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tǒng)的文本解讀中,一般認為劉心武在文中主要論述了“沒有意識到錯過”與“能意識到自己錯過了什么”的兩種人對“錯過”的認識,以及對“有機會再次相遇的錯過”與“時不復返,機不再來”的“永遠的錯過”的兩種人的“錯過”態(tài)度。筆者認為,這樣的理解是正確的,但也是表象的、膚淺的。實際上,作者在文中談了五種人對待“錯過”的不同認識,“思想決定高度”,五種人的不同認識也成就了五種不同的人生。
第一種人是“平庸之輩”。當“錯過”邂逅“平庸之輩”,“錯過”便是“惘然”。他們已經(jīng)“錯過”,但他們不僅“沒有意識到”,更可悲的是內(nèi)心竟然“產(chǎn)生一種自足感”,這樣的人整天渾渾噩噩,不知“得之幸”,不知“失之過”,糊里糊涂,得過且過,結(jié)果是“靈魂墮入顢頇的淵藪”。
第二種人是“真的勇士”。當“錯過”邂逅“真的勇士”,“錯過”便是“超越”。他們在“錯過”之后,“能意識到自己錯過了什么”,并在“追悔”中真誠地反省自己為什么會錯過,通過這一系列的內(nèi)省活動,他們的“靈魂具備了升騰的能力”。
第三種人是“智者”。當“錯過”邂逅“智者”,“錯過”便是“財富”。他們不僅能“對錯過有了痛切的感受”,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們不斷地跟進思考,思考錯過的原因,思考應對的策略,以致積淀出“高度的應變力與把握力”,“當機遇再次呈現(xiàn)時”,他們便能“冷靜而成熟地駕馭”,從而“獲得碩果”。
第四種人是“圣賢”。當“錯過”邂逅“圣賢”,“錯過”便是“境界”。他們“所錯過的,時不復返,機不再來,屬于永遠的錯過”。但因為其“善于細細咀嚼這錯過的苦果”,竟能“從惆悵中升華出憬悟”, “乃至于釀出詩意與哲理”。這種對待錯過的態(tài)度已經(jīng)達到了常人無法臻于的“境界”,非“圣賢之輩”不能企及。
第五種人則因“錯過”而幾近于“罪人”。他們可能對錯過“立刻意識到了”,但由于自己行動的“滯澀、凝結(jié)”,結(jié)果將錯過發(fā)展成“過錯”。
(選自何斌的博客,本刊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