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甲
聽說過鯊魚與火車的大戰(zhàn)嗎?比賽打乒乓、打撲克,比賽高臺跳水、灌籃比賽,還比賽彈鋼琴、比賽打嗝……聽起來,真夠亂七八糟的,比相聲里說的“關公戰(zhàn)秦瓊”還亂乎。
可是,真的有這本《鯊魚斗火車》的圖畫書,登上過《紐約時報》的暢銷榜,而且還在美國各地獲得過近20個大大小小的獎項呢。
這么荒誕卻好玩的事情,恐怕只有童書世界里才會有。
翻開這本看來十分喧鬧的書,不要急于跳到書名頁,而應該先看看環(huán)襯圖畫中已經(jīng)開始的故事,再一路閱圖漫步,來到最后幾頁。這時你會發(fā)現(xiàn):哦,原來這個故事,非常入情入理。
書中的兩個男孩,從玩具堆里抓起了各自心愛的玩具——鯊魚和火車。他們一個假裝鯊魚,一個假裝火車,想象出各種情境來斗狠比拼,競爭持續(xù)升級,氣氛也逐步升溫,直到……午飯時間到,鯊魚和火車又回到玩具箱中。
原來書中那層出不窮、貌似激烈卻荒誕不經(jīng)的爭斗場面,全不過是小孩子的想象罷了。
不過,以上只是我作為成年人的解讀。真正的孩子讀這本書,尤其是酷愛火車、汽車、兵器和一些“兇悍玩偶”的孩子,感覺一定完全不同。他們有可能會“當真”,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故事情境中;甚至可能在原有情境的基礎上,編造出更為刺激的情境,展開更為激動人心的故事。
這讓我想起兒時常常玩的“模擬打仗”游戲:將象棋和軍旗的棋子擺在床上,分成“我軍”和“敵軍”,用枕頭、被子模擬地形,用各種文具模擬工事或武器……盡管條件十分簡陋,但每場大戰(zhàn)下來,“我軍”總是能成功殲滅頑強抵抗的“敵軍”,那種驕傲一點不輸于運籌帷幄的將軍。
也許每一代人都玩過這類“無聊”的游戲。這本書的作者克里斯·巴頓小時候玩的就是“大個兒吉姆”,那是美國的70后、80后們一度迷戀的小人偶玩具,其實就是動作卡通里的那種肌肉男,拳打腳踢,除暴安良(大概也有反派角色),而且老是打不死。美國的男孩子尤其喜歡拿著這種人偶互相打來打去,樂此不疲。
巴頓先生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兩個兒子了,他們不再迷戀迷“大個兒吉姆”的肌肉,而是喜歡鯊魚和火車。不過雖然東西不同了,但在想象世界里假裝打來打去的傳統(tǒng)卻繼承下來了。而且,打著打著,就變成了爸爸創(chuàng)作的圖畫書故事。
有一個細節(jié),在我看來特別值得留意。在這本書的前頁,畫面中兩個男孩撲到玩具箱里一通尋找,終于找出鯊魚和火車,可其他玩具扔了一地,并且兩個孩子斗狠的樣子也有點“兇”;到故事接近尾聲時,有人喊“吃午飯了”,畫面中兩個男孩的神情卻一下子平和起來,而且令人驚嘆的是,地上凌亂不堪的玩具,也都被有序地收拾好了。
原來,它們也構成了故事中的背景與道具。我想作者應該是在嘗試表達這樣一種理解:兒童的想象游戲,不但要好玩、能開發(fā)智力,而且還得能幫助調節(jié)情緒,得能在不知不覺中建立起必要的秩序感——
要不,怎么畫面里扔了一地的玩具,最終都被收拾好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