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二中所在地及周邊地塊,明清時(shí)期就叫大壩子。南明孫可望想稱帝曾打算在此建皇宮,所以,從前電臺街曾經(jīng)叫皇殿、忠烈街叫皇殿上、文筆街叫皇宮卡。
有“華家的銀子,高家的谷子,唐家的頂子”之稱的貴陽三大旺族華家、高家、唐家的公館——唐家花園、高家花園和華家閣樓,都選擇建在大壩子這里。
唐家花園是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在大壩子旁邊靠北地建的“待歸草堂”,歷經(jīng)兩代人建成?;▓@占地?cái)?shù)十畝,以一塘清水為主景,植樹種竹,建樓、臺、亭、榭,故有堰塘坎、堰塘街的地名。1949年后被政府征用?,F(xiàn)在貴陽十九中的部分校址就是唐家花園。
電臺街上的“大覺精舍”,又名華家閣樓,1924年所建,原為華氏私家佛堂。大覺精舍占地約5300平方米,建筑群的主體部分是一座高25米的五層閣樓,名“佛樓”,底層為四方四角、二到五層為八方八角。西側(cè)藏經(jīng)樓和南北廂房,以曲欄回廊相連,呈四合院布局。
抗日戰(zhàn)爭期間貴州廣播電臺設(shè)此,“電臺街”由此得名。1949年后,大覺精舍被貴陽市教育委員會、市文化局、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市圖書館等單位用作辦公樓?!拔母铩逼陂g,大覺精舍遭到破壞,精舍所藏的6362卷影印《磧砂藏》也慘遭焚毀。1981年、2006年分別被定為市級文保單位和省級文保單位。
文筆街上的“高家花園”,也就是現(xiàn)在的中共貴州省工委活動革命舊址。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高廷瑤在鄉(xiāng)試中得了第一名(稱解元),他選中了大壩子這塊風(fēng)水寶地,在這里建解元府。這是一座四進(jìn)四院的園林建筑,有房舍上百間,都掩映在花木水榭間,園內(nèi)遍種花草奇樹,世人便稱這座園林式建筑叫高家花園。高家花園前的街道因?yàn)榫o鄰貴筑縣學(xué)府(今忠烈街貴陽幼兒師范學(xué)校所在地),又因?yàn)槭墙庠?,故取名文筆街。
因高家曾提供房屋給省工委做秘密機(jī)關(guān),1982年高家花園被列為省級第一批文保單位,并將此地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