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文婧
“通衢煙雨待邀月,塔影留馀勝處尋。碧水會瀾誰問渡,人家懷古憶梵音。”說的是京杭大運河的十處風景。長約100公里的大運河杭州段,汩汩流淌,穿越杭州市最繁華、最豐饒的區(qū)域,沿途有數(shù)不勝數(shù)的文化遺產(chǎn)、歷史遺跡。
沒有細細安排行程,沒有一定要去看的地方,今天我只是隨意在家門口的運河邊走走。
從古艮山門出發(fā),沿著運河一路向前。
沿途我看到很多古老的橋,連接起河的兩岸,便利出行的人們。我想,那些單純兩點相連的古橋,對于當時交通的作用,絕對不亞于今日連通了城市每一個角落的縱橫交錯的柏油馬路。
順著步道一直走到武林門碼頭,我發(fā)現(xiàn)有水上巴士,便上去搭乘。買票上船后,我坐在窗邊,看河面上來往穿梭的船只,載著一批批歡愉的游客,行駛在這條河上最為繁榮的一段。
這一段我之所以不走陸路,算是一種探奇。我坐在船內(nèi)靜看兩岸的桃紅柳綠。水花打到船舷,水珠濺上船艙玻璃,折射出萬千色彩。河岸上的公寓,新舊交錯——人們愿意傍水而居,從古到今一直如此。
我頗有興致地一一看過橋洞兩旁畫著的古時運河,匍匐的鎮(zhèn)水神獸。作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之一的京杭大運河,吸引了無數(shù)的游客,而在居住于此的人們看來,這片水域承載了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與情懷,因而對它滿懷尊重與感激。
然后,我看見已經(jīng)斑駁了的拱宸橋,現(xiàn)在已呈樸素的灰色,人們穿梭在橋上橋下。
我在此下船,開始近距離觀賞自己非常喜歡的小河直街民居,滿目的白墻黑瓦頗具古風韻味,開放的院落里則撐著時尚華麗的遮陽傘。
小巷里,一個文藝青年開的小咖啡館卻叫“食堂”,一塊用彩色粉筆寫了字的黑板,歪歪斜斜地掛在店門口。門邊還擺著一個石頭魚缸,有個小男孩正蹲在魚缸前逗弄金魚,缸內(nèi)水面上浮著三五張蓮葉,耳朵被染成橘黃色的京巴狗趴在小桌上享受著午后陽光。從咖啡館二樓窗口垂下的常青藤,正好為隔壁茶館邊坐著喝茶看報紙的老人遮陽。
“我回來啦!”紅衣女子穿過種滿了花花草草的弄堂,跑回小茶館招呼家人。茶館前是條青石板路,路盡頭的墻角種著幾棵青竹。
轉(zhuǎn)到吉祥寺弄里,見到一家三口開的一個面館,里邊零散地擺著幾張桌子,卻座無虛席,生意相當興隆。這一帶住的是橋西的老居民,喜歡這里物美價廉的面食。從前這兒有好幾個紡紗廠,破舊的1路公交車晃晃蕩蕩,在一個個紗廠門口停靠?,F(xiàn)在再也看不見破舊的廠房了,紗廠早已關(guān)閉。
在由廠房改造的博物館里溜達一圈,我看到了手工扇、手工傘,還遇見一位高齡手工藝人,他一絲不茍地修補著手里的紫砂壺。如今我們只能靠博物館里保留著的所有“老”的東西、“老”的運河文化,來遙想當年的場景了。
在運河的水波之上,不時傳來船歌聲,這里的人們安然地生活著,似與外界聯(lián)通,卻又像與世隔絕。
在這里,我看到了老杭州的影子,有太多東西無法用相機記錄——那古樹花開的芬芳,方回春堂里飄出來的中藥味,還有街尾小窗口散發(fā)出的燒餅香,每走一步都能聞到不同的味道。
我在小巷里晃悠,走進一家家小店,看看不規(guī)則形狀的陶藝作品,數(shù)數(shù)被有意保存下來的廠房頂上的木頭梁……
運河是一條長河,今天所見只是區(qū)區(qū)一段。運河的南段、中段、北段有著不同的文化,彼此相生相成,蜿蜒流淌。
回首再看運河,覺得它就像河上的拱宸橋連接兩岸那樣,連接著不同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