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cy 鐘:
香港人,美國海歸小資,美食節(jié)目制片人,善于市場推廣,以國際視野建立品牌,社交達人。上海筑橋公司創(chuàng)辦人,愿為中西文化筑橋。
適逢情人節(jié),編輯給了我一個有趣的題目——《關于愛情》。當時我腦子一暈——離我很遠的題目,好像讓我又一次回到情竇初開的時代了!
我花了很多時間跟身邊單身的朋友聊天。對于愛情,我不能算是專家,可是因為在美國和香港居住超過三十年,對于中西愛情,從社會經濟的角度上來說,我倒有一些非正式的觀察與理解。
愛情自古以來,便是不分種族與宗教的。如同人類一直孜孜不倦地探尋生命的意義一樣,愛情也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如同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每個人對愛情的體驗和感受都是不同的,愛情對每個人一生的影響也有輕有重。
愛情有重量么?答案是肯定的。它的重量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愛情是有條件的;二是愛情對人生的影響。
可能由于我是天秤座,最看重的便是平衡。愛情的條件就如天平的砝碼,男女必須逐個在天平兩端加上一定的重量,直到平衡,否則愛情的天平就會失衡,分手也就只是時間的問題;從古至今,男人最重要的砝碼幾乎沒有怎么變過,比如學識、經濟能力、社會地位、家庭背景、身高等等;女人的砝碼是長相、身材、青春、溫柔、善良等等。中國老祖宗講究的“門當戶對”還是很有現實指導意義的,除非社會進化到物質極其豐富,只要資源有限,只要有貧富之分,這種愛情天平會一直存在,因為它符合人性的本質。每個人都喜歡好的東西、悅目的東西,想過優(yōu)質的生活,這無可厚非。
在這個拜金主義盛行的社會,如果一個男人無車無房、長相一般,他是不是就注定悲劇了呢?未必!他還是有機會的,只不過要多付出一些。如果他想在當代社會同一位長相美麗、經濟獨立的女士長久交往并走向婚姻,他一定要在他的“愛情重量”上添加很重要的砝碼,那就是對女方要格外的體貼照顧、溫柔呵護、任勞任怨,否則他們的愛情天平就會失衡,這是很現實的例子。如果你留心,這樣的例子在你身邊并不少見。
相比于我們對愛情的條件無比看重,西方的愛情好像略微有了些不一樣的東西??v觀西方的發(fā)展史,我們可以知道,倒推50-100年,他們的愛情觀也是講究門當戶對的。然而當今西方發(fā)達國家經濟較富裕,有著數量龐大的中產階級,物質生活的豐富、醫(yī)療和養(yǎng)老保險的完善,極大地解放了人們對愛情物質條件的選擇,更注重精神、情感層面的契合與碰撞。但即使在這樣的社會下,愛情依舊是有重量、有條件的,只不過相對而言,他們朝著愛情的本質走得更近了一些而已。
愛情的重量還體現在對個人生活的影響上,有的人為了愛情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西方社會有著名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國古代有“梁山伯與祝英臺”。當愛情的重量需要以生命來付出時,注定會成為悲劇。他們愛情的悲劇正源于沒有了所謂世俗的愛情條件,是一種純粹的吸引、好感、激情,不考慮社會地位、經濟差別,也注定不為當時的社會所容納。
今天還會有人為愛情殉情、輕生,但換來的已然不是歌頌,更不會有人為他們寫下可以流傳千年的故事,只因為愛情在當代人的生活中的重量越來越輕,大多數人對類似事情的評價要么漠然,要么調侃幾句。如80后說的“腦殘”或90后喜歡的“腦洞大開”,愛情的份量已然越來越輕,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年輕人去考慮,他們需要的是一份維持起來輕松、愉快的愛情,這樣的愛情更長久。韓劇中苦情戲般的愛情,必定只能在虛擬中存在,這樣的愛情在現實世界中是艱辛而痛苦的,基本會以分手和逃離結束。
愛情對于個人生活長久的影響,在于你怎么衡量和評價每段感情,是抱怨、郁悶、戀戀不舍、無法割舍,還是帶著感激的心情去看,無論是傷害還是美好,它都帶給你足夠多的成長。愛情的份量取決于你的心態(tài)。
愛情也與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狀況息息相關。眾所周知,隨著人們意識的改變和高等教育的普及,晚婚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然而更為深刻的一個現象則是由于就業(yè)狀況的不穩(wěn)定導致年輕人不敢結婚,沒有一定經濟基礎支撐的年輕人根本沒有能力組建家庭。很多日韓的年輕人甚至都懶得談戀愛,因為很麻煩,最后要么結婚,要么分手,經歷過幾次,就越來越不想再去重復。沒有了婚姻的催迫,愛情越發(fā)成為一種非常個性化的選擇,怎么談,什么時候談,要不要談,都在于個人的主動選擇,而不是來自社會和他人的催迫。
中國大陸的大城市正在朝著這種趨勢慢慢靠攏,上海和香港的”剩女”一大把,對于其中的很多人而言,單身是她們選擇的生活方式,她們沒有集體的焦慮,也不會被人分析來分析去,或者被“同情”、被“奚落”。
愛情如同人類所有的感情一樣,它最美妙之處在于它的過程,感性與理性的不停碰撞和沖突,捉摸不定和最后答案揭曉前無比忐忑的心情。無論什么樣的愛情都是有重量的,我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坦然接受它的美好與傷害,因為它讓我們真正地長大與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