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婀娜
我們常說“要讓優(yōu)秀成為習慣”,意思是,讓優(yōu)秀成為強烈的內(nèi)驅(qū)力,激勵自己不斷進步。但任何事情均需有度,過猶不及,追求優(yōu)秀也不例外,過度了,優(yōu)秀也會成“災”。
這幾天正進行一年一度的研究生入學考試,采訪時,從北大、清華、人大幾位監(jiān)考老師那里獲知,最近幾年考場作弊現(xiàn)象仍屢見不鮮,而且,作弊者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成績好的孩子,是老師和家長心目中的“好孩子”。那么,問題來了,成績不好的孩子作弊或許還可以理解,成績好的孩子為什么也要作弊呢?
細細想來,也許問題就出在“習慣了優(yōu)秀”。
我們身邊不乏這樣一些孩子,他們乖巧懂事,被父母給予極高的期望,被鼓勵要一直爭上游,追求卓越。從小到大,他們始終在班級、年級中名列前茅,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久而久之,這些孩子習慣了老師的欣賞、同學的羨慕,習慣了自己是“最好的”那一個。
可是,太陽再耀眼也有無法照耀的角落,月亮再明媚也會有陰晴圓缺,一個人真的能永遠都是“最好”的那一個嗎?
來看一個例子,美國曾有一位心理學家進行了一項調(diào)查,他對 150名年收入1萬至15萬美元的推銷員做心理測試,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它們之中約有40%是屬于追求完美的人,而這些追求完美的人,其收入和成就并不比其他人高,而且他們時常感到焦慮與沮喪。其根本原因是他們經(jīng)常強迫自己努力達到不可能的目標,并且完全用成就來衡量自身的價值。于是,他們不開心,并感到緊張與壓力重重。
因此,追求卓越本無錯,但過度了,或?qū)⒆優(yōu)閭Α?/p>
有這樣一句話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把孩子培養(yǎng)成普通而幸福的人。”其蘊含的道理與下面的故事所闡發(fā)的道理相仿。
茶師千利休看著兒子少庵打掃庭院。當兒子完成工作的時候,茶師卻說:“不夠好?!币笏刈鲆淮?。少庵于是再花一個小時打掃。然后他說:“父親,已經(jīng)沒事可做了。石階洗了三次,石燈籠也擦拭多遍。樹木沖灑過了水,苔蘚上也閃耀著翠綠。沒有一枝一葉留在地面?!辈鑾焻s斥道:“傻瓜,這不是打掃庭園的方法,這像是潔癖?!闭f著,他步入園中,用力搖動一棵樹,抖落一地金色、紅色的樹葉。茶師說:“打掃庭園不只是要求清潔,也要求美和自然?!?/p>
(摘自《人民日報》2015年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