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如何閱讀封面?
在如上所述的分享中,我們看到了封面在表達主題、傳遞信息中的重要性,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閱讀封面呢?
與孩子一起閱讀繪本,看下封面圖畫,然后讀標題,也就是讀繪本的名字,讀完標題后,短暫停留30秒左右,給孩子留出一些看圖畫的時間。有些封面的標題和圖畫關系特別緊密,孩子在第一時間就會將文字和圖畫對應上,比如讀《下雨了》這本繪本,我記得特別清楚,我們在拿到書時,我還沒有讀出“下雨了”這三個字時,我兒子就對我說:“媽媽,你看下雨了?!蔽艺f:“是的,這本書的名字就叫《下雨了》。”我兒子聽后開心地笑,他的笑容也在告訴我,他很開心自己想的看到的就是書里要講的內(nèi)容。
再比如,我們在讀《第五個》這本繪本,初看名字,真的不知道這本書要講什么,但是當我讀出這個名字時,孩子很快就去數(shù)封面中的有幾個動物和人,他一邊數(shù)、一邊說:“果真是五個啊。”當然,書的內(nèi)容并不是一個關于數(shù)字主題的繪本,但是當孩子聽到我們讀出的繪本名字后,會去與畫面聯(lián)想,就算有差入也沒有關系的,盡可能地鼓勵孩子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讀完標題后,讀一下創(chuàng)作者的信息。我曾經(jīng)在我的書——《讓孩子愛上閱讀的幸福密碼》這本書中,也提到要讀下創(chuàng)作者的信息。我寫到: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每個創(chuàng)作者都會有自己的風格,如果我們在閱讀中,經(jīng)常讀下創(chuàng)作者名字,慢慢的孩子也會有感知,感知這位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特點,畫風,甚至是創(chuàng)作手法。
比如安東尼·布朗,最開始我們是讀他的作品《我爸爸》《我媽媽》隨后我們又一起閱讀他的《隧道》《看看我有什么》《公園里的聲音》以及“威利”系列繪本,每一本書我們都讀得津津有味。雖然我并沒有向兒子去細細解說安東尼·布朗的創(chuàng)作手法以及超現(xiàn)實主義的畫風,但是孩子經(jīng)常讀,相信藝術的審美會潛移默化地植入孩子的生命中。隨著他的成長,我們還可以慢慢去討論安東尼·布朗的創(chuàng)作風格。倒是孩子有時經(jīng)常會給我們驚喜,他現(xiàn)在可以自己很輕松地分辨出安東尼·布朗創(chuàng)作的繪本。
再如,我和兒子愛讀莫·威廉斯的作品,最開始我們讀的是《古納什小兔》,兒子特別喜歡這個故事,后來我們又一起讀了《古納什小兔又來了》。在讀《再見,古納什小兔》時,我提示兒子,這位創(chuàng)作者他很喜歡,而且還讀了他的很多繪本,讓他猜猜創(chuàng)作者,沒想到兒子很快就猜到了。之后我們又讀了莫·威廉斯的《鴿子撿到一個熱狗》《別讓鴿子開巴士》《別讓鴿子太晚睡》等繪本。
對于創(chuàng)作者的信息,大家可以有選擇地去把握該如何引導孩子,我有時還會給孩子讀繪本譯者的名字,比如彭懿、方素珍、余治瑩等老師,有時也會讀下出版社的信息。當然隨著孩子的成長,有時我不讀,他也會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