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
近日,濟南博物館協(xié)會成立,現(xiàn)場發(fā)布了《濟南百座博物館分布圖》。自2012年“動員社會力量建設100所不同門類、各具特色的博物館”以來,博物館事業(yè)的發(fā)展,成為這座城市文化內核的一部分。
我們習慣于城市建筑的新穎,博物館的金碧輝煌,卻很難讓博物館與身邊的城市發(fā)生交流互動。城市需要氣質,和人一樣要有優(yōu)秀文化的潛移默化。
博物館如何體現(xiàn)城市氣質?是數(shù)量的多寡,還是博物館真正從“象牙塔”走向民眾,從單純的觀摩走向數(shù)字化的互動?答案無疑是后者。博物館并非僅是文物的陳列,它還指向未來,是屬于大眾的“文化空間”,并與這座城市互動發(fā)展。
太陽契丹:
重新發(fā)現(xiàn)一個王朝的背影
這是一個王朝一千年后的背影。
5月8日—8月2日,山東博物館、內蒙古博物院共同主辦《太陽契丹——大遼文明展》,據(jù)了解,本次展出從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宗教等角度全面而立體的展示了大遼文明的盛況,展出了大量古代遼國的珍貴文物,包含馬具馬飾、金銀器、陶瓷器、玻璃器、水晶、服裝、飾品等,共計110余組、320余件,其中一級文物59件(組),包括列入“20世紀中國考古重大發(fā)現(xiàn)”的“遼陳國公主墓”,1992、2003年度分別入選“中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的“耶律羽之墓”和“吐爾基山遼墓”出土的文物精品。
契丹人世代聚居在內蒙古東部地區(qū)西遼河上游地帶,屬于東胡族系鮮卑族的后裔。自公元916年契丹族建立“大遼”,至1125年被女真族所滅,遼王朝曾雄踞中國北方二百余年,與北宋、西夏王朝鼎足而立。
遼建國后,采取“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治漢人”的政策,兼容并蓄,勵精圖治,在200年的歷史進程中,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相互影響、相得益彰,行成了多元一體、獨具特色的遼文化,創(chuàng)造出光輝燦爛的封建文明。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少數(shù)民族,契丹曾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文明,但最終卻消逝于歷史。2004年以來,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部分專家利用DNA技術解開了契丹族消失之謎:達斡爾族與契丹有最近的遺傳關系,為契丹人后裔。云南的阿、莽、蔣氏“本人”與達斡爾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是契丹族后裔。
契丹族一千多年來一直保持著“外婚制”,所以純粹意義上的契丹人已不復存在了。經(jīng)過不斷地遷徙、隔離和融合,多數(shù)契丹人如扔在大海中的冰一樣融化了,用一個專業(yè)術語命名即“分子意義上的后裔”。
如今,以文物展覽的方式,契丹族再次從歷史的夾縫中走出,回到人們的視野。
《太陽契丹——大遼文明展》只是山東博物館系列展覽的一部分。博物館尤其是綜合性博物館無疑濃縮了一地的文化精髓,作為濟南最主要的博物館,山東博物館自不例外,它是齊魯文化最集中的寶庫。
文物“引進來”的同時,還需要“走出去”。5月19日,美國華盛頓,由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公室、山東省文物局和美國大學主辦,山東省石刻藝術博物館與美國大學藝術中心聯(lián)合承辦的“中國文化瑰寶——山東古代石刻拓片精品展”在美國大學藝術中心展出,展覽旨在促進中美文化交流。
三年,一座城市的氣質之變
2013年,著名博物館學家安來順曾告訴本刊記者:“中國的博物館是長期的歷史欠債,現(xiàn)在大概45萬人有一座博物館,發(fā)達國家通常是15-20萬人一座。但令人遺憾,就普遍性而言,我們的博物館給人的印象更多的還是精英式的、沉寂的,有的時候還是冷漠的。博物館過于狹隘,還需要改變。”
而在之前的2012年,濟南就著力于博物館城建設,把“動員社會力量建設100所不同門類、各具特色的博物館”作為目標。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各類博物館、紀念館、民俗館180余座,這180余座博物館全部實現(xiàn)對外開放,公共博物館常年免費開放,企業(yè)、院校和駐濟部隊及個人舉辦的博物館均實行預約免費開放。
這180余座博物館涉及歷史、藝術、教育等,主要以5000平方米以下的中小型博物館為主。藏品種類囊括瓷器、美術、民俗、紅色記憶等。
2015年4月,百座博物館建設工程被評為2013—2014年影響濟南年度文化事件。《省會濟南百座博物館分布圖》已正式發(fā)布,其中精選收錄了各類博物館140個。
濟南市文物局局長于茸介紹,城區(qū)一些行業(yè)辦、私人辦博物館開放后,來濟南看病、訪友、游玩的外地人成了??停砸获v足,就可以領略泉城的文化底蘊。
除了市區(qū),濟南不少農村也有條件建設鄉(xiāng)土博物館、民俗館,博物館分布圖中出現(xiàn)了20多個鄉(xiāng)村博物館。博物館的外延早已擴大,小到一座古建筑,大到一座山頭,只要有其保護、展示的價值,均可稱為博物館。
比如,濟南高新區(qū)馬頭山村的民俗博物館,位于一處不起眼的“石頭窩窩”上,收藏有4000多件“寶貝”。劉玉柱是這家博物館的主人,已在此投入200余萬元。民俗博物館分兩部分,大院內主要是舊時百姓家中的生活用品和奇石,如老式油燈、長征牌收音機、大壇子,還有斗、升等計量物件。旁邊一間屋子擺著各種奇石。
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很多鄉(xiāng)村民俗逐漸進入歷史,如何留住記憶,讓孩子們看到我們曾經(jīng)的農耕文明,成為鄉(xiāng)村民俗博物館的使命。
于茸說,濟南打造“百座博物館”的原則就是“政府主導,采取市場化的辦法”,建百座博物館依靠的是發(fā)揮社會的潛力。一方面政府很難拿出這么多錢打造博物館,另一方面,即便一次性出資幫助建成一座博物館,但是后期的運營和維護仍需要持續(xù)的資金投入。否則將陷入無人照看、自生自滅的窘境。只有發(fā)揮民間的才智,才是那些民辦博物館的出路。
博物館是一座城市的精神食品,在不斷更新的博物館地圖上,能夠看到這座城市獨特的文化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