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雋嘉
有些人批評法國人過于注重外表,但他們之所以注重外表是因為法國人認為著裝是一種非言語交流,所以對此很挑剔。
月臺上有一個坐著等車且一直在打電話的年輕男孩,他的帽子吸引了我的眼球。其實,那是一頂再普通不過的秋冬毛線帽,米白色,沒有任何圖案和花色,蓬松的卷發(fā)隨意地在帽子的遮蓋下鉆了出來。在遮擋額頭的部分,他用了幾個在文具店里就可以買到的最小號的鐵夾子固定在帽子邊,大約五六個吧,顏色不同,有銀色的、灰色的、淡黃色的,都是不那么耀眼的顏色,可是遠遠看去頗有質(zhì)感。這頂帽子頓時從所有同類型的帽子里跳脫出來,他的頭頂也成了全身上下最有設(shè)計感的部位。
我從來沒有見過比這更特別的“普通”帽子,因為這與它的價格和品質(zhì)無關(guān),與它來自于某個品牌或地攤無關(guān)。你買得到的僅僅是帽子,買不到的是創(chuàng)意。
我猜想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人比法國人更加努力地尋找和表現(xiàn)自己的個性了吧。
歐洲人都喜歡簡單的衣著風格,但是再簡單不過的衣著也不可忽略飾品。搭配與點綴是一種技巧、一種創(chuàng)作、一種靈感,這也透露出個人的品位。飾品這一細節(jié)既可以成為亮點,也可以作為陪襯,而所有的細節(jié)將構(gòu)成一個完整的你。
(摘自《走·調(diào)》譯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