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以《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分析重慶談判的政治基礎

      2015-07-24 10:47吳宇瀟
      黨史博采·理論版 2015年6期

      吳宇瀟

      [摘要]1945年8月14日蘇聯和國民黨政府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標志著美蘇大國的力量卷入了戰(zhàn)后中國的政治發(fā)展之中,國共重慶談判則成為美蘇大國力量在中國的政治折射。美蘇對于國民黨政府唯一合法地位的確認是重慶談判的政治基礎,國共形成了一種不穩(wěn)定的平衡,為兩黨的政治談判提供了可能。

      [關鍵詞]《中蘇友好同盟條約》;重慶談判;國共關系

      重慶談判何以緣起?傳統(tǒng)的解釋主要是從抗戰(zhàn)結束初期中國政治自身演變的態(tài)勢來分析的,即共產黨不愿意打內戰(zhàn),國民黨暫時還不具備打內戰(zhàn)的條件,介于國共之間的民主黨派所宣傳的“中間道路”又有著重要的影響,由此形成了戰(zhàn)后初期中國政治發(fā)展的一種特殊平衡,重慶談判正是這一特殊政治平衡條件的產物。這種看法明顯忽視了美蘇大國背景的作用。而這種大國背景的作用都趨向于同一個方向:承認國民黨的正統(tǒng)地位,進而導致國共政治力量對比的驟變??梢哉f,美蘇對于國民黨政府唯一合法地位的確認是重慶談判的政治基礎?!吨刑K友好同盟條約》(簡稱“中蘇條約”)及有關協(xié)定,基本接受了雅爾塔協(xié)定所強加于中國的有關條款,承認了美蘇通過雅爾塔會議所構建的遠東格局,所以選擇該條約為切入點,正是因為它表面上是中蘇雙向協(xié)定,實際上是中與美蘇之間的關系格局的協(xié)定,可以涵蓋當時影響中國政治走向的外部國際背景。故本文從中蘇條約的簽訂這一國際背景入手,對重慶談判召開的政治基礎作一初步探討。

      一、蘇軍入華與勢力再分配

      日占區(qū)的接收相當于戰(zhàn)后勢力的再分配,所以國共都對日占區(qū)的接收問題給予極大的重視。國民黨雖為執(zhí)政黨,并力圖獨享抗日勝利的果實,但中國共產黨也已在抗戰(zhàn)中崛起為有力的力量,足以要求與國民黨分享抗戰(zhàn)勝利的成果。因此,國家法統(tǒng)對于抗戰(zhàn)勝利時的中國有特殊的意義。所謂名正言順,誰是國家法統(tǒng)的代表者,當然就意味著可以代表國家受降接收,從而占有廣大物質資源,獨享抗戰(zhàn)勝利果實,并可以以此排斥他者的接收權利。

      而從蘇聯的視角來看,它毗鄰中國,對中日戰(zhàn)爭的形勢走向有很大影響。二戰(zhàn)期間,蘇聯為避免東西兩線作戰(zhàn),與日本簽訂了中立條約。隨著戰(zhàn)爭的進程,盟國均意識到擊敗德軍之后,蘇軍必將轉入東方戰(zhàn)場對日宣戰(zhàn)。1945年2月召開的雅爾塔會議,由于當時對日作戰(zhàn)的任務還沒有完成,英美為了避免巨大的人員犧牲,作為蘇聯參加太平洋戰(zhàn)爭的條件,美國在一定范圍內認可了蘇聯在遠東的利益。1945年2月11日,美英蘇三國秘密簽訂了《關于遠東問題的協(xié)定》,美國對蘇聯開出的參戰(zhàn)條件是:維護外蒙古現狀,恢復1904年日俄戰(zhàn)爭前俄國在東北的特權和利益,千葉群島交給蘇聯?!疤K聯的這些要求應在戰(zhàn)勝日本后無條件地予以滿足”。[1]

      蘇軍入華的微妙之處在于,蘇共與中共具有相同的意識形態(tài),從理論上講,蘇軍到來完全可能與中共聯合?;趯μK共和中共在意識形態(tài)上同質性的認識,毛澤東預計戰(zhàn)后蘇聯一定會支持中共和中國革命,認為戰(zhàn)后“無產階級的援助一定要來的,不然馬克思主義就不靈了”。[2]七大后,毛澤東和全黨對于戰(zhàn)后蘇聯對中國革命的支持都充滿了期望。正因為考慮到這將是一個極大的麻煩,因此如何防止蘇軍與中共發(fā)生聯系,成了國民黨的心頭大患。1944年10月起,赫爾利開始介入國共談判,此舉的目的之一,是“美國之意在防止蘇聯于加入遠東戰(zhàn)事后承認中共政府為對手?!盵3]也就是說,國、美兩方均意識到,蘇軍的到來將對現行的政治秩序產生破壞作用。因此,蔣把重點由與中共談判轉入對蘇談判。蔣并不僅僅從意識形態(tài)角度觀察蘇聯,而是認為可以在滿足蘇聯若干利益的前提下與之簽訂條約,從而將蘇聯這個原本被視為中共的條件,反過來,變?yōu)閲顸h的條件。

      二、《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與政治實力驟變

      為防止蘇聯入華后放任共產黨接收大城市而拒絕國民黨接收,中國國民黨急于與蘇聯會談,尤其是得到政治上的承認。

      1945年6月30日,中蘇條約開始談判。8月14日,中蘇條約簽訂。中蘇條約談判基本是在美蘇雅爾塔協(xié)議所框定的范圍內進行的,但國民黨政府并不缺乏自己的考慮。在國民黨事前擬就的“對蘇交涉方針”中,“中共問題”被專門列為一款。顯然,蔣介石從一開始就打算把這一談判與他解決共產黨問題的設想銜接起來。談判開始以后,斯大林提出外蒙古獨立問題。作為答復,蔣介石指示要把“蘇聯今后不再支持中共與新疆匪亂”和保證“東三省領土主權及行政之完整”作為國民政府承認外蒙古獨立的“交換條件”[4]。這樣,原先隱含在雅爾塔協(xié)議中限制中共發(fā)展的問題就被直截了當地提了出來。蔣介石明確表示,在中共問題上,國民黨的要求是:“中共對軍令、政令必須完全歸中央統(tǒng)一,即照各國政黨對國家法令切實遵寧,則政府將一視同仁,一候正式國會召集,政府改組時,當可容納其在行政院之內,但決不能稱為聯合政府?!盵5]這實際就是重慶談判時蔣介石對中共方針的雛型。對于蔣介石的條件斯大林相當爽快地答應了。關于國共關系問題,斯大林共表示了三點意見,第一,“中國只能有一個政府,由國民黨領導”,但應容納共產黨和其他人士參加;第二,“中國政府要求軍令、政令統(tǒng)一,極為允當”,國民黨不愿建立聯合政府是“正當之愿望”;第三,蘇聯援助中國的一切武器及其他物資“均以中央政府為惟一對象,不供給武器于共黨”。[6]這個條款意味著中共成為了蘇聯與國民黨政府之間利益交換的政治籌碼。總之,通過此次在莫斯科的談判和締約,蘇方確認了國民黨的惟一合法地位,并承諾將東北交國民政府接收。條約表明蘇聯方面有意幫助促成中國軍隊的統(tǒng)一,有意支持中國創(chuàng)造一個統(tǒng)一、民主政府的努力,有意支持中國國民政府。這個條約的簽訂標志著在形式上形成了戰(zhàn)后初期蘇聯與美國的對華政策相互協(xié)調、共同支持國民黨統(tǒng)一中國和壓制中共的關系格局。這樣,“蘇軍參戰(zhàn)”這個國共關系調整與反調整的重要條件,被蔣介石在莫斯科收入囊中。

      中蘇條約的簽訂視為從政治上解決中共問題的一次良機。在近期內,以軍事方式解決國共矛盾的條件尚不具備,而求得政治解決的可能性又增加了,這是蔣介石把對共產黨的策略從首先使用軍事方式轉為首先采取政治方式的主要原因,這種策略上的轉變構成了蔣介石向毛澤東發(fā)出邀請的前提[7]。

      如果說國民黨的一張王牌是中蘇條約的話,那么另一張王牌則是美國的支持。根據遠東盟軍最高統(tǒng)帥麥克阿瑟發(fā)布的命令,除了東北之外的中國大陸、臺灣以及北緯16度以北越南境內的所有日本軍隊,只能向中國國民政府主席及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及其代表投降。[8]這說明戰(zhàn)后國民政府對外表明其國家法統(tǒng)代表地位,并得到國際和社會輿論的認可,從而在國共爭端中占據著名正言順的地位,所以重慶談判是“通過主動發(fā)起國共兩黨最高領袖會談,以政治方式因應中共之挑戰(zhàn)”[9],占據了輿論的制高點。因而,重慶談判其實缺乏誠意,更像是政治力量對比驟變下的“早產兒”,提出談判的國民黨方明顯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八麄兏緵]有準備好談判方案”“只得由共產黨方面先提出意見”[10]可以看出,國民黨邀請共產黨來重慶談判,其實估計共方不敢來重慶商談,以把內戰(zhàn)責任推到共產黨身上。

      三、中共方面對《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理解和反應

      毛澤東第一次公開涉及中蘇條約是在1945年8月23日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講話,在這一講話中毛澤東說:“蘇聯為了國際和平和受中蘇條約的限制,不可能也不適于幫助我們”,“中蘇條約是日本宣布投降后簽字的,內容現在還未公布,大概蘇軍進軍區(qū)域限于東北三省,進入熱、察是臨時性質。蘇聯如公開助我,美國必公開助蔣,大戰(zhàn)就可能爆發(fā),和平不能取得”。9月5日,毛澤東第一次向外界公布了關于對中蘇條約的認識:“該條約為遠東和平之保障。有人認為對我國之民主運動不利,實則相反,可拭目待之。又有人因蘇聯以國民政府為對象而驚訝,實則因國民政府外,自無可為對象者。”顯然,毛澤東在對中蘇條約的評論中表現出相當的政治冷靜,并沒有埋怨蘇聯戰(zhàn)后與國民黨站在一起,相反卻極力維護戰(zhàn)后中蘇關系的改善和發(fā)展,把這一點看作為實現戰(zhàn)后中國和平的重要條件。這表明,毛澤東對中蘇條約的認識遠遠超出了黨派立場,首先著眼于民族大義,而當時最大的民族大義就是徹底打敗日本帝國主義,防止日本帝國主義在戰(zhàn)后死灰復燃,維護遠東和平。

      毛澤東和中共中央之所以對中蘇條約能夠表現出這種冷靜,還有一個往往為人們所忽視的因素,即當時并不了解蘇聯把中共作為了與國民黨談判的政治籌碼。由于缺少了解蘇聯對中共真實態(tài)度以及中共在中蘇條約談判中地位的渠道,因此就是在獲悉了中蘇條約的內容并改變了黨的斗爭策略后,中共仍然在積極爭取蘇聯的幫助。事實上,斯大林在把中共作為與國民黨談判籌碼的同時,并沒有完全排除支持中共的可能性。在1945年8月10日的談判中針對中方提出的刪除條約草案中關于中國統(tǒng)一和民主化的詞句,斯大林說,如果國民黨軍隊今后進攻中共,“中國政府未必能獲得我們的支持”,因為提供這樣的支持將是困難的如果國共內戰(zhàn)發(fā)生“蘇聯要在道義上支持國民政府將非常困難”。這表明斯大林在通過放棄對中共的支持來獲取國民政府對蘇聯在中國北部利益承認的同時,也存在著對國民黨向美國“一邊倒”的擔心。這就潛意識地包含了一種可能性,一旦國民黨在美國的支持下通過進攻共產黨來挑戰(zhàn)蘇聯在中國北部的利益,那么蘇聯將不受這一條約的制約。這樣,蘇聯通過重新支持中共來平衡美國在中國的力量,也不是不可能的。在兩極對峙日趨緊張的國際大背景下,意識形態(tài)的分野作為政黨的身份象征地位顯得越發(fā)重要。這就可以解釋中蘇條約簽訂后,蘇聯出于策略性考慮,時有時無,時多時少地對中共給予了一些客觀上的幫助。

      毛澤東之所以赴渝還與蘇聯的兩封電報密切相關。這兩封電報都是斯大林通過蘇軍駐延安情報組轉來的。第一封電報聲稱:“中國不能再打內戰(zhàn),要再打內戰(zhàn),就可能把民族引向滅亡的危險地步等等?!钡诙怆妶蟾敲鞔_指出:世界要和平,中國也要和平,盡管蔣介石挑釁想打內戰(zhàn)消滅你們,但是蔣介石已再三邀請你去重慶協(xié)商國是,在此情況下,如果一味拒絕,國內、國際各方面就不能理解了。如果打起內戰(zhàn),戰(zhàn)爭的責任由誰承擔?你到重慶去同蔣會談,你的安全由美、蘇兩家負責。”此外,中共向蘇聯駐延安代表征求意見時,也得到了與斯大林電報內容完全一致的答復:“按照俄共中央的意見,中共代表應前往重慶談判?!边@對中共正在醞釀形成中的重慶談判決策不能不產生重大影響。

      同時,通過中蘇條約毛澤東也感覺到了蔣介石發(fā)動內戰(zhàn)的國際掣肘。為了消滅共產黨,蔣介石必須首先獲得美蘇的支持才可發(fā)動內戰(zhàn),也就使得發(fā)動內戰(zhàn)的約束因素增多,與抗戰(zhàn)結束前夕毛澤東對蔣介石發(fā)動內戰(zhàn)的嚴重估計相比,這是一個顯著的不同。毛澤東主持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宣布了這一決定,并進一步指出:“紅軍不入關,美國不登陸,形式上是中國自己解決問題,實際上是三國過問。三國都不愿中國內戰(zhàn),國際壓力是不利于蔣的獨裁的。所以重慶是可以去,必須去。”毛澤東在1945年的延安干部會議關于重慶談判的報告中說道:“蔣介石的主觀愿望是要堅持獨裁和消滅共產黨,但是要實現他的愿望,客觀上有很多困難。這樣,使他不能不講講現實主義。人家講現實主義,我們也講現實主義。人家講現實主義來邀請,我們講現實主義去談判?!痹诋敃r的背景下,美蘇均不贊成中國內戰(zhàn),而中國內部的呼聲也是反對內戰(zhàn)為主流的,這使得國民黨在內外壓力下,不得不探求以和平方式解決統(tǒng)一中國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中蘇條約客觀上使蔣介石陷入一種矛盾之中。蔣介石通過對蘇割讓大量的利益,在戰(zhàn)后初期建構起了對中共的國際政治防御體系,但這一防御體系本身又對蔣介石的內戰(zhàn)政策形成了限制,抬升了政治解決中共問題的地位。

      四、結語

      國民黨把中共視為蘇聯的代理人,中共則把國民黨視為美國的代理人,雙方都高估了美蘇對自己對手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同樣,自恃實力強大、不能以平等態(tài)度對待中國的美蘇也都高估了自己對國共兩黨的影響力和控制力。事實上,由于四方各有不同的目標,在處理與美蘇的關系時,國共兩黨都盡可能地利用美蘇對華政策中對自己有利的一部分,而對于不利的一部分則盡量抵制;同樣,美蘇在表面上通過雅爾塔協(xié)定和中蘇條約協(xié)調一致,共同支持國民黨而不支持中共,但實際上基于各自的利益考慮,兩國很難真正協(xié)調和統(tǒng)一其對華政策,特別是蘇聯對中共不可能完全放棄,而是仍在暗中予以支持,借以牽制與抗衡美蔣。這樣,國共美蘇四方的復雜關系和各方政策之間的相互作用,就使得美蘇兩國對國共兩黨看上去強有力的影響,實際上到關鍵時刻在關鍵問題上卻變得相當有限。由此又可看出,意識形態(tài)與具體利益二者并非絕對同一,兩者之間常常存在差異,而這差異為政治的攻防轉換提供回旋余地。

      重慶談判是以美蘇為代表的大國政治力量根據雅爾塔會議關于遠東問題的協(xié)定安排戰(zhàn)后中國政治的結果。這種國際政治環(huán)境使蔣介石的內戰(zhàn)政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迫使蔣介石至少在形式上通過政治來解決問題。中共方面,毛澤東在受到戰(zhàn)后大國政治支配的同時又積極地去抑制這種支配,改變遠東的大國關系體系,獨立自主地推動戰(zhàn)后中國革命的發(fā)展。因此,在抗戰(zhàn)結束后中國革命何去何從的重大歷史關頭,中共沒有成為美蘇妥協(xié)的政治犧牲品。這樣,在大國的影響下,國共形成了一種不穩(wěn)定的平衡,這就為兩黨的政治談判提供了可能。但國共之間的這種平衡又維系在美蘇的利益平衡之上,一旦美蘇在安排戰(zhàn)后世界過程中出現矛盾,那么中國國內的政治平衡也將隨之瓦解。如汪朝光先生所言:“所謂戰(zhàn)與和的變奏,和不過是插曲,戰(zhàn)才是主旋律”[11],重慶談判只不過是雙方換了一種戰(zhàn)爭方式的戰(zhàn)場罷了。作為國共之間這種不穩(wěn)定平衡的體現,重慶談判更像是一個踢政治皮球而分娩的“早產兒”,不可能承擔起解決戰(zhàn)后中國政治和平發(fā)展的任務。

      注釋:

      [1]沈志華. 蘇聯歷史檔案選編, 第18卷[M].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2, 第623-624頁.

      [2]毛澤東. 毛澤東文集, 第3卷[M]. 人民出版社, 1996: 393.

      [3]轉引自鄧野. 論國共重慶談判的政治性質[J]. 近代史研究, 2005(01).

      [4]秦孝儀 主編, 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 第三編(二)[M].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1981: 596.

      [5]同上: 594.

      [6]同上: 602.

      [7]章百家. 對重慶談判一些問題的探討[J]. 近代史研究, 1993(5).

      [8]瓊斯. 1942-1946年的遠東(下冊)[M].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79: 741-742.

      [9]汪朝光. 1945-1949:國共政爭與中國命運[M].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0: 26.

      [10]金沖及. 二十世紀中國史綱[M].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9: 558.

      [11]汪朝光. 1945-1949:國共政爭與中國命運[M].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0: 52.

      吕梁市| 缙云县| 介休市| 武城县| 黄梅县| 织金县| 枣强县| 印江| 湖北省| 酒泉市| 新兴县| 连平县| 团风县| 沽源县| 伽师县| 德昌县| 滦平县| 湖口县| 敦化市| 新巴尔虎左旗| 平定县| 湖南省| 郸城县| 教育| 池州市| 沐川县| 杂多县| 中阳县| 辽阳市| 宝丰县| 格尔木市| 晴隆县| 临颍县| 清远市| 公主岭市| 陇南市| 临澧县| 米泉市| 南汇区| 盘山县| 萍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