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寫于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初。這篇作品如沈從文的其他描寫湘西的作品一樣,著眼于普通人、善良人的命運變遷,描寫了湘女翠翠陰差陽錯的生活悲劇,誠如作者所言:“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既然是不湊巧,因之素樸的善終難免產(chǎn)生悲劇?!?/p>
邊城(節(jié)選)
□沈從文
這兩年來兩個中秋節(jié),恰好都無月亮可看,凡在這邊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皆不能如期舉行,故兩個中秋留給翠翠的印象,極其平淡無奇。兩個新年卻照例可以看到軍營里與各鄉(xiāng)來的獅子龍燈,在小教場迎春,鑼鼓喧闐很熱鬧。到了十五夜晚,城中舞龍耍獅子的鎮(zhèn)筸兵士,還各自赤裸著肩膊,往各處去歡迎炮仗煙火。城中軍營里,稅關局長公館,河街上一些大字號,莫不預先截老毛竹筒,或鏤空棕櫚樹根株,用洞硝拌和磺炭鋼砂,一千捶八百捶把煙火做好。好勇取樂的軍士,光赤著個上身,玩著燈打著鼓來了,小鞭炮如落雨的樣子,從懸到長竿尖端的空中落到玩燈的肩背上,鑼鼓催動急促的拍子,大家皆為這事情十分興奮。鞭炮放過一陣后,用長凳綁著的大筒燈火,在敞坪一端燃起了引線,先是咝咝地流瀉白光,慢慢的這白光便吼嘯起來,作出如雷如虎驚人的聲音,白光向上空沖去,高至二十丈,下落時便灑散著滿天花雨。玩燈的兵士,在火花中繞著圈子,儼然毫不在意的樣子。翠翠同他的祖父,也看過這樣的熱鬧,留下一個熱鬧的印象,但這印象不知什么原因,總不如那個端午所經(jīng)過的事情甜而美。翠翠為了不能忘記那件事,上年一個端午又同祖父到城邊河街去看了半天船,一切玩得正好時,忽然落了行雨,無人衣衫不被雨濕透。為了避雨,祖孫二人同那只黃狗,走到順順吊腳樓上去,擠在一個角隅里。有人扛凳子從身邊過去,翠翠認得那人是去年打了火把送她回家的人,就告給祖父: “爺爺,那個人去年送我回家,他拿了火把走路時,真像個嘍啰!”
祖父當時不作聲,等到那人回頭又走過面前時,就一把抓住那個人,笑嘻嘻說: “嗨嗨,你這個人!要你到我家喝一杯也不成,還怕酒里有毒,把你這個真命天子毒死!”那人一看是守渡船的,且看到了翠翠,就笑了。“翠翠,你長大了!二老說你在河邊大魚會吃你,我們這里河中的魚,現(xiàn)在可吞不下你了。” 翠翠一句話不說,只是抿起嘴唇笑著。 這一次雖在這嘍啰長年口中聽到個“二老”名字,卻不曾見及這個人。從祖父與那長年談話里,翠翠聽明白了二老是在下游六百里外青浪灘過端午的。但這次不見二老卻認識了“大老”,且見著了那個一地出名的順順。大老把河中的鴨子捉回家里后,因為守渡船的老家伙稱贊了那只肥鴨兩次,順順就要大老把鴨子給翠翠。且知道祖孫二人所過的日子十分拮據(jù),節(jié)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許多尖角粽子。
(選自《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