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海峰
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國新時期一項重要的戰(zhàn)略決策?!鞍倌甏笥嫞逃秊楸??!痹趹嚱逃拇偈瓜?,原來的語文課堂,無論是“填鴨式”的教學,還是“獨自式”的教學,都只是把重點放在知識的落實上,而忽視了對人的思想、情感及文學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使本應富有生機、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變得索然無趣。隨著素質(zhì)教育課改時代的到來,新課改對教師的要求已有所改變,要求要培養(yǎng)出“靈肉一致”的人,重視人性,尊重人性,將語文教學與和諧社會的主題相融合。要做到這些,首先就應該實現(xiàn)以下兩方面內(nèi)容的轉(zhuǎn)換:
一、教師角色的轉(zhuǎn)換
和諧教育的語文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在“以生為本”的觀念下重新塑造自己、重新界定角色職能。
(一)由答案的終結(jié)性和唯一性的裁判者,成為學生的傾聽者、激勵者、贊賞者
在課堂中凸現(xiàn)人,就不要把學生置于一種被評價和被測試的消極境地。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shù),不在于傳授本領(lǐng),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p>
課堂上,教師所要做的是以一種謙遜和平等的交流方式,面帶微笑,認真地傾聽,不失時機地點撥和鼓勵,開而不達,引而不發(fā),啟迪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當學生思維阻塞時,教師給予熱情引導:“換個角度想想,說不定會柳暗花明呢?!碑攲W生與教師意見相左時,教師應態(tài)度謙遜,不漠視學生;當學生有超過自己的新發(fā)現(xiàn)、新見解時,要具備向?qū)W生請教的胸襟,真誠地贊賞每一位學生對教科書的質(zhì)疑和對自己的超越。允許學生指出不足,讓學生明白“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道理。
(二)由教材的復制者、課程計劃的執(zhí)行者,變?yōu)閷W生所需能源的調(diào)控者
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利用各種參考書,理解教材,整合知識后再復述給學生。時代變化了,學生獲得知識不單依賴于課堂中教師的傳授,課堂之外各種媒體信息的傳遞,使學生獲取知識的速度之快、范圍之廣、內(nèi)容之豐富、渠道之便利,遠遠超出教師的想象,學生在某些方面的知識甚至已超出教師。教師作為學生唯一的知識源的地位已經(jīng)動搖,教師的職責不能無視學生的接受能力,“一言堂”地權(quán)威闡述,而在于從學生知識實際和情感需求出發(fā),大膽剪裁教材,抓好教材的突破口,努力改善和優(yōu)化教學流程。課堂中,學生從不同角度詮釋觀點,也傾聽各種人生感悟,獲取生活啟示,精神得到鼓舞,思路得到拓展。
教學中,教師是個調(diào)控者,從學生情感需要出發(fā),對課本的處理、材料的補充,要突出其感染力和人文氣息,使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充滿生機和活力,都成為育人的契機,讓學生的智慧、靈感和激情得以迸發(fā),使學習課本的過程,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
二、學生地位的轉(zhuǎn)換
(一)把講臺變成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
在課堂教學中,傳統(tǒng)教學課堂成了演出“教案劇”的舞臺,教師是“主角”。學生不是知識的“接收器”,知識的激活和內(nèi)化離不開學生的課堂實踐,也就是說要將教師“教”的活動科學地、巧妙地變?yōu)閷W生的活動,教師講析的主要內(nèi)容應由學生在積極的課堂活動中讀出來、找出來、析出來、悟出來。如果教師較長時間地占有課堂,課堂將變成乏味的游戲。
(二)“以人為本”的課堂觀念要求把單一、被動地接受的學習方式,變?yōu)樽灾?、合作、探究的多元學習方式。改變了學習方式,學生就有可能在更高的層面上開展學習,感悟到個體生命的價值,那樣每一節(jié)課將成為學生生命發(fā)展歷程的一個片斷
自主式學習,即教師對課本不做任何講解、小結(jié),只是提供一些自學資料,由學生自己閱讀,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合作式學習則是將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們在一起以分組或者其他方式共同討論完成學習。這兩種學習方式在我們原來的教學中都會穿插運用,實踐證明效果非常顯著。而探究式學習是新課程改革中的一個新思路,故而我重點對此談點看法。
探究式學習旨在讓學生在閱讀中加深理解和體驗,甚至讀出超越作者、超越文本的高層面的東西,給學生以生活的啟迪。
在教學《歸園田居(其一)》時,學生陶醉在作者描寫的自然美景之中,我相機追問:“自然究竟美在哪?”引發(fā)學生對“作者及所有人都崇尚自然”的討論,討論中從自然的角度重新揣摩學過的課文:唐代劉禹錫的《陋室名》、歸有光的《項脊軒志》、王維的《山居秋暝》、李白的《獨坐敬亭山》、蘇軾的《赤壁賦》等,最后研討出:歷代文人及現(xiàn)代人在社會競爭中難以實現(xiàn)目標時,都會回歸自然,自然的清新、純凈使人遠離了嘈雜、喧囂;人與人有失去和諧之時,但人與自然永遠是合一的,自然是失意人的避難所,是人類溫馨的港灣,自然美在和諧,美在怡情。經(jīng)過一番探究,學生感慨道:怪不得作者把看似平淡的田園生活,寫得如此富有詩意,并且讓讀者也能從中感受到詩人輕松、平和、喜悅的心情和愿意回歸自然的心緒。這種探究,調(diào)動學生多方感知材料,使學生對感性的現(xiàn)象進行理性地總結(jié),能深層次解讀文本,領(lǐng)悟到作品字里行間蘊蓄的極其豐富的世界萬象、人情事理,在這種領(lǐng)悟、升華中學生會胸懷蕩漾,美在其中。因而我認為,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和諧的語文教學方式,它關(guān)注人的發(fā)展,要求教師抓住語文教材人文氣息濃厚的特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在民主和諧的生長環(huán)境中、師生交往的互動過程中,既可學到知識,又可充分發(fā)揮個人潛能,同時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以上多元學習方式,對課堂中的學生而言,它意味著主體地位的凸現(xiàn),心態(tài)的開放,個性的張揚,創(chuàng)造性的解放;上課不再是索然無味的,而是生命活動、專業(yè)成長和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
綜上所述,實現(xiàn)教師、學生兩方面的轉(zhuǎn)換對于推進和諧教育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