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和金文、小篆的“夾”字,字形基本相同,幾乎沒什么變化。
甲骨文的“夾”字,也就是繁寫的“夾”字,是個會意字。當中是個大人的形狀,左右兩邊是兩個小人,攙扶著中間的大人,本義為夾持,也就是左右相持的意思。
也有人認為,“夾”字是一個大人“夾”著兩個孩子,或是做游戲,或是逃命,這一說法,也有道理。
“夾”字由中間一個大人,左右兩個小人,簡化為左右兩點,當中加了一橫,變成兩橫之間夾兩點。
“夾”字由左右相持,引申為輔佐的意思,如“夾輔”。但這個詞人們不常用。
現(xiàn)在,“夾”字主要表示一種動作,如“夾菜”“用鉗子夾住”“用胳膊夾住書包”“手指夾住一支煙”。
處在兩者之間,也用“夾”,如:“兩座大山夾著一條江”。夾雜、摻雜也用夾,如“風夾著雨”。
“夾”有時讀作gā,如“夾肢窩”。
當表示雙層的,如衣服、被子時,“夾”字讀作jiá,如:“夾被”“夾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