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展覽為陳舊的博物館注入新活力”
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日前在一個展覽上提出了新名詞—“嵌入式”展覽方式,即在古老的博物館里展示與之相關聯(lián)的當代藝術作品,或者與當代有關的各種展品。陳履生表示:“在古老的博物館里展示當代藝術作品,使老的陳舊的博物館注入新的生命力。在歐洲,很多博物館都采取這種方式展覽。而這樣的展示方式若是在中國一定會引起非議,中國有相當一部分人的思維還是停留在幾十年前博物館的觀念。”
“‘內(nèi)傷”不可避免,刻痕還會存在?!?/p>
近日,“埃及神廟現(xiàn)‘到此一游”一事在網(wǎng)絡和媒體助推下演變成了公眾對“題字留名”陋習的反思討論。中國文物學會文物修復委員會常務理事蔣道銀強調,無論是哪種方式的修復,只能做到外貌上的復原,“內(nèi)傷”不可避免,文物內(nèi)部刻痕還會存在,一些修復手法還可能加劇文物老化。有關專家表示,大規(guī)模的批評和反思,表明了中國民眾對提高國民素質、改善國家形象的一種期待。
“建立新的評判標準是中國美術界的緊迫任務”
“中國畫‘強元課題組”負責人李樹森在近期召開的一次研討會上指出,當前美術評判標準非?;靵y,很多人喜歡用西方標準評判中國畫,建立新的評判標準已成為中國美術界的緊迫任務。他認為,這個標準的建立需要尊重藝術發(fā)展規(guī)律,還要考慮“中華民族主體藝術”建構需要和國家文化安全等問題。
“繪畫回歸是一小部分人的一廂情愿”
“繪畫死亡”論流行已久,裝置、行為、影像等各種當代觀念藝術大行其道。但近日,中央美院美術史教授邵大箴卻認為“繪畫回歸”是大勢所趨。藝術批評家、策展人徐子林表示:“‘繪畫死亡論不是說繪畫真的死亡,縱觀世界美術史,繪畫總是以不同方式新生。今天的藝術更是一門思想,形式寬泛,繪畫已然無法承載今天的表達。因此,繪畫的回歸只能說是一小部分人的一廂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