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宋亞梅,文學碩士,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專業(yè),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摘要:張恨水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通俗文學作家,也堪稱 21世紀的雅俗文學大家。他的作品具有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特征,其中儒家的中庸思想,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3-0008-01
張恨水是我國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著名的通俗小說作家,也即鴛鴦蝴蝶派作家,他一生創(chuàng)作有100多部中長篇小說,最著名的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緣》。讀者遍布各個階層,是“國內(nèi)婦孺皆知的老作家”(葉圣陶語),他的作品能如此暢銷,與受“中庸之道”薰陶了長達二千多年的中國國民是分不開的。本文將通過張恨水的雜文和小說來分析張恨水在文化選擇方面的中庸追求。
張恨水從小接受的是傳統(tǒng)教育,也就是儒學教育,在他的散文集《山窗小品》中的《兒時書》中,他列舉了小時候曾背誦過的《論語》、《孟子》、《左傳》、《大學》、《中庸》……等書,他六歲入私塾讀書啟蒙,十五歲時,才進學堂,受新教育……由報紙上,我知道這世界不是四書五經(jīng)上的世界,我也就想到小說上的風流才子不適宜于眼前的社會。我一躍而成為維新的少年了……十六歲半,我考進了甲種農(nóng)業(yè)學校(約等于現(xiàn)在的??疲@個階段,我是兩重人格。由學校和新書給予我的啟發(fā),我是個革命青年,我已剪了辮子。由于我所讀的小說和曲目,引我成了個才子的崇拜者” ①。十八歲時,他因父親急病去世而輟學,十九歲時,考入孫中山先生辦的蒙藏墾殖學校。大約半年到一年后,學校解散。張恨水就回了老家,在家看書,他正式的求學生涯就到此結束。在張恨水十三年的學習生涯中,有九年時間接受的是傳統(tǒng)儒學教育,儒家思想自然而然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張恨水的思想和行為。而后幾年的新教育也讓張恨水有機會認識到:“這世界不是四書五經(jīng)的世界?!备惺艿綍r代的脈搏,接觸并接受到西方文化并受其影響成了“革命青年”。在當時,辛亥革命到四十年代前后,西方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民主思想介紹到了國內(nèi),并被廣泛討論、接受。傳統(tǒng)文化(主要是儒學)則受到質疑、批判。新式人物對傳統(tǒng)文化是完全否定的激進態(tài)度,最著名的是魯迅。這自然引起了不滿和對抗,在對抗中,林紓、章士釗、吳宓等卻又走向了文化保守的另一極端,兩大派別互相攻擊、嘲笑,斗爭十分尖銳。張恨水卻取中西并蓄的中庸立場。青少年時期對新舊文化的中庸取向,為他后來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人生道路奠定了方向。
在張恨水的雜文集《上下古今談》中鮮明地表現(xiàn)了他在文化選擇上的中庸之道。對儒家學說和傳統(tǒng)文化,他大部分是肯定的,認為十之七八是好的,在《儒家說圣賢有過》中,他認為“統(tǒng)觀中國的儒家,是不諱言有錯誤的……而學庸里面,就一再勉勵人改過。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圣賢就在這一點上,警戒著自己”。在《父母兄弟之間》中、《小雅》、《一馬不行百馬憂》等都有闡釋。在《大雅云亡》中他自我剖白:“其實,我們絕對不是骸骨的迷戀者。我們覺得一個有獨立生存能力的民族,應當盡可能地保守他固有的文化,只是以不傷害民族思想進步為條件而已?!痹趥鹘y(tǒng)文化越來越被漠視、各種西方思潮(如普羅文學運動、自由主義、民主主義)在中國大地泛濫的時候,張恨水仍能清醒地認識到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之處,實在難能可貴。也許是閱歷和思索使得他并不迷信任何一種學說和思潮,而能堅持自己的判斷。對受五四時占主流的全盤西化思潮影響,其后的文學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越來越和中國傳統(tǒng)文學習慣、審美脫離的現(xiàn)象,張恨水是反感的。在《郭沫若洪深都五十了》中他認為:“我們這部分中年文藝人,度著中國一個遙遠的過渡時代,不客氣的說,我們所學,未達到我們的期望。我們無疑的肩負兩份重擔:一份是承襲先人的遺產(chǎn),固有文化;一份是接受西洋文明。而這兩份重擔,必須使它交
流,以產(chǎn)出合乎我祖國翻身中的文藝新產(chǎn)品?!痹谶@里,他很清楚地表明了對中西文化“兼收并蓄”的態(tài)度。
翻遍張恨水的所有小說,作者贊賞的一直是深具傳統(tǒng)文化涵養(yǎng),又有平等、民主、獨立等西方意識的人物,這一點始終不變。讓張恨水聲名遠播的幾部社會言情小說《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緣》中,就充分滲透了張恨水在文化選取上的中庸立場,如小說中的大家族的家長大都是具有改良思想的人,他們決不守舊,有的甚至是西洋留學生,直接接受了西方思想,像《金粉世家》中的金銓夫婦,國務院總理金銓對待兒女婚事沒有門第之見,在看過未來的兒媳、平民少女冷清秋寫的詩后,非常贊賞,并擔心兒子配不上她。作者喜愛的青年男女也大都是新舊結合的人物,《春明外史》中的皖中才子楊杏圓,客居京城,在報館供職,因寫得一手好詩詞,好文章,被同鄉(xiāng)富學仁聘為西席(家庭教師),教子侄國文,也為李冬青所仰慕。楊杏圓的婚戀觀表現(xiàn)在與報館同事何劍塵的交談中?!昂蝿m笑道:‘我現(xiàn)在新發(fā)明了一個結婚的定論了。要主持家務,是舊式的女子好。要我們精神上得到安慰,是新式的女子好。若是有個二者兼得的女子,既有新智識,又能耐勞處理家務……那就是十足美滿的婚姻了?!瘲钚訄A笑道:‘這不但是你的主張,也是一班做丈夫的主張。這其間還有一個必要的條件,女子需要性格溫和,不能解放過度。你不見征婚廣告里,都提到這一層嗎?’” ②才女李冬青就是這樣一個新舊結合的人物,她從小接受了很好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具有傳統(tǒng)女子的道德品格,她能跟楊杏圓詩詞唱和,幽嫻貞靜,與人交往落落大方,藹然可親,決沒有小家子氣象。又追求人格獨立、向往經(jīng)濟上自食其力。《金粉世家》中的冷清秋同樣也是如此。出身江南世家、平民化了的大少爺樊家樹,在得知戀人沈鳳喜被軍閥劉德柱搶去之后表示:“只要丈夫真愛他妻子,妻子真愛她丈夫,身體上受了一點侮辱,卻與彼此的愛情一點沒有關系?!?③所以,作者要安排樊家樹愛上何麗娜,就得讓她去西山學佛,讓佛家思想中和一下她激進的歐化的思想行為。作者的這些描寫無疑契合了中國市民只主張改良、漸進的心態(tài)。
兩千多年的儒學教育早使中庸之道深得人心,莊澤宣先生以為“中華民族最講持中之道” ④。胡適也說“中庸哲學,可說是一般人的宗教” ⑤。也許是近代中國的積弱和時局的動蕩使當時知識界反傳統(tǒng)、否定傳統(tǒng)的思想占了上風,毫無傳統(tǒng)可依的“自我抒情小說”、“新感覺派”、“普羅文學”等等相繼涌現(xiàn),然而,這只是知識分子的熱鬧,與小老百姓無關。
盡管張恨水的文化立場代表了廣大中國人的文化理想,彌補了“五四”文學革命的某些偏激,但是在當時是受到新文壇攻擊的:“有人說這是禮拜六派的余毒,應該予以掃除” ⑥。對他的攻擊長達數(shù)年,由于他思想上的“不夠進步”,使得建國后他的作品幾乎銷聲匿跡。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才重新發(fā)掘并研究,這表明了人們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理性回歸。
注釋:
①⑥張恨水:《寫作生涯回憶》,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
②張恨水:《春明外史》,中國新聞出版社1985年版。
③張恨水:《啼笑因緣》,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年版。
④⑤沙香蓮:《中國國民性》,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