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建欣,賀艷然通遼廣播電視臺電視新聞中心時政部,內(nèi)蒙古通遼 028000
新聞報道需要“人情味”
祁建欣,賀艷然
通遼廣播電視臺電視新聞中心時政部,內(nèi)蒙古通遼 028000
摘 要新聞報道到底需不需要加入情感,也就是人們俗稱的“人情味”?這是新聞媒體一直備受爭議的問題,也是媒體人在摸索和探索的課題。情感是人在外界影響和刺激下發(fā)生的某種心理反應,它雖然是主觀的心理狀態(tài),也是客觀存在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人是有感情的生物,關(guān)注社會熱點,傾聽百姓心聲,描繪民生百態(tài),都需要新聞報道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chǔ)上,認清情感的重要性,從而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承擔社會責任,傳遞社會正能量,所以新聞報道需要“人情味”。
關(guān)鍵詞新聞情感;人情味
新聞報道到底需不需要加入感情,也就是人們俗稱的“人情味”?這是新聞媒體一直備受爭議的問題,也是媒體人在摸索和探索的課題。有的媒體認為,新聞報道不需要“人情味”,交待程序、宣讀決議、說明技術(shù)、發(fā)布數(shù)據(jù)時,盡可客觀陳述。但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人是有感情的生物,關(guān)注社會熱點,傾聽百姓心聲,描繪民生百態(tài),都需要新聞報道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chǔ)上,進行正面引導,傳遞社會的正能量,所以新聞報道需要“人情味”。
1)新聞報道“人情味”,是不可缺少的,需要認清情感的重要性。情感是人在外界影響和刺激下發(fā)生的某種心理反應,它雖然是主觀的心理狀態(tài),也是客觀存在的。記者不加任何感情的新聞事實陳述,而把新聞本身附著的大量情感信息剝離遺棄,實際上并沒有接近和還原新聞事實的客觀狀態(tài)。打著“客觀”的旗號對本就存在情感說“不”,恰恰走上了“主觀”臆斷的路子。比如采寫一個典型人物,當?shù)赜嘘P(guān)部門會提供許多相關(guān)資料,加上蜻蜓點水式的簡單采訪,一篇稿子很快可以出來,事無巨細平鋪直敘,受眾根本感受不到人物的內(nèi)心和光芒,無法做到共鳴,那么這篇新聞報道就達不到傳播效應。但是,采寫典型人物時需要情感,如《索瑪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充分強調(diào)了情感信息在新聞報道中的“不可或缺”,去寫王順友的哭、寫他的笑,寫他跳舞,寫他唱歌。這篇報道經(jīng)新華社播發(fā)后,網(wǎng)上收獲了無數(shù)的讀者感言:——這才是民族的脊梁,這才是個漢子!你潮濕了我的雙眼!——真的感動呀!向中國人民的好兒女致敬!一條條打動人心,引發(fā)共鳴的留言,正是因為記者在客觀還原新聞事實的基礎(chǔ)上,加入了充滿感情的講述,讓采訪人物變得鮮活、生動、真實,從而產(chǎn)生了一篇打動人心的好新聞。傳播效果的表現(xiàn)階段有三個遞進的層面:信息作用于人的知覺記憶系統(tǒng),是認知層面;情感反應是態(tài)度層面;態(tài)度外化為具體行動時,是行為層面。情感信息的注重,是新聞報道向更深層面的推進。許多新聞事實都是事實信息和情感信息的并存,報道中就要兩者兼顧,用前者“曉之以理”,憑后者“動之以情”。
2)新聞報道“人情味”,需要“情真意切”,而不是“煽情”。
“情真”,要求新聞報道中傳遞的情感是真實的、積極的,不是“濫情”、“畸情”;“意切”則要求這種情感應該是自然流動的,而不是“煽情”。穆青喜歡給青年記者題字留言“勿忘人民”,他說:“我深深地體會到,和采訪對象、和英雄人物思想感情上的息息相通、水乳交融,有時是摻和著血和淚的。它往往產(chǎn)生一種無論如何都抑制不住的沖動和激情。這種激情,這種強烈的責任感,像一條無形的鞭子,鞭策著我們?nèi)タ朔磺欣щy,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把它寫好?!?0世紀許多新聞名篇至今還膾炙人口,感人至深,首先是因為記者在采寫時身在基層、情近群眾,報道中有了自身的真情貫注。
如果記者沒有深入被采訪者的內(nèi)心世界,對新聞事件沒有深刻的情感體驗,想用一些辭藻來渲染修飾,這樣的“煽情”往往矯揉造作,生造出來的情感就是“不精不誠,不能動人,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莊子。漁父》語)?!端鳜敾▋簽槭裁催@樣紅》記者張嚴平與采訪對象王順友同吃同住同行,一起走“馬班郵路”,一起體驗四川涼山山勢的兇險,感受作為一名“馬班郵遞員”的艱辛。在此過程中,記者哭過,笑過,心酸過、感動過,可以說是與采訪對象同呼吸共命運,所以寫出來的作品才會情真意切,不虛不假。王順友去北京作報告,見到張嚴平時眼中有淚,才會從嘴里蹦出一句話:“你寫的,我看了,你最明白我心頭”。
3)新聞報道“人情味”,需要記者正確的輿論導向,承擔社會責任,傳遞社會正能量。
有情世界,需要有情記者,寫出有情新聞。記者在新聞報道中蘊涵的情思,不是個人情緒的宣泄,而是能讓受眾認同的社會責任感、正義感、道德感、理智感、同情與愛,是一種具有共性的情感,可以與廣大受眾自然生發(fā)的情感相融相生。民眾之淚,就是新聞這淚。2004年4月17日,登封市14萬群眾送別任長霞,挽幛如云,萬人慟哭?!栋傩招闹械呢S碑——追憶公安局長的楷模任長霞》這篇通訊應時而生,文中開篇寫到:“百姓的眼淚很金貴,也很慷慨,就看是對誰。她抹亮了嵩岳一片藍天,還給了登封一方平安,百姓就把淚灑給她,把心掏給她,用口為她鑄碑!”新聞報道用每一個當事人講述的方式再現(xiàn)任長霞局長為民辦實事又不乏性情中人的現(xiàn)代好干部形象,通篇報道感情真摯,讀之為之動容,不免唏噓惋惜。民眾之喜,就是新聞之喜。2001年7月13日,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在莫斯科世界貿(mào)易中心會議廳宣布,2008年奧運會的主辦城市是北京!全國上下歡欣雀躍。在投票現(xiàn)場報道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一改等待過程中平和沉穩(wěn)的敘述風格,用激情四射的即席評論把報道推向了高潮。民眾之怒,即是新聞之怒。2003年1月14日,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第三次參拜靖國神社,嚴重傷害了中國和亞洲人民的感情,激起了民眾憤慨。《解放軍報》及時撰寫評論文章,批斥小泉純一郎的錯誤行動,表明中國軍方的嚴正立場。民眾有情,即是新聞之情。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fā)生8.0級大地震,深陷災區(qū)的有近10萬人,但是安居生活的13億國人,甚至包括世界華人、國際友人,幾乎都在同一時刻和汶川人一樣驚愕、悲傷、感動、努力。在重大災難面前,媒體成為人們的心靈依據(jù)和思維依據(jù),國內(nèi)媒體通力協(xié)作,激勵動員國人眾志成城??拐鹁葹娜〉昧穗A段性勝利之時,中國媒體在這次特大災難報道中也實現(xiàn)了自身創(chuàng)新的重大突破。在眾多媒體共同的情感激發(fā)下,中國人民形成萬眾一心的團結(jié)合力,美國媒體稱“中國人頃刻由一盤散沙變成一塊鋼鐵”。
新聞報道“人情味”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也符合受眾的需求。在媒體市場激烈競爭的今天,新聞從業(yè)人員應該強化新聞專業(yè)精神,合理把握新聞報道“人情味”的尺度。
作者簡介:祁建欣,記者。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360(2015)18-006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