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有點清瘦不乏肌肉,臉上青春內心火熱,辦事主動靠譜,非要總結一大特點的話,那就是求知欲特別強烈,哈哈,不然他怎么能認識那么多生物呢?
小編:徐同學在銳角網(wǎng)上的會員名叫“長江白鱘”,QQ名叫“過江白鱀”,百度賬號名為“蒙瘤犀金龜”,簡直是在驗證什么叫“三句話不離本行”嘛,絕對純正的生物迷!
很多人問我:為什么你能辨別出這么多的昆蟲和魚類?在他們眼里,很多昆蟲和魚類幾乎都長得差不多。我想,那是還沒對那樣東西上心,真正喜歡什么,你會想盡辦法通過各種渠道來了解。我就是如此。
其實小時候喜歡“玩”昆蟲,也可以說是被逼的。在學校里,除了昆蟲沒什么可玩的,我就捕捉一些來制作標本。我的啟蒙讀物是現(xiàn)在看來漏洞百出的《圖文中國昆蟲記》,后來我收集了各種昆蟲圖鑒,制成昆蟲標本再和圖鑒一一對照,長時間堅持下來,想不認識它們都難。
初中時,我發(fā)現(xiàn)學校操場有一種特殊的雙線隱翅蟲,我把這個標本寄給上海師大專門研究昆蟲的朋友。他告訴我,這個種群喜冷,一般生活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地方,像我們學校這種海拔不到100米的地方,能發(fā)現(xiàn)它實屬情況特殊。如果不是我對昆蟲的熟悉和了解,大概這種雙線隱翅蟲就少一個被大家了解的分布點了。
后來媽媽反對我玩昆蟲,既嫌它們臟又怕它們有毒,我就在她準許的范圍內玩起比較安全的原生魚。我曾經(jīng)試著養(yǎng)過的魚大概有200種,現(xiàn)在,我的魚缸里還存活著20多種。每到周末,我會去江里撈水草給小魚們布置一個舒適的窩。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對魚來說,舒適的環(huán)境能讓它們顯現(xiàn)出美麗的色彩。
在別人眼里,我是個瘋瘋癲癲的孩子,為了愛好“摧殘”過多少生命,連我自己也數(shù)不清。但是我學到的知識足以讓我理解它們,對于我這樣一個昆蟲兼原生魚愛好者來說,那種對環(huán)境惡化的痛與無奈是真切而刻骨的。新安江里不再有成群的原生魚,我愛的昆蟲們逐漸絕跡,而始作俑者正是我們人類。我的故鄉(xiāng)建德魚類資源豐富,但走到街上調查,有多少人還知道建德小鰾■?以“建德”命名的小鰾■就這樣被人淡忘,消失在新安江里。而我決定盡可能多地記錄下它們的身影,至少在最后一塊落腳點消失之前,還能夠回憶起它們。
正是帶著這樣的心愿,我密切關注《動物志》上發(fā)表的論文,認識了全國近三成魚類。如果真正喜歡,不要問“為什么你知道這么多”,而是像我一樣,花更多的時間去關注、去了解,這個龐大而迷人的世界,自然會向你敞開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