西減。

      例2:(2008年新課標全國Ⅰ卷第3~4題)圖1示意不同緯度三地白晝長度變化。讀圖完成第(2)~(3)題。

      (2)若此圖表示南半球三地的白晝變化,則a、b兩月分別是:

      A.1月、2月 B.3月、4月

      C.6月、7月 D.11月、12月

      (3)在圖示月份中:

      A.②地夜長超過10小時

      B.三地中①地晝長最長

      C.三地晝長變化率在a月相等

      D.三地中③地晝長變化最大

      解析:第(2)題,南半球三地①②③晝長夜短,說明南半球此時為夏半年,故排除B、C選項,a、b兩月比較,a月白晝長于b月,所以選A。第(3)題,在圖示月份中①地晝長最短,②地晝長大于14小時,夜長小于10小時,晝長變化率①②③地越來越大,①地晝長變化最小,③地晝長變化最大。故選D。

      答案:(2)A (3)D

      考點鏈接:

      ☆ 某地晝長等于該地所在緯線圈晝弧度數(shù)除以15°。

      ☆ 日出時刻=12-晝長/2=夜長/2。

      ☆ 日落時刻=12+晝長/2=24-夜長/2。

      ☆ 極晝區(qū)晝長為24小時,極夜區(qū)晝長為0小時。

      ☆ 赤道上各地晝長永遠是12小時。

      ☆ 兩分日全球各地晝長均為12小時。

      ☆ 緯度相同地區(qū),晝夜長短相等,日出日落時刻相同。

      ☆ 不同半球相同緯度的兩地晝夜長短相反,即某地晝長=對應另一半球同緯度地區(qū)的夜長。

      二、正午太陽高度、影長推理計算

      新課標實施以來,該命題方向呈爆發(fā)趨勢,如太陽方位問題、太陽高度變化、日影長短變化等。命題方式有很大轉(zhuǎn)變,傳統(tǒng)上難度較大的光照圖判讀已較少,無圖命題較多,但難度為中等。

      例3:(4)(2014年新課標Ⅰ卷第3題) 若在北回歸線上建一太陽能光熱電站,其高塔正午影長與塔高的比值為P,則:

      A.春、秋分日,P=0 B.夏至日,P>0

      C.全年日,P<1 D.冬至日,P>1

      解析:在北回歸線上建一太陽能光熱電站,二分日時北回歸線上的正午太陽高度為66.5°,影子不為0,影長與塔高比重P不等于0,A錯;夏至日時,正午太陽高度為90°,影長為0,P=0,B錯。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為43°,影長大于塔高,P>1。

      答案:(4)D

      考點鏈接:

      ☆正午太陽高度計算公式:H=90°-緯度差。

      緯度差指當?shù)嘏c太陽直射點間的緯度之差。緯度差采用“同加異減”的法則,即同半球時等于兩地緯度值之差;異半球時等于兩地緯度值之和。

      例3中北回歸線在冬至日的正午太陽高度計算過程:先計算緯度差23.5°N + 23.5°S=47°,再根據(jù)正午太陽高度計算公式可得H=90°-47°=43°。

      ☆日影與太陽高度的關系:日影長短取決于太陽高度;日影與太陽高度呈負相關;日影方位與太陽方位相反。

      三、距離、面積推理計算

      這類題重點考查學生對地圖基本要素的運用能力,是地理命題的基本方向。常見計算題有根據(jù)經(jīng)緯網(wǎng)或比例尺計算長度或面積。

      例4:(2010年新課標全國Ⅰ卷第3題)南極中山站(69°22′24″S,76°22′40″E)時間(區(qū)時)2009年2月2日9時25分,我國在南極最高點附近建立的昆侖站(80°25′01″S,77°06′58″E)正式開站。

      (5)昆侖站與中山站的直線距離約為:

      A.820千米 B.1 020千米 C.1 220千米 D.1 420千米

      解析:將昆侖站與中山站近似認為在同一條經(jīng)線上,兩站緯度差接近11°,故兩站直線距離約為同一經(jīng)線上的兩點長度計算。

      答案:(5)C

      考點鏈接:

      ☆經(jīng)線上,跨緯度1°的弧長約111km。

      ☆赤道上,跨經(jīng)度1°的弧長約111km;任一緯線上,跨經(jīng)度1°的弧長約111km×cos α(α為該地緯度)。

      利用經(jīng)緯網(wǎng)計算距離時盡量將兩點放到大致同一條經(jīng)線上,利用上述第一條規(guī)律計算。若沒有辦法放在同一經(jīng)線上,看能否放到大致同一緯線上,利用上述第二條規(guī)律計算。既不在同一經(jīng)線上,也不在同一緯線上,就只能利用勾股定理計算,但難度較大,2005年全國Ⅰ卷出現(xiàn)過。一般地圖中的距離計算根據(jù)比例尺即可。

      例5:(2008年全國Ⅱ卷第2題)讀圖2,完成第(6)題。

      (6)海拔低于400米的區(qū)域面積約為:

      A.0.05km2 B.0.5km2 C.5km2 D.50km2

      解析:讀圖可知,海拔低于400米的區(qū)域位于圖中東北側,結合比例尺可量算該區(qū)域東西寬約300米,南北長約450米,由此計算出該區(qū)域面積約0.135 km2,而實際區(qū)域面積要小于0.135 km2。

      答案:(6)A

      考點鏈接:

      ☆求面積常用填補法,即將所算不規(guī)則區(qū)域填補成近似的長方形或正方形等較規(guī)則圖形,便于計算。

      ☆在一般地圖中,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所以比例尺的平方等于圖幅面積與實際面積之比。

      四、高差推理計算

      該類高考計算題出現(xiàn)頻率較高,只要涉及到等高線判讀,往往存在高差計算。關鍵是正確判定等高差的數(shù)值和等高線的條數(shù),把握好最高點和最低點的取值范圍。

      例6:(2011年新課標全國Ⅰ卷第6題)讀圖3,回答第(7)題。

      (7)圖示區(qū)域內(nèi)最大高差可能為:

      A.50m B.55m C.60m D.65m

      解析:根據(jù)圖中等高線的海拔可以推算,圖中右上角(東北部)海拔最高,大于80 m,小于85 m;圖中右下角(東南部)海拔最低,大于20 m,小于25 m。據(jù)此可知,圖示區(qū)域內(nèi)最大高差大于55 m,小于65 m。高差用對角線相減法,最大值=85-20=65,最小值=80-25=55。所以,高差在55m

      答案:(7)C

      考點鏈接:

      ☆高差常用對角線相減法,這是最實用的方法。高差的數(shù)值不能取最高值和最低值,只能取中間值。

      ☆在計算高差中還有一種特殊情況即陡崖的計算,套用公式(n-1)d≤Δh<(n+1)d(其中n表示兩地間不同等高線的條數(shù),d表示等高距),陡崖的高差數(shù)值可以取最小值,但不能取最大值。

      五、溫度推理計算

      常見試題有某區(qū)域的溫差計算和某一高度的溫度計算,這類題主要以等溫線或等高線為背景進行命題,實質(zhì)上是等值線的判讀問題。求溫差和求高差的方法一樣,利用對角線相減法即可。某地的氣溫還要考慮天氣、緯度、洋流等影響因素。

      例7:(2010年大綱全國Ⅰ卷第6、8題)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北分別設若干站點,監(jiān)測城市氣溫的時空分布。監(jiān)測時間為8日(多云)9時到9日(晴)18時,監(jiān)測結果如圖4所示。據(jù)此完成第(8)~(9)題。

      (8)圖示最大溫差可能是:

      A.4℃ B.12℃ C.16℃ D.18℃

      (9)下列時間中熱島效應最強的是:

      A.8日15時左右 B.8日22時左右

      C. 9日15時左右 D.9日18時左右

      解析:第(8)題主要考查讀圖判斷分析問題的能力。圖示地區(qū)中兩條相鄰等溫線的溫度差為2℃;通過仔細觀察圖示區(qū)域,9日6時左右市中心北部6千米附近溫度最低5~7℃,9日15時左右市中心附近溫度最高21~23℃,所以最大溫差取值為14~18℃,C選項正確。第(9)題中的熱島效應取決于城區(qū)與郊區(qū)的溫差,溫差越大,熱島效應越明顯。由圖可知8日22時市中心與郊區(qū)的溫差最大,熱島效應最強。

      答案:(8)C (9)B

      考點鏈接:

      ☆ 等溫線的判讀、溫差計算。

      ☆ 熱島效應原理。

      例8:(2009年大綱全國Ⅱ卷第7題)圖5中H地恰與某高壓天氣系統(tǒng)中心吻合,該天氣系統(tǒng)以每天約200千米的速度東移。據(jù)此完成第(10)題。

      (10)上午10時,H地氣溫為12℃,甲聚落氣溫為17℃。到15時甲聚落氣溫最接近:

      A.15℃ B.18℃ C.21℃ D.24℃

      解析:本題有一定難度,需綜合考慮高度、天氣對氣溫的影響。兩地高差約為1 500米,按照正常的氣溫垂直遞減率(6 ℃/1 000 m)計算兩地溫差是9 ℃。上午10時,當H地氣溫為12 ℃時,甲聚落的氣溫理論上應為21 ℃,但實際氣溫只有17 ℃,說明甲聚落此時可能正經(jīng)歷陰雨天氣。到15時,兩地氣溫都隨著太陽輻射和地面輻射的日變化而升高,而且高壓中心東移至甲聚落附近,天氣轉(zhuǎn)晴,氣溫升高,實際氣溫一定要高于10時的理論氣溫21 ℃。

      答案:(10)D

      考點鏈接:

      ☆溫度隨高度變化的兩個規(guī)律:對流層氣溫垂直遞減率為每上升100m,氣溫下降0.6℃; 焚風效應氣溫垂直遞增率,每下沉100m,氣溫增加1℃。

      六、人口問題推理計算

      人口計算問題是近幾年的命題方向,側重推理較多。這種試題往往提供大量數(shù)據(jù),利用人口自然增長三率、遷入量、遷出量等指標考查學生的推理和計算能力。2014年新課標全國Ⅰ卷出現(xiàn)一組人口計算的試題。

      例9:(2014年新課標全國Ⅰ卷第10~11題)圖6顯示某國移民人數(shù)及其占總人口比例的變化。讀圖6,完成第(11)~(12)題。

      (11)圖7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圖中,符合該國人口增長特征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2)該國人口自然增長數(shù)量最多的時段為:

      A.1910—1930年 B.1930—1950年

      C.1950—1970年 D.1970—1990年

      解析:第(11)題,結合公式:移民占總人口的比例=移民總量/人口總量,從圖中適當選擇幾個點可以計算該地區(qū)的人口總量變化,進一步判斷①圖較符合。第(12)題,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1910年前后移民占全國人口比重較大;在1970年前后移民數(shù)量雖然下降,但變化不大,而移民占總人口比重卻出現(xiàn)明顯下降,該變化說明該時段人口自然增長快,人口總量增加最多。

      答案:(11)A (12)C

      考點鏈接:

      ☆某地區(qū)或國家的人口數(shù)量增長為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之和。

      ☆人口數(shù)量和人口增長率是兩個不同概念,人口數(shù)量=人口基數(shù)×增長率。增長率為正值則人口會增加,反之會減少。

      猜你喜歡
      晝長高差緯度
      高差影響下的城鎮(zhèn)燃氣管道水力計算簡化公式
      框架結構梁板面鋼筋疊合產(chǎn)生的高差問題探討
      同時對向間接高差精密測量技術應用研究
      鐵道勘察(2018年5期)2018-10-22 06:12:00
      緯度
      齊魯周刊(2017年29期)2017-08-08 06:28:15
      例說解方程在地理解題中的應用
      考試周刊(2016年67期)2016-09-22 18:15:31
      例說解方程在地理解題中的應用
      考試周刊(2016年67期)2016-09-22 18:15:31
      地形高差較大的別墅區(qū)排水設計要點分析
      基于時空緯度的國內(nèi)農(nóng)民工創(chuàng)業(yè)研究
      一道培養(yǎng)學生全局觀的典型試題
      地理教學(2014年1期)2014-01-13 06:33:22
      常用緯度差異極值符號表達式
      測繪學報(2014年2期)2014-01-11 02:09:52
      新野县| 扎赉特旗| 揭西县| 新和县| 明星| 延川县| 大石桥市| 定襄县| 大厂| 高安市| 安陆市| 耒阳市| 长宁县| 民权县| 三台县| 冷水江市| 中方县| 长汀县| 垣曲县| 宜春市| 开平市| 茶陵县| 马鞍山市| 合川市| 蒙自县| 崇义县| 都兰县| 栾城县| 专栏| 临桂县| 密山市| 武城县| 新疆| 万安县| 昌黎县| 嵊州市| 夏邑县| 自治县| 屯门区| 金塔县| 康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