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義
我國玉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約一萬年前,玉器就已脫胎于石器,成為祭祀用品及裝飾品。玉器的制作由商周發(fā)展至明清,深入社會生活各層面,歷久不衰。
漢代是玉器雕刻的黃金時代,而清代則是中國玉器的另一巔峰。清代,隨著新疆回部、準部的平定,和田玉供應不絕。清代皇帝喜愛精致藝術(shù)品,尤其是乾隆朝,由于乾隆本人對玉器的偏愛及其深厚的美學修養(yǎng),玉雕工藝經(jīng)過漫長的成長與發(fā)展,至此臻于圓熟。此時期的宮廷玉器,在玉材、工藝、紋飾、造型等方面都是前代無法比擬的,堪稱我國古代玉器制作藝術(shù)的經(jīng)典。
清代玉器在繼承古代玉器傳統(tǒng)的同時,也出現(xiàn)了很多新的玉器工藝和造型。仿古器、薄胎器、玉山子等成就突出,在刻字、題款、薄胎和壓絲技術(shù)設計和工藝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成為清代玉器的新的風格。
沈陽故宮博物院藏清代玉器類文物千余件。入關(guān)后清帝歷次東巡,將紫禁城的大量宮廷器物、古玩玉器等移至盛京尊藏,以示“不忘根本”。建國后,北京故宮博物院等單位又陸續(xù)將相當數(shù)量的清代文物劃撥沈陽故宮收藏。在此擷取部分佳品,作綜合性說明,以饗讀者。
1.清 碧玉瑞獸寶瓶
通高44厘米,瓶高35.7厘米,寬31.8厘米,口徑長10.6、寬6.4厘米。
該器物為整塊碧玉以圓雕、透雕、浮雕等技法雕成的獨角瑞獸背馱扁瓶,瑞獸昂首張口,雙眼圓瞪,氣勢威武,卷鬣毛發(fā)纖毫畢現(xiàn)。瑞獸為傳說中的神獸獬豸,能識善惡忠奸、辨是非曲直。其背馱寶瓶與瑞獸之獨角、長尾相連。寶瓶之蓋斗形,口沿及蓋陰刻回紋,瓶頸雕蕉葉紋,瓶身減地平雕饕餮紋和寶相花紋。瑞獸足下為紅木底座(見圖1)。清代所用碧玉產(chǎn)自天山北麓之瑪納斯而非和田。
2.清 碧玉淺雕描金云龍?zhí)仨?/p>
高49.5厘米,寬88.3厘米,厚3.4厘米。
碧玉制成,兩面描金云龍紋。正面泥金篆書:“特磬第三太簇。大清乾隆二十有六年,歲在辛巳冬十一月己未朔,越九日癸卯琢成。”上穿一孔,系絲繩以懸(見圖2-1)。特磬是清代宮廷雅樂—中和韶樂中之樂器,多為碧玉、靈璧石制成,整套十二枚,以應十二律。磬體鈍角矩形,大小相同,以厚薄定音。背面有乾隆御制銘文(見圖2-2):
子輿有言,金聲玉振,一簴無雙,九成遞進。
準今酌古,既制镈鐘,磬不可闕,條理始終。
和闐我疆,玉山是矗,依度采取,以命磬叔。
審音協(xié)律,咸備中和,泗濱同拊,其質(zhì)則過。
圖經(jīng)所傳,浮岳涇水,誰誠見之,鳴球允此。
法天則地,股二鼓三,依我繹如,獸舞鸞鬖。
考樂惟時,乾禧祖德,翼翼繩承,撫是萬國。
益凜保泰,敢或伐功,敬識歲吉,辛巳乾隆。
乾隆御制。
3.清 碧玉雕山水圓插屏
屏徑14.5厘米,厚1厘米,通高19.5厘米。
此插屏以碧玉雕屏心,玉質(zhì)溫潤。正面以減地浮雕法雕壁立山石、蔥郁松木、亭臺屋榭、小橋流水、蕩漾水波(見圖3)。背面以白描式陰線淺雕一綬帶鳥棲于牡丹花枝上,寓意“長壽富貴”。底座紅木雕制,透雕靈芝九支,以托屏心,其下雕靈芝莖稈為欄桿,構(gòu)思巧妙。我國古代最早的玉插屏出土于河北定縣漢墓。明清時期,玉插屏盛行,既可置于幾案之上,又可作為文房用具。清代玉屏多以白玉、青玉、碧玉雕制,有方形、圓形及隨石賦形,以淺浮雕、高浮雕、剔雕、戧金、描金等技法雕刻花鳥、山水、人物、詩文、福壽字等,是當時盛行的陳設品。
4.清 碧玉浮雕山水樓閣山子
高17.4厘米,寬23.8厘米,厚1厘米。
此山子為通景,高浮雕加陰刻技法,采用多層次雕琢,遠景淺雕,近景高浮雕。山子正面山路深深,峭壁陡立,石洞幽深,云橫山頂,亭臺樓閣依崖而立,山路曲徑通幽。蒼松虬曲,芭蕉茂盛。石橋邊一老者揖手問路,另一老者手指山中作答。山路上一童子手托靈芝拾級而上,山路盡頭涼亭內(nèi),石坐墩兩個,一派仙山清幽勝景(見圖4)。山子另一面雕仙鶴起舞,松林中一鹿駐足而望。以“鹿”取“陸”之音,“鶴”取“合”之音,寓意“鶴鹿同春”“六合同春”。 玉山子的題材多取為自然景色、山水樓閣、人物典故等,多以繪稿為本,采用多層立體鏤雕工藝。此工藝始于宋,清代高度發(fā)展,所雕玉山子具有深邃的空間感,極富立體效果。
5.清 碧玉鏤雕夔鳳長宜子孫璧
高12.5厘米,寬7.3厘米,厚0.7厘米。
碧玉雕成。上部透雕卷云紋、蝙蝠云紋和對稱的一組夔龍圖案。下部為圓形璧,以圓孔為中心,四周分刻“長宜子孫”四篆字,兩側(cè)鏤空雕雙夔龍、雙鳳紋(見圖5)。圖案細部兼用陰線勾勒,布局勻稱,仿造的是漢代吉語銘文璧的樣式與主題。后世對“宜子孫”璧的仿制,始于宋,明、清都有,尤以乾隆朝為多,在裝飾、造型上較漢代更為復雜精致。此璧較漢代玉璧略小,紋飾更加豐富。
6.清 青玉三童吉象
寬16.5厘米,高11厘米。
青玉圓雕立象,象長鼻卷曲,雙牙相交,頭及身琢飾瓔珞紋;象背凸雕氈毯紋,毯上雕飾海水江崖、云紋蝙蝠,以細陰線刻畫毯穗。象背凸雕一童匍匐其上,一手持蓮藕,一手持潔布,擦洗象身;再有一童倚于象之后腿,手持玉太平車,梳理摩按(見圖6);又有一著長袍之童,左手執(zhí)珊瑚枝,右手叉腰,立于象前腿。童子可愛稚拙,大象安詳馴服,轉(zhuǎn)頭回望,靜中有動,刻劃逼真,極富生活情趣。洗象、太平有象、進寶等題材是清宮中常見的以象為題材的玉雕作品。此器為三童洗象,寓意“萬象更新”。
7.清 木柄三鑲青玉山水人物如意
通長48厘米,頭長8.5、寬13厘米。
清代如意用于進貢、賞賜、婚配信禮,不僅是宮殿、書房、暖閣中的陳設器玩,也是喜慶佳節(jié)時的祈福祥瑞用器,更是達官顯貴互相贈送的禮品。此如意柄木質(zhì),深紫色,光素無紋,鑲嵌三塊青玉云頭狀如意瓦(見圖7-1)。上瓦朵云狀,浮雕山水人物,山上老者及童子仰望空中飛鶴,童子作揮手呼喚狀。山頂一亭,老梅兩株,刻御制放鶴亭詩一首(見圖7-2)。中部如意瓦長方形,滿雕回紋。下瓦扁圓形,雕五蝠捧壽紋。木柄末端附青綠絲穗,系二珊瑚珠。木柄背面刻乾隆御題七言詩:“無所違蘄意所如,手持如意更思予。魯論自幼曾孰讀,不善莫違應惕諸。乾隆壬寅御題。”刻“從德”“題閏”方印(見圖7-3)。
8.清 青玉臥蠶谷紋璧
外徑20厘米,內(nèi)徑3.5厘米,厚0.9厘米。
古代玉璧有素璧(蒼璧)、谷紋璧、螭紋璧、銘文璧等,谷紋璧戰(zhàn)國時常見。谷紋象征種子發(fā)芽和豐收,漢代沿用。谷紋較小、排列緊密者稱臥蠶谷紋。此璧青玉,圓片形,雙面雕。璧中央減地雕谷紋。璧外圈雕飾雙身夔龍紋四組,龍角卷曲相向,龍尾呈云頭狀相交。又間隔四組云頭狀蛇紋,兩兩相連與夔龍相交。兩組圖案隔以絞絲紋(見圖8)。璧邊外側(cè)陰刻乾隆御制詩:“和闐歲有貢,私鬻亦多來。俗樣知不售,古風今漸開。試看斯榖璧,實未負良材。特易可云速,為君應慎哉?!薄扒∪勺佑}”款。乾隆認為“谷璧”是“兆有年”“兆多粟”“庇蔭嘉谷”之瑞。乾隆朝的寶座、屏風、家具、提盒、擺件等器物上常有以玉璧為嵌件或裝飾主題。
9.清 青玉蝠壽圓佩
直徑5.4厘米,厚0.4厘米。
青玉雕制,鏤雕技法。中間雕圓環(huán),其內(nèi)鏤雕團“壽”字。佩上方雕蝙蝠,蝙蝠尾部一孔,用以系繩(見圖9)。兩側(cè)雕桃花、石榴,枝蔓勾連,寓意“多壽多子”。佩下方雕方孔錢兩枚相疊,蝙蝠和銅錢寓意“福在眼前”。錢幣古代稱泉,諧音“全”,蝙蝠與壽桃、錢幣的組合紋飾又寓意“福壽齊全”,配兩枚錢幣,則為“福壽雙全”。
10.清 青玉鏤雕蓮花香囊
寬6.8厘米,高8.3厘米。
青玉制成,器身盒狀,為兩組對稱的五瓣式鏤雕扣合而成。瓣上鏤雕荷花、荷葉、芡菇,枝蔓疊壓相連,紛繁有秩,玲瓏剔透,形成鏤空孔洞以散香氣。器身上部為香囊之蓋,雕十二花瓣形,其上飾淺浮雕五瓣形菱花,罩于香囊口外。頂部為系梁,雕作雙首夔龍,雙首回望。梁下有雙榫,榫上有孔,插入蓋內(nèi)兩孔中(見圖10)。橫梁內(nèi)鏤空,系繩自頂貫入,于橫梁內(nèi)分向兩側(cè),穿過香囊蓋,系于香囊內(nèi)。系繩附一珊瑚豆。使用時,系繩勒緊則器身扣合,系繩松開則器身開啟。囊中可置香料、香花,是清宮中常見的實用器。
11.清 青玉五谷豐登娃娃
寬5.5厘米,高7.5厘米。
青玉琢制,兩面雕。浮雕、透雕、陰刻技法。雕一憨態(tài)可掬之童子,頭梳雙髻,蹲踞于地。左手執(zhí)一飽碩谷穗,繞頸后搭右肩之上;右手持燈籠垂于胸前。以陰刻線條刻畫衣紋、谷粒,刀法洗練流暢,生動地表現(xiàn)了童子天真、嬉笑的神情(見圖11-1、見圖11-2)。此器為祈愿五谷豐登之意。
12.清 青玉獸
寬9厘米,高6厘米。
青玉圓雕。瑞獸身形壯碩,前蹄臥伏,昂首,頭頂獨角,口銜花枝?;ㄖθ~片舒展,大小花兩朵(見圖12)。刀法生動寫實,刻畫出瑞獸安詳靜臥的神態(tài)。漢以前的玉器多為片狀,漢代開始出現(xiàn)較多的圓雕動物。清代圓雕動物造型較明代更加真實,身體各部位比例更為準確,形態(tài)各異,動作逼真?zhèn)魃?,且多配以花枝、花果等。此雕件即以瑞獸配花枝,造型新穎,寓意吉祥。此器為文玩類玉器,陳設于書房。下附木座,為清宮舊藏。
13.清 青玉臥牛
寬12.1厘米,厚7.5厘米,高4.3厘米。
青玉圓雕。牛臥于地,四肢粗短,一足踏地,一足彎曲,似欲發(fā)力起身,回首后望。韁繩穿鼻而過,搭于牛背。以細陰線刻畫牛尾、牛蹄,毛發(fā)歷歷可見(見圖13)??坍嬇P牛神態(tài)準確,牛身比例恰當。肌腱隆起,體態(tài)靜中含動,寫實感極強,是清代玉獸中的精美之作。瑞獸、牛、馬、羊、駝、貓、犬、鴨等都是清代動物型玉雕的常見題材。
14.清 乾隆款碧玉雙獸耳四出戟活環(huán)爐
口徑19.9厘米,足徑15.9厘米,寬29.3厘米,高17厘米。
碧玉雕制,仿商周時期青銅簋,沉穩(wěn)、渾厚。圓口,短頸,鼓腹。爐頸部凸雕云頭紋,雙獸首耳,獸舌銜活環(huán),肩部凸雕弦紋一周,腹部通身減地凸雕獸面紋(見圖14),爐身四出扉。底部雙圈足內(nèi)陰刻“乾隆仿古”四字楷書款。乾隆朝仿古玉器多仿商周青銅器的彝器、酒器、水器,包括鼎、尊、爐、簋、觥、卣、瓶、斝、爵等以及仿琢漢、唐玉器的造型。但是,這種仿古,并非照搬青銅器原樣,而是依據(jù)玉材和琢玉工藝選擇適宜的造型與紋飾,是一種變化發(fā)展而來的新的藝術(shù)品。
15.清 白玉浮雕勾蓮獸耳活環(huán)四足洗
寬27厘米,口徑20厘米,底徑14.3厘米,洗高9.6厘米。
白玉雕制。洗內(nèi)側(cè)光素無紋,洗底浮雕萬年青、鯰魚、花卉組成的圖案,寓意“萬年長青”。 洗外壁浮雕細密勾蓮紋,兩側(cè)為透雕雙獸耳銜活環(huán),平底四足。附雕花木底座,其上雕蓮紋、回紋、云紋(見圖15-1、見圖15-2)。目前可見最早的玉雕筆洗為漢代制作。宋代,玉雕文房用具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明清時達到歷史的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