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以下簡稱《大問題》)開篇第一句話便是著名的箴言:“未經(jīng)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正好遙相呼應中國《論語·學而》第四章所說“吾日三省吾身”。在我們非常熟悉的辯證唯物主義學科體系之外,本書提供了另一種視角的思考,它試圖把哲學與生活意義聯(lián)系起來,使得講出來的道理親切平易,又令人興趣盎然。雖然《大問題》只是一本有關(guān)哲學的概論著作,然而讀完全書,我們依然能感受到作者成功地完成了他要求實現(xiàn)的主旨。恰如北京大學某位哲學教授堅持認為的,“哲學概論”這門課必須要有一個振聾發(fā)聵的作用,打破人們那些習慣性的招數(shù)和思維定勢,消除他們的成見……
產(chǎn)生成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人視哲學既崇敬又畏懼,但也因為它思考的深沉、孤傲而難以讓人理解,最終變得疏遠而產(chǎn)生了隔膜。事實上哲學離我們并不遙遠,就存在于我們所見、所聞和所感中,差別只在于我們是否真正反思過這些見聞感想。確實,哲學可以變得非常親切,因為它的價值最終要落實到我們關(guān)于周圍世界的看法和時常生活態(tài)度;局限于能力,我們難以突破這個世界的限制和人性的障礙,去證實我們關(guān)于世界的看法究竟是否應該可信,去證明我們關(guān)于生活的態(tài)度是否應當可取。
為什么會存在這個世界,它究竟是怎樣的,我們要采取什么樣的方式生活在這里,以邏輯力量和語言文字從各個角度去回答,就催生了哲學這門學科所要重點關(guān)注并且主要研究的幾個領(lǐng)域。正是這幾個領(lǐng)域里的根本議題,構(gòu)成這本書的邏輯框架,作者在一一展開這些議題過程中也就一并向讀者呈現(xiàn)了不同風貌的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意義。
我們大家常常有這樣的體會,生活的反思最容易在我們情緒極其低落的時候產(chǎn)生,因為我們此刻頭腦差不多陷入了混亂狀態(tài)。換言之,當我們不對事物進行哲學化的或一般性的思考,生活似乎充滿了意義。像日常生活里的活動,比如讀幾頁書、看一集電視劇、逛個商場買些東西、與朋友聚餐、在KTV里唱幾首歌、出門旅行,等等,日常生活里充滿這些活動好像還很有些滋味。但是人生難免會有無聊、恍惚的時候,禁不住去想想每天忙碌的事情是為了什么,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小小的目標都不足以承擔起人生價值的拷問。于是乎,我們可能會去想更大的事情、更大的目標——快樂、幸福、事業(yè)、成功和愛情,等等。可是總會有人唱反調(diào),比如有些悲觀的佛教道理反復告誡我們說,一切皆空,人生最終是虛空。最終地,我們不得不開始超越生活本身來尋找生活的意義,這樣哲學的第一個大問題就產(chǎn)生了。
“生活有何意義?”也就是問,人為什么而活著。本書列舉了各式各樣的看法。為了享樂?——作者假設有一個快樂盒子,我們會鉆進去而愿意永遠不出來嗎?為了孩子?——那孩子為了什么,他的孩子?他的孩子又為了他的孩子?他孩子的孩子的孩子……為了上帝?——上帝創(chuàng)造出人類是為了幫助他完成使命?可也有很多人根本不信仰上帝又要怎么辦?為了來生?——這一輩子嘗盡艱辛原來是希望在來生求得報償,可是這一生還沒有過好呢?如果沒有來生又怎么辦呢,那就只好及時行樂、盡情享受每一天了,難道這不又回到了剛才那個問題:為了享樂?所以有些人就干脆說,人生根本就沒有什么意義,它本來很荒誕:偶然出生、慢慢長大,工作、吃飯、睡覺,星期一二三四五六七,等著放假,繼續(xù)重復工作、吃飯、睡覺,星期一二……衰老,死亡。
當然作者并不限制結(jié)論,他提醒我們說:“當人們問及生活的意義時,(我們)頭腦中所想到的往往正是這些外在于生活的超越的東西。這些東西可能極為重要,甚至就是生活中最重要的東西。但需要指出的是,在某種意義上,這并沒有徹底解決問題,而只是把它延后了而已?!保?]62我們的看法和態(tài)度,最終將決定我們的生活會成為什么樣子。生得偶然、死得必然,本書作者也可以這么提醒讀者,其實生活本身只是一個過程,它的意義可能就在尋找生活意義的過程之中,正因為我們關(guān)切它、尋找它,才保證了我們的人生沒有白白地活過。
對于其他不少人來說,在信仰了“上帝”之后,人生開始變得大不同,這就進入了宗教哲學的大問題。作者以社會、歷史和文化的眼光審視了許多關(guān)于上帝的傳統(tǒng)觀念,比如上帝在哪,有什么特征,我們要怎樣認識他(她?)。在某些人看來,這些信仰涉及他們生活意義的核心,上帝維持宇宙的存在,他像個裁判來維持最終的正義,使荒誕的生活最終變得有了意義。當然,即使真的有了上帝,人生的困惑還是沒有減掉多少。人們怎么去證明他確實存在,如果上帝全知、全能、全善,他難道不知道他創(chuàng)造的世界充滿著惡意和災難嗎?他怎么不去阻止人世間的悲劇,甚至為什么還要讓敬仰他的信徒遭受滅頂之災,他會為1755年那次大地震,奪去數(shù)千個在教堂做禮拜的民眾生命而感到愧疚嗎?
基督徒相信上帝是最終的實在,因為只有上帝才會創(chuàng)造出這個宇宙而沒有淪為絕對的虛無、空洞。但是馬克思嚴厲拒斥宗教:人創(chuàng)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chuàng)造了人……要求拋棄關(guān)于人民處境的幻覺,就是要求拋棄那需要幻覺的處境[1]122。所以不要相信那虛構(gòu)的幻境,要相信最實在的是那些可觀察、可觸摸、可測量的東西,而不是那個誰也沒有見到過的上帝。
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就是實在的嗎?這個討論圍繞“實在”與“真理”的大問題。所謂“實在”,簡單地說就是指什么是真實存在的,它追問真實、真相。關(guān)于什么是真實的,本書作者陳述了許多說法?;蛘呶ㄎ锏模缭?、原子等;或“非”唯物的,如理念、形式、數(shù)等;或者唯心的,如觀念、感知,等等。比如我們面前的桌子可能就不是它看上去的那個樣子,物理學告訴我們它是無數(shù)的原子核和繞著它高速運轉(zhuǎn)的電子,并且絕大部分還都是虛空的——我們哪里看得到原子;生物學告訴我們說之所以能發(fā)現(xiàn)這張桌子,是因為觀看、觸摸而引起的電脈沖刺激了我們的神經(jīng);而哲學則抽象得更徹底,有些人甚至認為桌子只是心靈中的一束感覺,不然能在看、摸等感覺之外去發(fā)現(xiàn)它嗎?當然不能!既然這樣,有人干脆就說存在即是被感知,他還用道理去證明了這個觀點——多么荒謬,但是我們要怎么去反駁呢?
認識的真實世界究竟是什么樣的,將直接導致我們對世界、對生活的看法,像作者說的:“你對實在的思考并不只是你的觀點,它也是你生活的方式、你所做的一切事情的基礎。一種未經(jīng)表達、未經(jīng)考察和未經(jīng)論證的淺薄的基礎是沒有保障的?!保?]167
確實,尋找“真理”的任務非常艱巨。有些懷疑論者已根本否定發(fā)現(xiàn)“世界真實的樣子”的可能性,他們中有些人還認為世界如此這樣,其實只是、僅是人們把自己心目中的秩序強加給它的,根本就不存在離開了人的所謂純粹客觀的世界。比如,有人就堅持因果關(guān)系只存在我們主觀觀念中,下雨了,然后地面變濕了,這是兩個事件,但并不表明這兩個事件有什么聯(lián)系。常識總以為看得見、摸得著,才可能是真實的,但誰又看見或者摸著了因果規(guī)律呢?地面潮濕,然后推測這之前一定下了場雨,這只是我們內(nèi)心的習慣。我們能肯定明天早上的太陽繼續(xù)從東邊升起,是因為昨天、前天,過去無數(shù)天的經(jīng)驗積累下來的認識:以往太陽都是從東邊升起來的,明天肯定也會。過去與未來的聯(lián)系在哪里?這恐怕是聯(lián)想出來的吧?況且,幾千年來人們從來認為太陽東升西落,就連這個常識也是錯誤的。蘋果是紅色的,是因為照射在它表面的光線,只有某段范圍的波長反射到了我們的眼睛而引起的感覺罷了。同樣地,科學告訴我們說,顏色只是一些為我們視覺神經(jīng)所能接收到的很少一部分的電磁波現(xiàn)象,還有絕大部分我們看不見;聲音也只是物體振動再經(jīng)過空氣、水等介質(zhì)傳播到聽覺器官產(chǎn)生的,更多的振動訊號我們也聽不見;溫度其實就是一大堆分子、原子劇烈的不規(guī)則運動信息傳遞給我們神經(jīng)系統(tǒng)而已??陀^世界本來沒有所謂的顏色、聲音、溫度、氣味等諸多現(xiàn)象,它們只是經(jīng)由我們?nèi)祟惛兄芰x予或強加給了自然界,但是哲學家常常要追問的是,除去這些主觀現(xiàn)象,無顏色、無聲音、無溫度、無味道的客觀世界本身究竟會是什么樣子的。要知道,蝙蝠僅僅用了嘴和耳朵就能完全識別自然生存環(huán)境,而且它們發(fā)出的超聲波我們還根本聽不見;但是相對于它們的世界,與我們所理解的世界,哪個物種的感知更符合真實呢?
確實,哲學永遠在提問題,也努力嘗試回答問題,但答案總是難以統(tǒng)一意見。本書作者強調(diào)合乎理性是把握世界最有效的方式,合理地思考就是要求盡可能多地給出理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確信我們?yōu)樽约旱恼J識和行為找到了支撐。我們常說安身立命,正是指我們找到了生活下去的根據(jù)。沒有理解自己,沒有理解我們的世界,就這樣渾渾噩噩地活著不是更悲哀嗎?所以我們要追求真理,不停地提出問題,不停地解決問題。有一個真理理論最為我們讀者熟悉,前面的論述也曾涉及過,它所定義的真理觀指的是主觀符合客觀的認識,主觀符合客觀才是真理,不符合就是謬論。這個真理觀的前提當然是必須承認有一個主觀和一個客觀,要求在內(nèi)在的精神世界即主觀世界,與外在的物理世界即客觀世界作出不同的區(qū)分。那么精神世界是什么?“我”嗎?很自然地,“自我”的大問題又被拋出來了。
“自我”是什么?我們普通人沒有比這個更明白的了,但要把它說清楚就太不容易,事實上這個大問題引起了哲學界幾百年來非常多的巨大麻煩。常識以為“自我”是兩個東西:在身體或肉體上,它是頭腦、軀干、四肢、器官等等;在意識上,它是“思想著的”,能感覺、能痛苦、能快樂、能做夢。當然不會存在兩個“自我”,它只能是一個“我”的兩個方面。心靈的方面能思維、能感覺,然而看不見、摸不著;而身體的方面占據(jù)空間,有質(zhì)量,看得見、摸得著。我們可以感知別人的身體,卻無法感知別人的心靈,可見二者的性質(zhì)根本就不一樣,心靈與物理之間到底怎樣發(fā)生關(guān)系?這個問題有很多的解決方案,當然沒有哪個方案能說服所有的人。很遺憾,太多問題解決不了,我們只好回到日常生活里去,自我就是對自己的一種解釋,最后它變成了一種生活方式,在這種生活方式里,“我”成為了計劃和行動中的那個“人”。也就是說,“我”是誰,“我”能做什么、應該做什么,是由“我”自己決定的。
“我”能決定“我”做什么嗎?這是關(guān)于“自由”的大問題。我們知道,自由是依照自己的意志去選擇、去行動,但我們到底有沒有自由意志?因為一方面按照決定論的說法,嚴格遵循自然界因果律,所有的運動路線、形式都要由物理定律、數(shù)學法則絕對統(tǒng)治,這里沒有任何意外會發(fā)生,同樣屬于這個世界的人類當然是毫無自由可言的。如果人沒有自由意志,一切都是由先決條件和自然規(guī)律控制著的,人只是一架被設置好程度的機器,完全遵照命令來執(zhí)行而已。某國法庭上就有律師曾經(jīng)利用這條推理來為精神正常的殺人犯進行辯護,畢竟沒有理由要求一個人去為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后果承擔法律責任。而在另一方面,理論又向常識妥協(xié),至少人們似乎可以怎么想就能怎么想,一定程度上還可以怎么想就能怎么做,好像嚴格決定論與自由選擇是可以調(diào)和的。這當然還是會遺留一大堆問題,但我們只好這樣屈服,因為人只有在能夠自由決定意識、行為的情況之下,遵循社會道德、法律才會有意義。
道德哲學旨在提出一套原則和一種關(guān)于生活目標的看法,以使我們能夠明白而自信地生活[1]285。道德的目的是為了美好的生活,因此道德可以看作是一種生活目標。好的生活有哪些?重新回到開頭關(guān)于生活意義的各種答案:快樂,成功,禁欲,自由,權(quán)力和創(chuàng)造性,宗教和幸福,等等,不一而足。人總是現(xiàn)實社會中的人,關(guān)系到自己與他人,這就需要研究道德的社會角色。我們的行為是主觀原則上為了自己,還是為了他人利益;或者在客觀行為結(jié)果上是先利于自己還是利于他人——即義務論道德觀和后果論道德觀。功利主義是一種典型的后果論道德觀,比如為了小區(qū)里大多數(shù)人的財產(chǎn)安全,大家兇狠地折磨那里的一個老單身漢,雖然冤枉了他,但是達到了震懾那個潛藏著的真正盜賊的效果,小區(qū)治安環(huán)境陡然好轉(zhuǎn)了,然而這樣的后果論道德觀可取嗎?所謂義務論道德觀,就是不考慮后果,只是依照原則、動機來作出行為計劃,比如說在任何情況下都要講真話的道德命令,那么要有人逼問銀行職員保險柜的密碼,是如實告訴他呢還是撒謊說不知道?有哲學家堅持要求直言相告,我們能理解他思考的根據(jù)嗎?要知道,這位偉大哲學家的理論影響深遠,我們不可想當然地覺得他有多么的愚蠢。
當然,本書還討論了許多其他有意思的問題。比如,正義是我們好的社會生活的標準。種族、性、美,也是我們生活里不可或缺的內(nèi)容。它們是什么、我們又該怎么辦的問題都可以在這本書里找到不同于想當然的分析視角。
總的來說,從作者展示出來的邏輯結(jié)構(gòu),我們能感覺到《大問題》已經(jīng)完全達到了大眾對哲學普及讀物寄予的期望,既嚴密細致,又深刻生動。前者保持了嚴謹?shù)恼軐W風格,它對每一討論都沒有淺嘗輒止,力圖開掘掩藏于深層次的思想實質(zhì);后者圍繞可以理解的生活,用范疇或問題來構(gòu)建全書,把源自生活的困惑納入若干個大的問題之下,徐徐展開歷史上各派思想家的哲學觀點,既保持專業(yè)水準而又絕沒有失去平易近人的風格。它一再警醒我們:“未經(jīng)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想要知道如何審視,我們可以去讀一讀這本書。
[1]羅伯特·所羅門.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M]].張卜天,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