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 娜,熊 錚
(沈陽體育學院 競技體校,遼寧 沈陽 110102)
速度滑冰項目的專門性訓練
賽 娜,熊 錚
(沈陽體育學院 競技體校,遼寧 沈陽 110102)
摘 要:通過多年對沈陽體育學院競技體校速滑隊運動員16人(健將6人,國家一級運動員10人)的非冰期訓練的研究,并根據研究需要,查閱了大量的相關書籍和文獻,通過訪談幾名速滑專業(yè)教練員對本研究的意見,認識并發(fā)現陸上專門性所存在速滑技術是一個相對不穩(wěn)定的因素、技術訓練上存在差距等問題。把采用的專門性訓練方法和手段進行比較和分析,重點探析陸地專門性訓練中不同的問題采用針對性較強的訓練方法和動作對冰上技術和運動成績的影響,為陸地專門性訓練提供有效的訓練方法。
關鍵詞:速度滑冰;非冰期訓練;專門性;方法
速度滑冰屬于體能為主導的周期性運動項目。由于利用器械,雖是體能類項目,但是其技術的復雜性也不亞于有些技術類項目[1]。運動員需要長年連續(xù)的周期性訓練,在不斷提高體能和技能的同時達到兩者相互協(xié)調、統(tǒng)一。技能的提高需要運動員掌握規(guī)范的技術動作反復磨練,提高駕馭冰刀的能力。在陸地訓練期,規(guī)范和完善專項技術,提高專項能力,是專門性訓練的主要目的之一[2]。隨著速滑運動的飛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訓練方式出現在日常訓練中,而針對運動員自身所存在的不同問題,如何選擇不同的訓練手段,從而達到對癥下藥,是本文闡述的重點。
速度滑冰的技術性較強,以往在平時訓練中,對專門性訓練的認識比較粗淺,對整個項目的特點和規(guī)律并不清楚。只知道盲目跟從,并沒有對專門性訓練的目的有深刻的了解和認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重心點的處理,蹬冰方向,主要用力肌群做功方式都不甚了解[3]。通過多年系統(tǒng)的專業(yè)訓練、執(zhí)教過程和相關的學習,逐漸對專門性訓練以及整個項目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專門性訓練是為了改進專項技術提高專項能力,從而達到更好的發(fā)揮體能[4-6]。訓練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不同,其目的性也不同。
通過對專門性訓練的進一步認識,對不同方法手段的目的性和所能夠解決的問題逐漸明確,結合研究對象自身訓練的體會,以主要項目1 500 m為例,列出不同時期,所采用的專門性訓練方法進行比較,分析(表1)。
表1 不同年齡段所采用的訓練方法對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Training Methods for Different Ages
如表1所示,在青少年時期,注重基礎技術的訓練,重心點的調配,平衡能力,等全面的發(fā)展[7-10],運動成績穩(wěn)步提高,提高幅度為6 s。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年時期要采用更加有針對性的訓練方法和手段,解決冰上技術的不足和專項能力上的欠缺,運動成績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提高幅度為10 s。進入成年期,要更進一步的加強專門性訓練的針對性,完善和穩(wěn)定專門性技術的同時,大力提高專門性的力量和力量耐力水平[11],運動成績繼續(xù)進一步提高,提高幅度為9 s。由此可見有針對性的陸地專門性訓練對冰上運動成績的影響。
2.1 速滑技術是一個相對不穩(wěn)定的因素
速滑技術的不穩(wěn)定性是指它很容易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而發(fā)生變化,即使是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的運動員也會因為體力的變化,導致情緒的變化。我們在訓練過程中如果不能時刻堅持保證正確技術的訓練,稍有不慎就會導致技術倒退和破壞原有技術的后果。這一點在國內各隊是帶有普遍性的,比較明顯的例子是,這幾年國內各隊出國訓練的較多,每次回來都會有許多運動員的技術發(fā)生了良好的變化,但是隨著在國內訓練時間的加長,這些變化又漸漸地消退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在青少年時期,隨著年齡的增長,各方面能力的提高,運動成績的提高非常明顯,能力上的提高或多或少的掩蓋了專門性技術上的不足。而在這個時期運動員對專門性訓練的認識不夠清晰,概念上并不很明確,所以在訓練過程中容易對專門性技術的理解產生偏差,從而導致技術上會出現反復。相反我國大部分老運動員在退役之前,都表現出技術相對成熟和穩(wěn)定,這個時候,技術上的成熟和穩(wěn)定可以大大彌補體能上與年輕運動員的差距??梢?,技術的穩(wěn)定性可隨著系統(tǒng)訓練逐步完善和提高。當然它的因素還是源于訓練,源于訓練的指導思想。
2.2 技術訓練上的差距
2.2.1 理論上重視,實踐上忽略
多數人對技術的重要性都有較明確的認識,但是在實際訓練中卻很難把技術訓練和體能訓練完美地融合到一起。技術教學訓練的完整過程并沒有被列入和成為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技術訓練在實際的訓練過程中往往是很隨意的,是附帶著進行的,很少有專門的技術訓練的安排,尤其是在基本期的冰上訓練也往往是重視滑跑速度而忽略技術[12],這些對于技術的穩(wěn)定發(fā)展是很不利的。
2.2.2 重視體能訓練,忽略技術訓練
教練員們普遍認為技術固然重要,但起決定作用的還是體能[13]。其實兩者是不能截然分開的,體能需要技術去表現、去釋放,而技術的掌握和控制又源于人的肌肉和神經系統(tǒng),兩者完美的統(tǒng)一正是我們今后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2.2.3 缺乏對正確技術概念的統(tǒng)一認識
近年來對技術的發(fā)展和變化缺少細致深入的研究,在主要的技術環(huán)節(jié)上眾說紛紜,各行其道,這樣就導致了運動員在轉換教練員以后,使運動員的技術發(fā)生茫然的變化,這不可能促進運動成績的提高[14-15],反而迫使運動員為這些變化付出體能上的代價。
3.1 單支撐蹬起
要求:去滑冰的基本姿勢,單腿支撐體重,浮腿放松于身體側位。浮腿放松回收自然下垂前提至胸下,支撐腿以臀部為發(fā)力點向上蹬體重,落回原位。兩腿交替進行。特點:單支撐蹬起這個動作是屬于基本功的誘導性練習,動作簡單,沒有負荷強度。
作用:控制體重和蹬體重是冰上滑行技術中非常重要的,然而在技術掌握不成熟,對冰刀的利用不夠熟練地時期,在冰上很難找到控制體重和蹬體重的感覺。單支撐蹬起這個動作,正是為這一點而設計的。通過這個動作的練習,可以培養(yǎng)運動員支撐體重和蹬體重的肌肉感受,使肌肉做功的感覺與冰上技術相結合。
3.2 屈膝走
要求:取滑冰的基本姿勢,保持兩肩和臀部平穩(wěn)并與地面平行。目視前方,單腿直接后蹬由前腳掌和膝關節(jié)合力加速送體重,結束蹬冰動作。同時,浮腿前提至胸下,加速同時前擺,使小腿有前踢動作。加力蹬冰后,原蹬冰腿順勢借反作用力放松回收,變成浮腿。特點:屈膝走的動作特點與冰上技術十分相似,但用力方向不同。
作用:屈膝走的訓練方式是靈活多變的。針對短距離選手,要采用距離較短,以屈沖的形式大力量快節(jié)奏的速度練習,提高屈身下蹲狀態(tài)下,蹬冰的速度和節(jié)奏。針對長距離選手,采用相對時間較長,節(jié)奏較慢的訓練方式,提高專門性的有氧耐力水平。對于陸地提高專門性的力量耐力以及專項能力,能夠起到很好的訓練效果。
3.3 側前屈走
要求:取滑冰的基本姿勢,保持兩肩和臀部平穩(wěn),并與地面平行,目視前方。單腿向側后方向蹬冰,由前腳掌和膝關節(jié)合力加速送體重結束蹬冰動作,同時,浮腿前提至胸前,加速同時前擺,在身體的側前方接體重,接體重時腳的方向要與身體平行,不可向內或向外。加力蹬冰后,原蹬冰腿順勢借反作用力放松回收,變成浮腿。特點:側前屈走與屈膝走動作相似。也是屈膝走動作的升級變化。不同點在于蹬冰方向由向前改為側前方,與冰上技術結合更加緊密。
作用:相對于屈膝走而言,側前屈走重點提高運動員專項肌群側位接體重的能力,由于向側前蹬冰,達不到屈膝走提高節(jié)奏的目的。
3.4 滑板
要求:取滑冰的基本姿勢,身體重心位于腳的中后部,始終保持肩、髖與板面平行的滑行姿勢。以滑板兩端的擋板固定蹬冰腳,以單腿支撐,直接側蹬。側蹬動作要做得迅速有力。同時浮腿前提與版面接觸,蹬冰結束時膝蓋要和腳掌合住,借反作用力迅速回收,雙腿支撐向側滑行?;羞^程中要保持臀部和上體的穩(wěn)定。當滑行腳觸及擋板時,重心立即移向支撐腿,浮腿放松回收下垂。特點:滑板是進行陸上直線技術練習的一種專用器材,運動員在光滑的板面上模仿冰上滑行技術,能夠產生真實的滑動感覺,是一種有益于掌握蹬冰動作的練習手段。
作用:針對不同特點的運動員采用不同長度的板以及訓練方式非常重要。很好的控制和利用體重是做這項練習的要注意的要點。對于短距離特點的運動員,應采用較長的板,注意每一步蹬冰的速度和力量,來提高專門性的力量和蹬冰速度。而相對于長距離特點的運動員則采用相對較短的板,有效的利用體重加力和放松,來控制節(jié)奏的快慢,提高專門性有氧耐力水平。
3.5 雙擺側蹬
要求:取滑冰的基本,兩臂放松下垂,以單腿支撐,浮腿放在身體側位。以支撐腿臀部為穩(wěn)定點,浮腿從側位回收,雙臂回擺,同時支撐腿以臀部為發(fā)力點,向側或側前方以爆發(fā)用力的跳躍形式蹬冰。浮腿提到胸下,落地完全承接體重,兩臂用力擺動以帶動體重。擺臂時機要和腳下的蹬冰加力時機協(xié)調配合好。支撐腿加速蹬體重后迅速放松。特點:雙擺側蹬這個動作是專門針對短距離的項目特點而設計的。它與蹬跳的加力方式相似,但更強調蹬冰的最大力量和速度。做動作的時候要強調蹬冰的寬度,加上擺臂的協(xié)調用力,每一步都要用最大力量來完成。
作用:通過這個動作的長期訓練,可以提高運動員短距離項目直線滑行技術,提高專項肌群的力量和速度能力,幫助提高短距離項目的運動成績和水平。
3.6 彎道牽引
要求:以橡皮筋牽拉的方式保持始終向左傾倒的姿勢,右腿隨身體平行左傾向右側方向以臀部為發(fā)力點蹬體重,與此同時左腿前提至胸下,右腿以腳內側蹬冰,體會彎道內刃的感覺。蹬冰結束動作要迅速,有力,左腿立即承接體重以左腳外側與右腳平行著地。右腳離開地面后,屈膝屈髖向左擺動,經左腳上方以腳內側并與右腳平行著地,與此同時左腿隨身體繼續(xù)向左傾倒過程中,向右側以臀部為穩(wěn)定點和發(fā)力點蹬送體重。動作要迅速有力,結束后立即放松屈膝屈髖向右擺動重復右腿蹬冰動作,兩腿交替進行。特點:彎道牽引這個動作與傳統(tǒng)的彎道模仿不同,它是對彎道滑行模仿和滑跳的結合而產生的。通過對冰上滑行技術的研究,我們發(fā)現在冰上滑行的過程中,彎道加速的能力非常重要。在彎道滑行過程中需要有集中加力送體重的過程,這一點和彎道滑跳的動作特點相近,但又要注意向下蹬冰的力量和向側平行移動,這一點又與彎道滑行的動作特點相近。于是通過對這兩個動作的結合,可以說彎道牽引這個動作是最為接近冰上滑行技術的。作用:改進彎道技術,是提高彎道加速能力非常有效的訓練方式。
3.7 彎道單腿蹬跳
要求:以橡皮筋牽拉的方式,保持始終向左傾倒的姿勢,以單腿支撐體重,由支撐腿臀部為發(fā)力點向左以爆發(fā)跳躍的方式蹬冰。再由支撐腿接體重,向左側蹬冰,反復5~10次后再換支撐腿。特點:彎道單腿蹬跳是彎道蹬冰力量強化練習的一種手段。單腿反復練習,對肌肉的刺激和負荷較大。作用: 這個動作通過對支撐腿肌肉的反復刺激,可培養(yǎng)專項肌群蹬冰加力的感受,提高對專項肌群的訓練負荷強度。強迫支撐腿接體重的穩(wěn)定,和加力蹬冰的集中。練習過程中要注意傾倒角度不用過大,支撐腿能控制住體重蹬冰就好。
速度滑冰是技術性較強的體能類項目,專門性技術的訓練是為了更好的發(fā)揮自身的體能。充分認識到有針對性的專門性訓練對速度滑冰訓練的重要性。不同專門性訓練方法的目的性不同,和解決的問題各有不同,訓練中要針對不同年齡和水平的運動員所存在的問題,采用針對性強的訓練手段,達到改進專門性技術,提高專項能力的目的。建議教練員有針對性的制定專門性訓練的年內周期安排,如:陸地訓練初期,采用多種難度較小的專門性訓練動作。注重專門性訓練的全面性以及基礎訓練的鋪墊。陸地訓練中期逐漸加大專門性訓練的比重和訓練強度負荷,提高針對性,注重專門性力量和速度的訓練。冰陸結合訓練期應積極采用與冰上技術結合更為接近的訓練手段,把體能向技能轉化。不同年齡段要重點采用的訓練方法手段不同,少年時期,注重全面的發(fā)展。專門性訓練要強調基本技術的規(guī)范和合理,結合少年的特點科學的安排適當的比例。青年時期要在全面發(fā)展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結合各自不同的技術特點,采用針對性較強的訓練方法。成年時期,要更進一步的提高針對性。針對個人技術上存在的問題,設計和采用新的訓練手段。在訓練過程中,針對每個人不同的特點,可以自行設計新的訓練手段,以達到改進技術,提高專項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朱承翼.中國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速滑運動[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8:298–305.
[2]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速度滑冰[M]. 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0:19–87.
[3]馮維斗,董世平,曾偉.我國優(yōu)秀速滑運動員直道滑行技術的生物力學分析[J].冰雪運動,2001(1):13–15.
[4]王連軍,王清.淺談速度滑冰的技術訓練[J].冰雪運動,2002(4):13–14.
[5]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 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0:233-265.
[6]張云,馬為.速度滑冰陸地專門性訓練手段的探討[J].冰雪運動,1997(1):10–14.
[7]王曼麗,楊麗娟,張曉玲.少年兒童速滑運動員的平衡支撐能力的訓練[J]. 冰雪運動,2008,30(3):8–11.
[8]陳阿娟,劉勇強.青少年速滑運動員技術基礎訓練的理性認識[J]. 冰雪運動,2007,29(1):14–18.
[9]于晨光,崔麗萍.少年兒童速滑運動員彎道技術基本訓練[J]. 冰雪運動,2006(4):22–24.
[10]王娟,程紹芳.少年兒童速度滑冰誘導專門性能力的培養(yǎng)[J].少年體育訓練,2007(3):41.
[11]郝一偉,李雪艷.對改革我國速滑項目幾個訓練問題的思考[J]. 冰雪運動,2002(2):10–11,13.
[12]南相華. 我國速度滑冰運動技術水平下降的原因[J]. 冰雪運動,2002(2):12–13.
[13]高偉.短距離速滑運動員體能訓練研究[J].冰雪運動,2012,34(4):6–10,26.
[14]程瑞輝,黃明. 髖、踝在速滑新技術中的作用及專門性訓練方法[J].冰雪運動,2007,29(3):23–25.
[15]王麗娜. 淺談速度滑冰的技術訓練[J]. 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6):136.
中圖分類號:G8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488(2015)03–0001–04
收稿日期:2015–02–21;修回日期:2015–03–09
第一作者簡介:賽娜(1979–),女,遼寧沈陽人,講師,研究方向為運動訓練。
Specialized Training of Speed Skating
SAI Na,XIONG Zheng
(Competitive Sports School of Shenyang Sport Univerisity,Shengyang 110102,China)
Abstract:By studying on the non-ice training of 16 athlets from Speed Skating Team of Competitive Sports School of Shenyang Sport Univerisity for many years(6 master sportsmen,10 national first class athletes),and according to the need of reserch,looking up a lot of related books and documents,with the opinion on the study by interviewing some professional speed skating coaches,know and find that the technology of speed skating is a relatively unstable factor and gaps of technical training exist on the land.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method and mean of specialized training,pay attention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 which different problems using targeted training methods and movements affect the skaing technology and performance in specialized traning.
Key words:speed skating; non-ice training; specialized; meth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