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
立案登記制傳遞哪些“新說法”?
□李冬梅
4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記制改革的意見》。4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關于人民法院登記立案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以下簡稱《規(guī)定》),將于5月1日起施行。
針對備受群眾詬病的“立案跑斷腿”“年底不立案”等現象以及其他社會關切,日前,最高人民法院負責人接受媒體采訪。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看看《規(guī)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傳遞了哪些“好消息”?
《規(guī)定》中明確,登記立案針對的是初始案件,包括民事起訴、行政起訴、刑事自訴、強制執(zhí)行和國家賠償申請。對上訴、申請再審、申訴等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不適用登記立案的規(guī)定。
此外,當事人有以下行為的不予登記立案:違法起訴或者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涉及危害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危害國家安全的;破壞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破壞國家宗教政策的;所訴事項不屬于人民法院主管的。比如,當事人起訴的事項是按規(guī)定應當由其他機關處理的爭議,法院應當及時釋明,告知當事人向有關機關申請解決。如果當事人堅持起訴,法院應當裁定不予受理或者裁定不予立案。
《規(guī)定》中明確,對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起訴、自訴,做到一律接收訴狀,接收訴狀的工作人員需要對當事人出具書面憑證并注明收到日期。接收訴狀后,當場予以登記立案;對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起訴、自訴,應當予以解釋說明;對當場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在法律規(guī)定的期限內決定是否立案;在法律規(guī)定期限內仍不能決定的,應當先行立案;對起訴、自訴不予受理、不予立案的,應當出具書面裁定或者決定,并載明理由。
最高人民法院負責人指出,如對民事、行政起訴,應當在收到訴狀之日起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對刑事自訴,應當在收到訴狀次日起十五日內決定是否立案;對第三人撤銷之訴,應當在收到訴狀之日起三十日內決定是否立案;對執(zhí)行異議之訴,應當在收到訴狀之日起十五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規(guī)定》要求,起訴人、自訴人是自然人的,需要提交身份證明復印件;起訴人、自訴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需要提交營業(yè)執(zhí)照或者組織機構代碼證復印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身份證明書。
對當事人而言,起訴、自訴應當提供必要的材料,如果法院認為申請材料不符合形式要件的,應當場釋明,以書面形式一次性全面告知應補正的材料和期限。
當事人在指定期限內經補正達到法律規(guī)定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在指定期限內沒有補正的,退回訴狀并記錄在冊;當事人堅持起訴、自訴的,裁決不予受理或者不予立案。經補正仍不符合形式要件的,裁決不予受理或不予立案。
登記立案后,法院應當及時將案件材料轉給相關業(yè)務庭。對登記立案后移送的案件,相關部門不得隨意以起訴材料不齊全、訴訟證據有缺失或者案件難以審理執(zhí)行等為由退回立案部門。
《規(guī)定》要求,人民法院要為當事人行使訴權提供方便:一是提供訴狀樣本,為當事人書寫訴狀提供示范和指引;二是對當事人書寫訴狀有困難的,可以口頭提出,由人民法院記入筆錄,符合法律規(guī)定條件的,予以登記立案;三是當事人提交的訴狀和材料不符合要求的,應當一次性書面告知在指定期限內補正,不得未經告知補正即退回訴狀;四是提供網上立案、預約立案、巡回立案等訴訟服務,為當事人行使訴權提供便利。
《規(guī)定》強化了立案監(jiān)督工作,對立案工作中存在的不接受訴狀、接收訴狀后不出具書面憑證,不一次性告知當事人補正訴狀內容,以及有案不立、拖延立案、干擾立案、既不立案又不做出裁定或者決定等違法違紀情形,當事人可以向受訴人民法院或者上級人民法院投訴。人民法院應當在受理投訴之日起十五日內查明事實,并將情況反饋給當事人。發(fā)現違法違紀行為的,依法依紀嚴肅追究相關人員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編輯:焦宗超電子信箱:ddshjzc@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