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啟甜
在以往的印象中,圖書館透漏出的是古板、昏暗、嚴肅的氣息,可是一踏進丹麥皇家圖書館,瞬間為之傾倒。四壁玻璃的摩登大樓坐落在水禽漫游的美麗公園里,大樓里的閱覽室排列著著名設計師的安樂椅,寬敞的大廳里洋溢著輕松愉快的氣氛。讀者可以隨意到書架上取書,動作利索的管理人員時常還給予適當?shù)闹更c。這就是北歐”黑鉆石”發(fā)出的耀眼光芒。歷史悠久出身高貴
丹麥是一個十分重視文化、歷史和知識分子的國家,如果能夠歷經(jīng)層層考驗,最終拿到丹麥本土的博士學位,憑借學位證書就能得到政府特別津貼。即使不從事任何職業(yè),每月都有幾千歐元的補貼。由此可見丹麥社會所彌漫的尊重知識的氣氛。當然,這一點同樣可以從圖書館建設中窺見一斑。在丹麥,除了為數(shù)眾多的公立圖書館外,還有400多個供調查和學術研究使用的國立圖書館,其中也包括大學和研究所的圖書館。而丹麥皇家圖書館則是北歐最大的圖書館。
丹麥皇家圖書館擁有300多年的悠久歷史,它的興衰和丹麥王室以及國家的歷史息息相關。因為施行絕對君主制的弗雷德里克三世(1648~1670年在位)是一位好學的君主,對于中世紀的抄本尤其感興趣,甚至派人到愛爾蘭收集抄本,因此,圖書館應運而生。1663年,他任命熟悉歐洲情況的第二代德國血統(tǒng)學者擔任圖書管理員,從巴黎、阿姆斯特丹和威尼斯購買大批的圖書。不久,原有的圖書館顯得狹窄了,又蓋了一座獨立的圖書館。這是一棟模仿巴黎馬扎蘭主教圖書館的建筑物,一樓是兵工廠,二樓是圖書館,三樓是寶物保管室。大廳長達80米,四周是陽臺,大廳內聳立著66根綠色的大理石柱。柱頭呈金色,天花板呈白色。書架有的放在地上,有的裝在陽臺的墻上,盡量保持著適度的光線。弗雷德里克三世讓人統(tǒng)一用帶有黑點的褐色牛皮包裝所有的書籍,并嵌入他的姓名的第一個大寫字母“F”的金字。這些書籍整齊地擺放在灰色的書架上,配上綠色的大理石柱,顯得十分協(xié)調,這無疑是美麗、豪華而出身高貴的圖書館。
據(jù)統(tǒng)計,截至1998年底,圖書館的書架總長74781米,藏有圖書與期刊近200萬件,其他類型資料近2000萬件,現(xiàn)刊3萬種,電子出版物2342種,手稿、檔案5873件,印刷型樂譜274130件,縮微品412719件,視聽文獻8,800件,制圖文獻269,232件,以及圖片和小冊子。
為了便于管理,這些藏書大體上分為丹麥書籍、外國書籍、猶太書籍、東方書籍、抄本、地圖、版畫、樂譜等部分。1920年,丹麥進行了全國性的圖書館改革,皇家圖書館成為專門收藏神學、人文學、社會學等學術圖書的國立中央圖書館。其余的書籍在1938年被并入哥本哈根大學圖書館第二部(自然科學部分和醫(yī)學部分)。新世紀,皇家圖書館也引進了歐洲最為先進的圖書館管理系統(tǒng),任何書籍的資料都有電子版本,只要用電腦查詢關鍵詞,都能夠很快找到。但是,盡管如此,古老的圖書館卡片仍然被保留著。建筑設計獨樹一幟
位于首都哥本哈根的丹麥皇家圖書館,是濱水地區(qū)的標志性新建筑之一,也是通過為濱水地區(qū)注入文化元素、帶動地區(qū)更新的重要公共建筑。她,就像一座充滿想象力的、突破傳統(tǒng)的“首飾盒”,被當?shù)厝擞H切地稱為“黑鉆石”。
早期的皇家舊圖書館是一組文藝復興風格的磚石混凝土建筑物,傳統(tǒng)的空間環(huán)境和技術條件等都已不能夠滿足新的使用需要,而除了河岸一側它的四周已經(jīng)沒有可供其擴大發(fā)展的土地,只有在河岸沿線選擇擴建用地。
而歐盟對于各成員國的公共建筑設計有一項規(guī)定,即:所有的設計費高于10萬歐元的公共建筑,都要在整個歐盟范圍內(也包括美國)由建筑事務所進行建筑方案投標。因此,包括丹麥在內的歐盟各個國家建筑師,必須通過參與公開的方案競爭才能夠取得設計機會。歐盟的這一新規(guī)定使一些外國建筑師得以在丹麥開展建筑設計,這與現(xiàn)代主義運動早期的丹麥建筑師可以在國外取得大量設計項目并獲得很大成就的情況形成了一定的對比。丹麥皇家圖書館擴建工程就是通過廣泛的國際化的方案征集活動以及設計競賽等產生出來的。
新建丹麥皇家圖書館的環(huán)境與場地等條件比較苛刻。這里是哥本哈根的城市歷史中心區(qū),緊鄰城市主干道,周邊的港口景觀、建筑風貌和空間肌理等保存完整且歷史文化意義豐富,場地等限制性要求對建筑師具有很大的挑戰(zhàn)性。由于其擴建的部分接近港口近水地區(qū)的獨特區(qū)位,按照哥本哈根的舊城改造與濱水地區(qū)更新規(guī)劃,要求新的建筑和空間必須具有豐富的開放性與充分的公共性。因此在新館一黑鉆石的側面,沿河岸布置了開敞的廣場。以地面的標高低于城市道路,從而形成了親水空間和新的聚會中心,能夠容納公共活動或市民駐足休息。圖書館新館被置于主干道臨水的兩側,上部以跨越主干道的多層玻璃連廊有機對接舊館和新館的一翼。這樣,為老圖書館建筑增加了活力,還可以保證主干道的正常通行。
圖書館新館高7層,體形簡潔、尺度宏偉、結構單純,建筑臨水立面的上部微微傾斜探出水面。建筑外表面采用富有光澤的黑色花崗巖,兩側立面的幕墻和窗孔劃分生動,面對河的一面用幕墻將建筑一分為二,輕快、光滑的底層樓板仿佛讓“黑鉆石”漂浮起來。內部充滿光線的中庭,兩側為閱覽和資料查閱。此外,新建部分還包括書店、咖啡館、餐館、研究中心、展覽廳、檔案室以及600座的皇后廳,用于演出音樂、舞臺劇和舉辦會議。
丹麥皇家圖書館新館,個性大膽、風格突出,以方正的體量、尖銳的邊角、深暗的材料等特點,與傳統(tǒng)的肌理和形態(tài)形成強烈的對比,并不講求一般的“協(xié)調”、“平衡”和“統(tǒng)一”等準則與設計習慣,著重強調前衛(wèi)、超前、逆向等方面的建筑設計理念,通過引進具有新功能和刺激性形象的地標建筑,營造周邊空間更新并充滿活力的源泉。
由于具備國際化的視野與長時期多元文化相融合的歷史,丹麥在接受新異的、特別超前的新建筑形態(tài)時往往會有自信心和把握,不在乎新與舊的對立與沖突。這些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和延伸,也是由北歐城市的特定歷史和思維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