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思沂 高曉東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湖北 武漢 430074)
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即社會性網絡服務,指旨在支持幫助人們建立社會性網絡的互聯(lián)網應用服務[1],簡單地說就是社會關系網絡化。校園 SNS網絡則是指以大學生為主要目標用戶群的SNS網站,具備以用戶為主導的內容生產系統(tǒng)、集多種數(shù)字技術為一體的網絡應用服務、內容生產的同時形成人際關系網、以實名制為基礎的人際傳播等特點。在一個倡導“互動、分享、每個人都是信源”的互聯(lián)網新媒體傳播時代,校園SNS網絡通過新的互聯(lián)網生態(tài)和信息傳播方式使人通過與信息之間的多層邏輯關聯(lián),使得人本身也作為媒介與網絡技術結合起來,這種特性和理念對每一個與互聯(lián)網發(fā)生關聯(lián)的大學生的沖擊和影響是巨大的。校園 SNS網絡是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主要媒介,是大學生校園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反過來,大學生的成長特征也影響了校園SNS網絡的發(fā)展趨勢,校園SNS現(xiàn)象歸根到底是青年網絡亞文化的一表現(xiàn)形式,體現(xiàn)著亞文化發(fā)展的潮流,就如當年博客和現(xiàn)時微博的風靡一模一樣,是大學生內心訴求和時尚潮流碰撞的產物[2]。而這種巨大的影響,對大學生性格的形成與發(fā)展也有著莫大的關系。性格是人對現(xiàn)實的穩(wěn)定態(tài)度和習慣化行為方式的總和,表現(xiàn)為個體獨特的心理特征??枴s格(Carl Jung)在《心理類型學》中將人的心理類型分為能量獲得途徑(外向-內向)、注意力指向(感覺-直覺)、決策判斷方式(情感-思考)。嘉芙蓮·谷嘉·布里格斯(Katharine Cook Briggs)和伊莎貝·碧瑞斯·邁爾斯(Isabel Briggs Myers)在榮格的基礎上,增加了行動方式維度(判斷-知覺),從而構建了人格理論的四維八極模型,這也是《邁爾斯-布里格斯類型指標》(MBTI)編制的來源。在此四個維度之下,本文以“人人網”為例,通過發(fā)放問卷、調研總結,試圖探討校園SNS網絡與大學生性格的關系。
以人人網為代表的校園SNS網絡,本身就是一種大學生向外獲取能量的途徑。通過對武漢某高校大學生關于“人人網”登錄頻率和使用時間的問卷調查,得出以下數(shù)據:
表1 “人人網”登錄情況
表2 “人人網”使用時長
將以上兩表對照來看,大多數(shù)用戶會經常登錄,其比例高達73%,甚至只要上網就會登錄;而且至少有一半以上用戶平均每天花在人人網的時間超過半小時,也就是說,人人網對他們來說已經成為每天日常生活的一項慣例活動。SNS網站作為一種媒介的傳播目的或叫媒體功能在于構建關系,將個人空間、興趣圈子、院系專業(yè)、地域等多種不同緯度不同層次的人際關系交疊在一起,搭建起一個更加立體化、更具多樣化的人際交往平臺[3]。而這一平臺,也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向外獲取信息和能量的途徑。
從“人人網”熱門的主題來看,無論是關注或分享他人信息還是進行自我表達,大學生都更傾向于個人的生活現(xiàn)狀和內心感悟等內容。從下圖可以看出,大學生在人人網上聊得最多的話題依次是學業(yè)、生活瑣事、興趣愛好、校園生活、情感、未來發(fā)展、社會公共事件、八卦娛樂等內容。大學生就是利用人人網這個網絡社交平臺,完成情感的互動和交流。然而其互動和交流都暫只停留在私人領域范圍之內,大學生對社會公共時事,尤其對政治、經濟以及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的關注度非常低。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44.5%的調查對象表示對于在人人網上發(fā)表對時事政治和社會公共事件沒有特別的意愿,持一般態(tài)度;除此以外,有31.8%的調查對象表示不愿意和不太愿意發(fā)表對社會公共事件的看法。同樣,在大學生最愿意分享的信息類型中,喜歡社會新聞類、政治經濟軍事類別的大學生的數(shù)量在所有選項中是比例最低的。
圖1 大學生在SNS平臺“人人網”上的話題分布
可見,人人網對大學生而言,其定位更多屬于私人領域,而大學生對政治、經濟等嚴肅題材和公共領域的內容關注甚少,即便有關注,也仍局限于民生新聞或者社會新聞,對嚴肅的、較宏觀的信息內容無論在感興趣程度、新聞敏感程度還是信息駕馭能力上都相對薄弱。
“人人網”的實名制特征使得個體的虛擬形象直接關系到真實形象。大部分的調查對象表示自己在人人網上展示的形象與現(xiàn)實生活相差無異,發(fā)布的狀態(tài)大部分也是內心真實的狀態(tài),同時也會為了自身形象而有意識地在“人人網”上傳播和發(fā)布信息,并對之有所控制。調查結果顯示,78.9%的大學生認為“人人網”擴大了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交際圈范圍,愿意在人人網上與好友探討交流私人情感和相關校園生活的內容,承認通過“人人網”增強了與朋友間在網絡空間的互動,是一個比較不錯的能滿足多種需要的真實的多功能社交平臺,也是娛樂、休閑的工具。但是,也有調查對象認為“人人網”的內容越來越商業(yè)化,擔心個人信息會泄露;網絡中娛樂、休閑的信息比較泛濫,容易使人深陷其中,浪費時間和精力。69%的用戶表示,“人人網”雖對個人生活有比較大的影響,但對個人的真實生活的影響范圍畢竟有限,也不是人人都特別強烈需要的工具。70.1%的調查對象表示,“人人網”上其他用戶的觀點和價值判斷對自己的觀點和價值判斷的影響不太大?!叭巳司W”因為其服務對象已經不再局限于大學校園,網站內容日趨多元化、復雜化,良莠不齊,加大了學生信息辨別難度。
綜上,多數(shù)大學生已經充分認可人人網為大學生提供的交流溝通、情感釋放、了解信息的功能,樂于接受“人人網”作為媒介與網絡技術的結合體,為個人生活帶來的影響,也能理性看待“人人網”在生活中的定位以及所帶來的負面效應。
雖然人際互動是大學生使用“人人網”非常重要的內容(大學生在使用“人人網”的主要目的中排在前位的分別是了解好友的最新動態(tài)、獲取信息資訊、跟熟人互動、交流學習、生活心得、表達個人情緒和狀態(tài)、個人形象展示等),但大學生在瀏覽他人個人頁面時,會有意識地選擇自己有興趣的或者對自己有用的信息,所以關注的公共主頁和分享的頁面信息較多的是目前社會上的焦點人物、影視或者體育明星、著名記者和主持人等,因為這些人的公共主頁擁有較強的信息傳播張力和影響力,大學生可以通過這些平臺和方式獲取社會熱點信息,提供對社會的認知能力。此外,調查顯示大學生也十分愿意分享歷史文學類、電腦科技類、自我提高類(語言、考試、就業(yè)等資訊)、時尚資訊、社會百科、健康養(yǎng)生類等內容,這些行為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大學生對信息的傳播和分享能力,人人網也對大學生社會認知在開拓視野與提供社會經驗等方面比較有幫助。然而,人人網的實名制特征與用戶的理性化從某種意義上制約了大學生在人人網意見表達和信息處理的方式。因為在實名制下,個體的虛擬形象直接關系到真實形象,個體會有意識地選擇有利于表現(xiàn)自己的微內容發(fā)布。大學生使用人人網不會僅僅期望在娛樂層面上獲得滿足,而是更多地希望通過網絡便捷、高效、互動的特點,使個人的形象和發(fā)展得到提升。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校園SNS網絡平臺中的交往給了大學生更多的在現(xiàn)實中進行接觸的機會,通過虛擬網絡的真實化操作,信息傳遞因為熟人來源,可信度得到增加,構建了相對安全的網絡新環(huán)境[4]。
目前校園SNS網絡在大學校園里風頭正盛,當使用校園 SNS網絡成為越來越多大學生經?;倪x擇,校園SNS網絡的價值就不僅僅是一種傳播媒介工具,而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對大學生的性格培養(yǎng)具有更加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力。在校園SNS網絡技術環(huán)境下,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環(huán)境、表達自我、與外界的溝通交流方式等都發(fā)生了變化,他們更自覺地習慣從外界獲取信息和能量、關注細節(jié)和個人私人領域、理性判斷、信息處理能力增強。鑒于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以“人人網”為典型代表的實名制校園 SNS站點已經成為網絡發(fā)展的一大趨勢,究竟這一新鮮事物對大學生思想、學習、生活存在怎樣的影響、影響程度有多大、是利是弊,如何才能利用好校園 SNS網絡的實名制特征為大學生性格培養(yǎng)服務,這些問題都有待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未來的實踐探索中逐步得以解決。
[1]侯倩.關于我國 SNS網站的研究--基于用戶關系視角的探源及運營模式[D].西安:西北大學,2010:5.
[2]梁世敏,孫理,張麗偉.基于校園SNS網絡的大學生思想教育初探[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0(2):97-99.
[3]羅靜.傳統(tǒng)學視野下SNS網站媒介特征及發(fā)展動力探析[J].東南傳播,2010,(5):16-18.
[4]周曦.SNS網站對與大學生同學間人際關系的影響[D].福建:廈門大學,200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