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玲
我媽忽然想寫回憶錄。這事說過很多次,不過這回看來是真的,因為一周之后,她已經寫了厚厚的一摞稿紙。還說,別告訴你哥啊,不一定寫什么樣呢。每天我隨口給一句建議。比如她說自己可寫的事挺多,我就說,別總是寫自己的偉績啊,要想著對看的人有什么用處。第二天她說,我批判檢討自己呢,我又說,那些了不起的事也要寫啊,我們好學習啊。她說,都是流水賬,我說要慢慢升華提煉啊……哄她玩也要哄得專業(yè)一些才好!
不過幾天下來,我開始覺得這事挺有意義,不全是玩。我媽有時回憶過去的事情,會老淚縱橫,因為想起當年的許多苦。這些苦如此強大,可以穿越了時空來襲擊她。最初我有些擔心,后來我想,這或許也是好事。這種回憶,讓她跟自己的過去更好連接,這種連接對她身心大概都會有益處。果然,幾天之后,我看她整個人都煥發(fā)出一種活力,好像蒸桑拿,出了一身透汗,輕松了,刷新了,甚至她皮膚都更有光澤、更年輕了。
而我媽寫回憶錄這事,對我影響也很大。我平時雖然每天都能見到她,但是真正的溝通不多。我媽媽對孩子愛得深、付出得多,用力之狠曾讓我感到沉重,所以我很早就對這種關系有過反思。后來大學畢業(yè)時看到一本譚恩美的小說《喜福會》,更深有感觸。這個小說講了三代人、中美兩地,跨越時空文化的家庭故事。里面的女性家庭成員間的感情關系是很典型的中國模式,其中的中西文化的沖突,在現代的中國家庭里也很常見(電影拍得也不錯——小編多嘴)。
我的這些反思很有用,比如,我媽媽后來總說自己犯了錯,因為她主張晚婚晚育,她覺得耽誤了我們,害得我們沒早點要孩子。其實她大可不必,因為事情實際有很多因素,并非都是她的影響所致。至少我當時,對她晚婚晚育的想法是很理解的——我姥姥孩子多,而我媽媽是老大,她那時承擔了很繁重的帶孩子任務,所以有這種觀點也是很自然的。其實我結婚也不晚,現在偷偷想,再晚兩年也行。
現在有很多人,反思自己的各種問題,順藤摸瓜,從原生家庭找到問題的來源。的確是這樣,我們的很多問題,都是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而這個成長過程又是由父母塑造的,而父母當時可能也帶著他們自己的問題……
想清楚這些很重要。這種反思能教會我們去理解、包容、接納,接納我們自己、我們的父母,還有我們的愛人,甚至身邊的親友同事。
當我們成了家長以后,對過去成長經歷的反思更是一種提醒——我們對孩子,既不要延續(xù)過去的問題,更不要矯枉過正。
我現在非常希望我媽能把回憶錄認真寫完,不為了出版,就為了給我們后輩看。并且希望她不只寫問題,更要寫她的輝煌業(yè)績——不為炫耀,為了傳承。
我們反思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分析原生家庭,也面臨一樣的情形——我們不要只是追究問題,同時還要了解好的一面。
過去,人們經常聽祖輩講過去的事情?,F代人,這種觀念淡了很多,人們對家族歷史的記憶變得更短暫。
一代一代的人,是一條河流,我們無法抽刀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