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衛(wèi)/ZHANG Wei(中鐵十六局集團北京軌道交通工程建設有限公司,北京 101100)
盾構(gòu)盤形滾刀不同刀間距下破巖仿真研究
章 衛(wèi)/ZHANG Wei
(中鐵十六局集團北京軌道交通工程建設有限公司,北京 101100)
[摘 要]在考慮滾刀實際幾何形狀、滾刀與巖石的非線性材料特性基礎上,建立了盾構(gòu)機滾刀擠壓破巖有限元三維模型,求解中對模型的特性參數(shù)、邊界條件及時間步長等進行設置,以適用盾構(gòu)機滾刀與巖石相互作用過程中的動態(tài)仿真或瞬態(tài)破巖,并對仿真結(jié)果進行對比分析。并得到雙刃滾刀在破巖相互作用中刀具受力和巖石破碎規(guī)律,為以后盾構(gòu)刀具在刀盤上優(yōu)化配置提供了參考。
[關(guān)鍵詞]盾構(gòu);盤形滾刀;破巖;仿真
在硬質(zhì)巖層施工盾構(gòu)機主要靠安裝在刀盤上的滾刀來進行掘進,破巖過程是一個復雜多變的過程,滾刀受力也是變化的。利用計算機仿真模擬滾刀破巖過程簡單易行,仿真所得到的結(jié)果可以與實際的實驗做對比,分析破巖結(jié)果和數(shù)據(jù)。滾刀破巖的仿真需要有巖石材料,選擇合適的巖石材料參數(shù)可以更真實的反應工程巖體。刀盤掘進過程中滾刀既自身轉(zhuǎn)動又隨刀盤轉(zhuǎn)動,模擬滾刀切割巖石時,對于滾刀和巖石的相互作用設置尤為重要。開展不同刀間距下對滾刀破巖受力情況的模擬,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用意義。
盾構(gòu)機盤形滾刀破巖過程涉及到材料非線性和接觸非線性等復雜動態(tài)過程,要求分析軟件具有強大的動力學分析程序,LS-DYNA就是在工程實踐中最常用的動力學分析程序。在LSDYNA中計算接觸類問題有有態(tài)約束法和罰函數(shù)法。通過大量實驗證明了罰函數(shù)法是計算接觸問題中最為有效的算法之一。
1.1 巖石材料模型
本文所選取滾刀破巖的巖石材料是HJC動態(tài)損傷本夠模型,該模型廣泛應用于混凝土、巖石等材料的侵蝕分析。模型滿足強度方程、損傷方程和狀態(tài)方程。
1.2 建立雙滾刀模型
本文采用17吋滾刀進行仿真研究,以滾刀刀圈為研究對象,刀圈直徑432mm,在刀具發(fā)生磨損后,平刃刀圈能繼續(xù)正常切割巖石,其基本截面尺寸保持不變。其幾何參數(shù)包括:滾刀刀刃頂部寬度,過渡圓弧半徑和刀刃角。假設地層穩(wěn)定不變,建立的巖石模型的尺寸高×長×寬分別為100mm×400mm×300mm。本文研究雙滾刀同時切割巖石,接觸面為兩把滾刀的刀刃處與巖石表面,兩滾刀布置位于同一軸線上。
1)模型網(wǎng)格劃分 將滾刀刀圈及巖石模型進行網(wǎng)格劃分,網(wǎng)格劃分采用六面體單元,將巖石模型表面網(wǎng)格細化,提高結(jié)果的穩(wěn)定性。模擬過程中,軟件直接將剛體的運動傳遞給節(jié)點,選擇刀圈作為剛體,其模型為*MAT_RIGID,具體參數(shù)設置是:密度ρ=7 850kg/m3,彈性模量E=210GPa,泊松比μ=0.3,劃分網(wǎng)格后兩個刀圈所劃分成的單元數(shù)為148 148,土體材料模型劃分的單元數(shù)為97 500,滾刀切割巖石模型總共劃分的節(jié)點數(shù)為279 636。
2)邊界條件及約束 滾刀的運動是集自身的直線運動、旋轉(zhuǎn)運動以及繞刀盤中心的公轉(zhuǎn)為一體的復合運動。但滾刀滾過的路程對于整個刀盤來說,可以認為滾刀做的是直線運動。本文中的滾刀運動沿Y軸方向做直線運動,速度ν=2.5m/ s,繞X軸做旋轉(zhuǎn)運動,角速度ω=12.5rad/s,分析的終止時間為0.2s,巖石邊界條件設置為巖石開挖面為自由邊界,其余面設置為非反射邊界。
滾刀在刀盤上按照阿基米德螺旋線布置,相鄰刀具之間的距離分別為70mm、80mm、90mm以及100mm,以下針對不同刀間距,分析滾刀在相同切深前提下,兩把滾刀同時進行切割巖石數(shù)值模擬,并對仿真結(jié)果進行對比。設定滾刀切深為5mm,滾刀在上述4種刀間距下切割巖石狀況如圖1所示。
圖1 四種刀間距下滾刀破巖效果
從仿真結(jié)果可以看出,滾刀刀間距大小影響著破巖效果,刀間距為70mm、80mm、90mm和100mm滿足破巖要求。
圖2表示滾刀刀間距為100mm時滾刀切割巖石過程,時間從T=0.0075~0.0225s,巖石從塑性變形到最后單元失效的過程。圖2中,觀察到巖石與滾刀相互作用主要分為壓碎與剪切兩部分。作用過程起初是巖石被壓碎,巖石最大應力為141MPa,未達到巖石的應力最大允許值150MPa,巖石并不會破裂;其次是剪切階段,巖石最大應力超過巖石單軸抗拉強度150MPa,巖石產(chǎn)生裂紋并脫落。
圖2 巖石破碎過程
巖石與單把盤形滾刀作用時,其主要的破壞形式為壓碎;與雙把滾刀同時作用時,其主要破壞形式為壓碎和剪切。雙把滾刀同時切割巖石時,不同刀間距下滾刀所受力分為垂直力、滾動力和側(cè)向力。
雙滾刀在同時切割巖石時,在時間為0.025s附近時,刀間距為70mm和90mm的滾刀垂直破巖力達到峰值,分別為160kN和200kN,而間距為80mm和100mm的滾刀則在0.05s后達到峰值,且雙滾刀垂直力最大值則達到500kN和370kN。因此,雙滾刀同時切割巖石時,間距80mm和100mm時所提供的垂直力遠遠大于間距70mm和90mm時的垂直力。
4種刀間距下,雙滾刀切割巖石時所受的滾動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斷的變化,在0.15s后滾刀滾動力趨向于零。
在滾刀切割巖石的過程中,存在著最優(yōu)間距。其中比能(SE,SpecificEnergy)是最優(yōu)滾刀刀間距的衡量標準,比能用公式計算
式中 SE——比能(J/m3);
FR——平均滾動力(N);
S——刀間距(mm);
P——貫入度(mm)。
通過對實際工程中的參數(shù)計算,根據(jù)四種刀間距在相同貫入度下的破巖仿真分析結(jié)果,得出不同刀間距下的比能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刀間距下的比能
本文中滾刀刀尖為平刃,破巖體積按照滾刀達到所要求的切割深度,并完全破碎巖石時計算,由于滾刀與巖石開始接觸就有巖石破碎,所以誤差在所難免,為了減小誤差,在計算時把巖脊的部分略掉。從表格中可以得出,平均滾動力在刀間距為80mm時達到最大值,約為35kN,同時消耗的比能也最大;在間距70mm時,滾刀平均滾動力為17.5kN,為最小的,其比能為50MJ?m-3。由于本文選取的巖石相對比較硬,刀間距取70mm平均滾刀力比較小,對刀盤和刀具有利,比能盡管比間距為90mm的48.5大,但差值不多,綜合對比刀具間距70mm比較合適。
建立了雙滾刀破巖三維模型,設置了巖石材料參數(shù),通過LS-DYNA動態(tài)分析軟件完成了對滾刀破巖全過程仿真計算,仿真結(jié)果與實際滾刀破巖狀況相吻合。建立了巖石材料模型,從巖石的強度方程、損傷方程和狀態(tài)方程三個方面描述了巖石材料的性能和參數(shù);模擬了貫入度5mm時雙滾刀的動態(tài)破巖過程,得到巖石從塑性變形到最后單元失效的全過程;分析了不同刀間距下雙滾刀同時破巖的動態(tài)過程,對比了破巖過程中滾刀所受的垂直力和滾動力;通過理論計算與軟件仿真,在本文所選取的巖石和滾刀參數(shù)下,刀間距S=70mm時,雙滾刀同時破巖能保證破碎巖石量達到最佳,并且所消耗比能最小。
[參考文獻]
[1] 宋克志,王本福.隧道掘進機盤形滾刀的工作原理[J].建筑機械,2007,(4):1-74.
[2] 李 剛,朱立達,楊建宇,等.基于CSM模型的滾刀的計算力學模型與求解[J].礦山機械,2012,(4):36-49.
[3] 楊金強.盤形滾刀受力分析及切割巖石數(shù)值模擬研究[D].北京:華北電力大學,2007.
[4] 夏毅敏,薛 靜,周喜溫.盾構(gòu)刀具破巖過程及其切削特性[J].中南大學學報,2011,42(4):954-959.
[5] 孫訓方,方孝淑,關(guān)來泰.材料力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 陳國盛.阿基米德螺線在盾構(gòu)技術(shù)中的應用[J].重工與起重技術(shù),2006,(2):18-20.
[7] 張厚美.TBM的掘進性能數(shù)值仿真研究[J].隧道建設,2006,26(S2):1-7.
(編輯 張海霞)
[中圖分類號]TU62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1-1366(2015)02-0067-03
[收稿日期]2014-10-15
Research of shield disc hob breaking rock simulation in different dist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