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養(yǎng)讓母親與孩子體驗更深刻的關系
世界上也許再沒有任何一個詞像“母親”一樣,可以勾起全人類內(nèi)心最深沉的情感,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始于母親的體內(nèi),我們的存活依賴于母親的喂養(yǎng)。當我們還在子宮內(nèi)的時候,母親血液里的營養(yǎng)物質(zhì)通過胎盤和臍帶傳入我們體內(nèi),為我們提供生長發(fā)育必需的養(yǎng)料,當我們被娩出到母體之外,這樣的喂養(yǎng),仍在繼續(xù)。母親的血液經(jīng)過乳腺的處理,轉化成了富含營養(yǎng)物質(zhì)和免疫因子的乳汁,保障我們的健康成長。母乳喂養(yǎng)在生理和營養(yǎng)方面的優(yōu)勢已經(jīng)被科學所證明、為大眾所接受,作為一名心理學從業(yè)者,我更愿意用心理視角去看看,是什么使母乳喂養(yǎng)過程變得彌足珍貴。
顧紅梅
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會員,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北京飛迪曼心理咨詢中心心理咨詢師。
中意精分取向軀體治療三年連續(xù)培訓項目第一屆畢業(yè)生,擁有多年教育行業(yè)從業(yè)經(jīng)驗,曾接受現(xiàn)代行為治療、精神分析治療、軀體治療、認知治療、婚姻家庭治療的專業(yè)培訓。
哺乳,本質(zhì)上是一種關系,是母親與嬰兒之間情感的表達。我們先來設想最普通的情況,母親與嬰兒均身體健康,家庭環(huán)境也很和睦,那么母親哺乳的經(jīng)典場景便是這樣的:母親穩(wěn)定而輕柔地將小寶寶抱在懷里,小寶寶口含著媽媽的乳頭,用力吸吮著,同時用有些好奇、有些滿足的眼神看著媽媽,此刻媽媽也用憐愛而幸福的目光看向自己的孩子,我們仿佛可以看到伴隨著乳汁的流淌,愉悅與滿足也在母子之間流動。媽媽的懷抱使小寶寶感受到了溫暖與安全,媽媽的乳汁使小寶寶緩解饑餓、感到滿足,媽媽的眼睛讓小寶寶照到了可愛的自己。就這樣,在哺乳的過程中,母親為孩子營造了一個可以信任、帶著善意的世界,和一個自己是被接納的、可愛的意象。與此同時,媽媽也完成了自己愛的表達,并在孩子的眼中確認自己是一個好母親。
這樣一幅圖景會讓人們覺得,對于小寶寶來講,吃奶完全是一個愉悅的過程,但是事實卻要復雜得多。對于剛剛面世不久的小寶寶來講,所有的體驗都是很強烈的,并且還分不清哪部分是他自己,哪部分是外部世界,也不是特別能理解乳房是媽媽的一部分。當他餓了,就產(chǎn)生強烈的沖動,熱切盼望著充滿乳房的乳汁,然后他吸吮到乳房,帶著興奮和愉悅,最后他吃飽了,變得滿足而平靜。這樣的一個過程,只有在成年之后的性體驗中有再現(xiàn)的可能。另外我們也很容易觀察到,在這個過程中有攻擊的成分,小寶寶熱切地吸吮乳房,像是要把它吞噬掉一樣,雖然媽媽體驗到的攻擊可能是很微小的一部分,并且這種攻擊也沒有想要傷害誰的目的性,但這樣的沖動與體驗對小寶寶來講卻是很強烈的。在小寶寶的幻想世界里,會害怕乳房的報復,并且當小寶寶漸漸長大,發(fā)覺他所攻擊的乳房是母親的一部分時,也會陷入愧疚與抑郁。這些情緒體驗是小寶寶心理成熟的寶貴財富。
雖然這樣看上去,母乳喂養(yǎng)好像一點也不簡單,但幸運的是,我們的基因中就有這樣的適應性。在小嬰兒剛出生的幾個月內(nèi),母親會強烈地感受到她與孩子是一體的,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在小寶寶剛剛出生的一段時間,母親處于一種完全專注于孩子的狀態(tài),孩子完全依賴于媽媽,心理學上把這個時期叫作融合共生階段。處于這個階段的母親與孩子,很容易理解對方的需求與情感,不需要語言的參與,他們似乎打開了特定的通訊通道,高速準確地傳達著各種信息:“媽媽我餓了”“好的寶貝,馬上就來”“媽媽我拉了”“好的,媽媽給你擦干凈”“媽媽我想要抱抱”“嗯,媽媽也想抱著你”“寶貝兒,你看這個多好玩” “咦,真的呀,這是什么東西?沒見過”……
當然出生后的最初幾天,存在著一個母親與孩子互相了解的過程,小寶寶憑著氣味聲音識別哺育自己的人,媽媽主要用語言交流信息的狀態(tài)轉換到通過觀察小寶寶來理解他,雙方也都處于對對方的情緒高度敏感的狀態(tài)中。當雙方建立起一種情感上的信任與理解,哺乳就變成了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母親完全信賴孩子有能力感知自己的需求,孩子也完全信賴母親很愿意及時滿足自己。
顧老師小結
所以說,在哺乳中,特別是在初期,我們提倡遵循孩子的需求:他餓了,就喂他,他拒絕,就停止哺乳。這樣在小寶寶的幻想中,我餓了,頭腦中一想到乳房,乳房就出現(xiàn)了,我吃飽了,一轉過頭去,乳房就消失了,這是一個友好、受我控制的世界。如果情況相反,餓了也沒有乳房出現(xiàn),不想吃的時候被迫含著乳頭,這個世界在小寶寶的想象中,就是充滿敵意與迫害性的。只有在小寶寶確信這個世界是友好的,媽媽是愿意滿足自己的之后,他才不用逃避迫害或用力反擊,才有可能變得好商量,能忍受規(guī)律飲食的訓練。當然這種訓練也應該是漸進式的,跟隨著小寶寶的節(jié)奏進行,慢慢地媽媽們就可能把喂奶的時間變得相對有規(guī)律。
我們剛剛關注了母乳喂養(yǎng)中的一端和中間過程,現(xiàn)在我們再來看看另一端:媽媽們應何時以何種方式斷奶?這個問題在醫(yī)學、營養(yǎng)學以及心理學不同學派間有很多不盡相同的觀點,但或許所有人都會有一個共識,那就是母乳不可能一直喂下去。
我們可以先來看看,在斷奶階段發(fā)生了什么。我們假設小寶寶在斷奶之前已經(jīng)擁有了一段愉悅成功的被喂養(yǎng)母乳的經(jīng)歷,現(xiàn)在他一天天長大,已經(jīng)走出了和母親融為一體的階段,他活動能力增強,可以移動自己到感興趣的事物面前,他開始可以容忍變化,并且他也嘗試過母乳以外的食物,更重要的是母親能夠有勇氣面對斷奶階段小寶寶的憤怒和悲傷以及由此帶來的一系列混亂。因為斷奶的過程打破了小寶寶原有的美好,原來代表著富饒?zhí)鹈赖娜榉看丝套兂闪藧憾镜钠群φ撸榉坑质菋寢尩囊徊糠?,小寶寶可能會很憤怒,也會感到悲傷,他們需要一些時間去平復心中的復雜情感。
所以說,斷奶的過程是一個幻想破滅的過程,小寶寶們原以為自己生活在天堂,母親是美麗的仙女,自己是快樂可愛的天使,通過這個幻滅過程,小寶寶們得以知道,自己所處的是人間,媽媽是平凡而值得愛的人,自己也是一個雙腳踩地面上的、需要面對生活慢慢長大的孩子。而這正是作為母親給予孩子最重要的一個引領。所以,斷奶意味著母親與孩子的關系到達了另一個階段,象征著孩子要離開完全依賴母親懷抱的狀態(tài),開始對世界更多的探索。而一個好的母親,會在這個時候幫助孩子離開,而不是緊緊地抱住他不放開手臂。
當然我們強調(diào),這個幻滅的過程也最好是漸進式的,以小寶寶能夠接受的節(jié)奏進行。我們應盡量保證斷奶在小寶寶熟悉的環(huán)境中、在小寶寶信賴的人陪伴下、在對小寶寶各種情緒的理解中進行。這個時期母親最重要的是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然后有能力理解、轉化孩子的糟糕情緒。有些媽媽在給孩子斷奶的時候選擇把孩子送離自己的身邊,其實很多時候是因為媽媽不能理解斷奶的正面意義,心中有巨大的內(nèi)疚,沒有辦法面對小寶寶反復變化的情緒,而選擇了逃避。
顧老師育兒經(jīng)
現(xiàn)在我們可以看到,母乳喂養(yǎng)的孩子,或者確切地說用乳房喂養(yǎng)的孩子,比起用奶瓶喂養(yǎng)的孩子,早期的體驗更為豐富,與媽媽的關系更加深刻與真實。他們有機會全然依賴媽媽、攻擊媽媽、愛著媽媽、怕著媽媽、對媽媽懷著感激、對媽媽懷著愧疚,然后慢慢地把這些感覺整合,有一份屬于自己的真實的關于這個世界的認識。
行文至此,我一直沒有忘記的是,有一部分母親,因為身體健康或其他不可抗拒的原因,完全沒辦法進行母乳喂養(yǎng),或者是乳汁不足需要進行混合喂養(yǎng),或者是要面臨母乳喂養(yǎng)的突然中斷,她們承受著內(nèi)疚與焦慮的煎熬,一方面責怪自己沒能給孩子最好的喂養(yǎng),一方面擔心這種缺失會給孩子帶來不可彌補的傷害。可以想象,這樣的感受非常痛苦,所以在這里我們要詳盡介紹一個心理學上非常經(jīng)典的實驗,來幫助這些媽媽渡過難關。
故事:恒河猴實驗
實驗是由著名的比較心理學家哈洛(Harry F. Harlow)進行的,他用猴子為實驗對象,來驗證他對于母子間依戀的推測。他為小猴制作了兩個假的猴媽媽:一個是用鐵絲編成的“鐵絲媽媽”,另一個是套上松軟的海綿和絨布的“絨布媽媽”。在同樣有奶瓶的情況下,小猴偶爾會到“鐵絲媽媽”那里吃一下奶,但更多時候是在“絨布媽媽”處吃奶并依偎在其懷里。如果“鐵絲媽媽”身上沒有奶瓶,而“絨布媽媽”身上有,小猴會很快就和“絨布媽媽”難舍難分了,根本不去“鐵絲媽媽”那里。如果“絨布媽媽”身上沒有奶瓶,而“鐵絲媽媽”身上有,只有當小猴感覺餓了時,才跑到“鐵絲媽媽”那兒吃奶,其余時間就在“絨布媽媽”懷里。每當小猴離開“絨布媽媽”出去玩耍時,如果受到驚嚇,就會恐懼地快速跑到“絨布媽媽”那里,緊緊依偎在其懷里,漸漸地平靜下來。如果將“絨布媽媽”換成“鐵絲媽媽”,小猴遇到驚嚇就會一直跑。從實驗中心理學家得出結論:小猴對母猴的依戀并不只是因為母猴能供給奶吃,更重要的是母猴能給小猴溫暖安全的感覺。
其后心理學家鮑爾比(John Bowlby)、愛因斯沃斯(Mary Dinsmore Salter Ainsworth)等繼續(xù)對母嬰依戀關系進行研究,得出了完整的依戀理論。簡言之,如果嬰兒在早期的關系中體驗到了愛和信任,那么他就會覺得自己是可愛的、世界是友好的,對自己和他人都有信心。也就是說,孩子以后和父母的關系,和同伴的關系,以及長大后和社會的關系,都是以這個最初的母嬰關系為基礎。
顧顧老老師師育兒經(jīng)
所以如果真的在母乳喂養(yǎng)中遇到了不可逾越的困難,那我們也應該知道,這種缺憾不應被看成核心且致命的,正如心理學大師、著名兒童精神分析師溫尼科特(Donald. W. Winnicott)所說:“最重要的不是乳房或奶瓶,而是乳房或奶瓶后面的那個人?!蓖瑫r我們也要有信心,養(yǎng)育孩子過程中的各種遺憾總有機會去彌補,我們有一生的時間去愛我們的孩子,所有的母親都知道,母愛永不會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