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初,查理在溫哥華開了一家五星級酒店。
一天,他叮囑人力資源部:從員工中評出十名最“勤快”員工和十名最“懶惰”員工。
一個月后,兩份名單匯總到查理手中。
十名最“勤快”員工先被叫進辦公室,查理進行了一番鼓勵。
接下來,輪到十名最“懶惰”員工進去。
一進門,查理說:“表彰會上,請各位做個發(fā)言。說說為什么會被評上最‘懶惰員工?”
員工表彰大會上,十位最“懶惰”員工相繼發(fā)言,儼然成了表彰會上的主角。
他們講完后,查理走上臺笑著說:“下面我宣布,他們十個人榮獲年度最優(yōu)秀員工。”
臺下一片嘩然。
查理揮了揮手說:“我曾多次暗地觀察他們,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的‘懶,其實是一種工作上的高效率。他們總是一口氣把工作干完,討厭多走半步路,討厭再做第二次……”
說完,他把不菲的獎金遞到最“懶惰”員工的手中。
長期以來,人們對懶惰深惡痛絕。但從某種角度來說,“懶”能成為一種創(chuàng)造動力,也能提高工作效率。只要“懶”得睿智、“懶”得高效,就值得我們去追求。
(摘編自《中國花卉報》 嵇振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