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 林帝浣
磁器口: 重慶舊夢
文·圖 / 林帝浣
一江兩溪三山四街,千人拱手,萬盞明燈重慶的舊夢,幾度重溫
磁器口,原名為龍隱鎮(zhèn),位于重慶市沙坪壩區(qū)嘉陵江畔。清朝初年,因盛產(chǎn)和轉(zhuǎn)運瓷器,得名磁器口?!耙粭l石板路,千年磁器口”,它有12條街巷,街道兩旁大多是明清風格的建筑,地面由石板鋪成,沿街店鋪林立。作為嘉陵江邊重要的水陸碼頭,曾經(jīng)繁盛一時,被美譽為“小重慶”。
民國時期,蜀瓷廠瓷器質(zhì)地很好,品種繁多,名聲漸大,產(chǎn)品遠銷省內(nèi)外。鎮(zhèn)上瓷器業(yè)鼎盛時店鋪作坊達七十余家,故改名瓷器口;再后來,因“瓷”字通“磁”,便叫做了磁器口。
如今的磁器口,雖然沒了貨物通商,卻依舊熱鬧非常,在這千年古鎮(zhèn),隨處可見茶館。當年,水手、袍哥大爺、閑雜人等都喜愛出入此間,茶館成了龍蛇混雜之地,也成了重慶碼頭文化活脫脫的一個注腳。鎮(zhèn)里的茶樓老得顫顫巍巍,光線渾渾噩噩,每走一步都是穿越一個時空隧道。緩步走過腳下的小橋流水,攀上幾級木質(zhì)樓梯,選定一個臨窗的座位坐下來,嘉陵江水從腳下淌過,茶客才發(fā)現(xiàn)自己喝的已不是一壺茶,而是一條江。窗外寂然無聲,仿若置身深山老剎;遠遠地,聽得見江里傳來的汽笛聲,仿若老剎里傳來的鐘聲,悠長而深遠。從窗口望出去,緊臨著的一排青瓦房,一排排的瓦片像長江水里的漣漪,更有深山的意境。
嘉陵江索道
磁器口茶館
磁器口正街,打哈欠的小狗與此地氣息十分吻合
時光中靜止的理發(fā)店
重慶火鍋
磁器口碼頭的修鞋大叔
這鎮(zhèn)依山而建,嘉陵江在山下縈繞,若從高處俯視,全鎮(zhèn)宛若盆景之中,高高低低起起伏伏,竟無一處平地,站在山腳往上看,由石階鋪成的老街處處留存著歲月打磨的痕跡,并不干凈的街道讓整個古鎮(zhèn)更顯龍鐘,一步步石階如老者般青筋蜿蜒,崎嶇。
屋子幾乎都是木頭的,很多用吊腳撐起;樹陰后的窗子里,有老人靜靜地向街上望著;路邊棚子下,人總是一群群的,不燙火鍋時就喝茶打牌,不喝茶打牌時就燙火鍋吹牛,還有很多人什么也不做就圍在旁邊看著;腳邊,是趴在地上打盹的貓和狗,太陽好的時候,常有頭發(fā)花白的老人打著響片在路邊空地為老顧客剃頭刮臉。街上還有兩家竹篾作坊,制作著我們幾乎要淡忘的竹涼席和竹筐。掏耳朵的、修腳的、做木工的、做裁縫的、賣燒餅的、賣針線的、打麻將的……散布在這片泛黃的舊照片一樣的景觀里。
若往古鎮(zhèn)深處走走,會意外發(fā)現(xiàn)始建于上世紀初的絲廠,制呢廠,兵工廠舊址,還有那些印刻在石頭大門的門楣上、如今斑駁得難以分辨的廠名,以及頗具時代特征的門衛(wèi)室、木樓梯……樁樁件件,歷歷在目,都是歲月的痕跡。
老街的聲、色、味如一張無形大網(wǎng)撲面而來,老重慶市民的生活在這里生動、立體地上演著。于是磁器口的一切,似乎都和時間沒關(guān)系,不緊不慢,悠哉游哉。只是滄桑的歲月讓這里擺脫了日常生活,成為一種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