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柏青
科學課是提升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陣地,上好每一節(jié)科學課自然也是所有科學老師不懈追求的目標。然而,當我們去觀摩一些公開課或者回想一下自己上的家常課,是不是真的上好了科學課呢?我想很多科學老師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會有點糾結,因為要上好一節(jié)科學課都不容易,更不要說每一節(jié)都上好。下面,我就結合本人的學習觀摩經(jīng)歷和教學實踐感悟,對科學課的好課標準和上好課的策略,談談自己的一些認識和想法。
一、科學課的好課標準
什么是好課?嚴格來講,符合《科學課程標準》要求的課都是好課。但事實上,在判斷具體某次課的優(yōu)劣時,老師們常常會爭論不休,觀點不一致。究其原因,很多時候是我們評課的角度出現(xiàn)了偏差,缺少了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評課的考量?;趯茖W課標的仔細分析解讀,以及自己的實踐收獲,我認為好的科學課至少要符合以下五個“標準”。
標準一:看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否高漲
小學科學課程的性質明確指出:科學課是承擔科學啟蒙任務的課程,教師應該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yǎng)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由此可見,一堂好的科學課,課堂上的學生應該是興趣濃、積極性高,并快樂地參與整個學習活動;反之,課堂上死氣沉沉,學生沉默寡言,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師生關系“劍拔弩張”……這樣的課就只能得差評。當然,我們也要客觀評價學生課堂上的興趣、積極性,不能把淺層次的交流活動、低目標的教學內容等烘托出的課堂“熱鬧”表象盲目界定為好課,也不能把有意義的沉靜思考簡單認定為學生學得沉寂無趣。
標準二:看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否主動
科學教學的基本理念中有這樣一段概述:“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边@就說明,成功的科學教學必須真正發(fā)揮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才有利于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快速提升。如果老師講學生能講的,做學生愛做會做的事,這就是“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學生成為被動的學習者,其結果就會遏制學生自主發(fā)展。所以一堂好的科學課,就應該是學生積極參與各種探究活動,能夠主動質疑一些現(xiàn)象,樂于提出自己的問題,并能用心去解決一些問題。
標準三:看學生的探究活動是否深入
科學課標在基本理念中說道: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jīng)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科學學習的主要途徑。這些論述告訴我們,科學課上教師要多引領學生進行各種有意義的探究活動,帶領學生像科學家那樣去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課堂上,如果教師安排的探究活動更加貼近學生、貼近實際,給予學生合適的時間充分地觀察、實驗、思考、交流……那么,這種扎扎實實的參與式探究學習就會受學生喜愛,也能促進學生發(fā)展。反之,教學中如果老師用圖片瀏覽代替可以觀察的真實事物和世界,用演示實驗代替學生可以進行的分組實驗,甚至用虛擬的錄像等代替學生真刀實槍的實踐探究,這樣的教學再怎么熱鬧,手段再怎么先進,學習再怎么輕松,也只能是流于形式的紙上談兵。
標準四:看學生的思維是否得到發(fā)展
社會的發(fā)展需要創(chuàng)新型人才,而創(chuàng)新型人才必須要具有創(chuàng)新思維。小學科學課標在總目標中提到:我們的科學教學要保持和發(fā)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形成大膽想象、尊重證據(jù)、敢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態(tài)度。這一目標要求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有著重要的基礎意義。一堂好的科學課,教師應該巧妙地啟迪學生思維,促使學生情思飛揚、問答精彩、操作細致、觀察入微。學生只有愿意思考、樂于思考、善于思考,在思考中實踐、領會、頓悟,并以新穎獨特的方法解決問題,以超常規(guī)的方法、視角去思考問題,提出與眾不同的解決方案,這樣學生的思維才能得到訓練和發(fā)展。
標準五:看學生的學習目標是否達成
小學科學課標在總目標中指出:學生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要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并能應用于日常生活,逐漸養(yǎng)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于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fā)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形成大膽想象、尊重證據(jù)、敢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態(tài)度和愛科學、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huán)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發(fā)展。落實到分目標,簡單概括就是三個方面:“科學探究”“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科學知識”。由此可知,一堂好的科學課,老師要努力從這三個目標中下工夫,使學生獲得一些基本的科學知識和技能,以及讓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一些非智力因素獲得發(fā)展。
以上五項好課標準,是基于課標,并從學生“學得怎樣”以及“學有所得”的角度進行概述的。簡單地講,一堂科學課好不好一定要以生為本,重點關注學生學的愿望、興趣、過程和效果。
二、上好科學課的策略
有了好課的“標準”,怎樣才能上好科學課呢?我認為關鍵在于科學教師要充分認識到科學課對發(fā)展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意義,并圍繞每一個科學教學任務矢志不渝地去優(yōu)化,具體要著力在“五要”上下工夫。
1.教學理念要正確
科學課的教學理念就是科學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活動內在規(guī)律的認識,也是科學教師對教學活動的看法、態(tài)度和觀念。如“小學科學教學應該面向全體學生”“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科學課程的內容要貼近兒童生活”“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等,都是科學教師應該堅守的正確理念。教學中,教師時時處處要用這些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例如,在一些公開課上,有的老師總是讓幾位學生交流發(fā)言、做實驗,其他學生猶如陪客,這樣的教學就沒有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其結果充其量也就培養(yǎng)了幾位課堂“精英”,這對其他學生來講是很不公平的。再如,科學學習活動應以探究為核心,可有些老師上的科學課卻總是以說教為主要方式,老師滔滔不絕的發(fā)言時間大大超過了學生交流和實踐的時間,這樣的課明顯沒有體現(xiàn)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和科學課以探究為核心的基本理念。
2.教學設計要精彩
科學老師能否把課上好,關鍵取決于他的教學設計。我認為科學老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首先要在正確理念的引領下確定有意義、能達成的合適目標;其二是教學過程要設計得思路清晰、簡潔明了、重點突出。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導入部分和結尾部分的設計要用心打造,但不需要濃墨重彩,以免喧賓奪主;其三是教學設計要關注生成和細節(jié)。課堂是師生合作互動的學習空間,其過程千變萬化,因此設計教學時教師應該盡力預想教學活動中的各種生成現(xiàn)象,并盡量預設出相應的解決方案,這樣教師既可以自如地把控課堂教學節(jié)奏,又能讓學生的學習達到預期目標。其四是教師要精心錘煉教學語言。簡潔優(yōu)美、指向性明確的教學語言是師生活動的潤滑劑和增效劑,能一石激起千層浪,把學生的思維激活起來,把課堂調活。
3.教學準備要充分
科學課最重要的學習方式是探究式學習。一般來講,科學課上師生的活動需要許多材料和課前活動的支撐,因此做好課前準備是一項重要而且必要的基礎工作。教學準備之一:器材準備。做好器材準備要遵循“先有后優(yōu)”的原則。科學老師每天需要上很多課,如果每節(jié)課都要變著戲法拿出各種精妙的器材顯然不現(xiàn)實,所以教師在上課前首先要快速準備好各種簡單實用的器材。這就是“先有”原則。要做到這一點,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就地取材,即實驗室、教室和學生身邊有的都可以直接使用?!昂髢?yōu)”是科學老師優(yōu)化教學,積極進取的表現(xiàn)。有經(jīng)驗的老師知道實驗室里有很多材料但并不是最佳的實驗器材,有的容易壞,有的實驗效果差,還有創(chuàng)新性實驗中需要的器材根本就沒有。這時就需要老師自己動手優(yōu)化器材,或者到外面去尋找新器材。教學準備之二:活動準備。為了便于科學課上進行教學探究,有時需要學生在課前進行一些前期性的觀察、考察、實驗等準備,這也需要科學老師重視并指導、組織。例如,教學《垃圾的處理》一課時,會要求學生課前調查家中垃圾的種類、重量、去向等信息,這時教師可以制作一些調查表給學生,并指導學生如何觀察記錄。教學準備之三:其他準備。要上一節(jié)科學課,科學老師要準備的很多,還包括教師對教學環(huán)境、設施設備的熟悉和使用方法的了解,以及對學生學習狀態(tài)和前概念的了解,等等。
4.教學過程要扎實
科學課的教學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的是實驗驗證科學規(guī)律,有的是外出觀察自然生態(tài),也有的是動手制作的技能學習等。教師要讓學生在課上學有所獲,就必須認真上好每一節(jié)課,特別是要扎扎實實上好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絕不能走過場。教學中教師可以著力關注三個方面:一是目標任務落實到位。一節(jié)課只有40分鐘,教師要充分利用每一分鐘,合理分配時長,盡量將設定的教學目標任務有效落實下去,為落實一個單元乃至整個學期的教學任務奠基。二是教學中讓學生有真實感悟。例如,三、五年級都有“植物”的教學單元,很多內容需要老師組織學生走進大自然進行現(xiàn)場考察或者動手種植植物。面對這些實踐活動任務,教師應該克服困難組織學生開展這些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自己去發(fā)現(xiàn)和收獲,而不能讓學生看看書、讀讀課文敷衍過去。三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學探究??茖W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獨立觀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口表述、發(fā)現(xiàn)問題、質疑問難,努力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
5.教學過后要反思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經(jīng)驗+反思=成長,可見反思對教師的成長有多么重要。實際教學中,科學老師總會有很多成功的體驗,也會有不少失敗的教訓,因此教學過后,教師應該以教學活動過程為思考對象,對自己的教學行為、策略,對學生的學習過程、收獲等進行審視和分析。這樣既可以總結經(jīng)驗和吸取教訓,也可以增強自己的教學機智,還可以摸索到許多新的教學規(guī)律,這對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和自我成長有積極意義。那么,如何做好教學反思呢?我認為教師應該注意三點:一要及時。根據(jù)人的遺忘規(guī)律,教學過后教師應立即反思自己的教學得失,反思越快、內容越清晰、收獲越多。二要抓重點。反思不能籠統(tǒng)回顧,應該將教學中最靚的設計、最美的語言、最妙的生成、最有效的方法、最吸睛的現(xiàn)象等成功做法,或者最失敗的策略、最惱人的瞬間、最差的效果等教訓記錄下來,并思考其產(chǎn)生的根源。這樣的反思才最有收獲。三要堅持。教學反思確實有用,但要真正促進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和改變科學教學實效,教師還必須持之以恒。小經(jīng)驗大積累,教師通過不斷反思,積極積累教學經(jīng)驗,時間一長經(jīng)驗就會很多,自己的教學過程就會更加精彩,教學中失誤的地方就會越來越少。
不難發(fā)現(xiàn),以上“五要”就是科學教師落實好“五項標準”的主要策略和抓手??傊?,無論是從課標要求出發(fā),還是從教師角色和承載的任務這一角度分析,上好科學課的關鍵和責任首先在于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