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芝蓮,黃修奇
(河南省商丘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南商丘476000)
犢牛的急性細菌性痢疾屬中獸醫(yī)疫毒痢的范疇,近幾年來在我區(qū)獸醫(yī)臨床上時有發(fā)生。該病發(fā)病突然,死亡率高,一般發(fā)生于6~10月份,特別是新生1周左右的犢牛發(fā)病率最高,死亡率也高。,有些病例發(fā)病6小時左右引起嚴重脫水和自體中毒而死亡。筆者自2002年以來在獸醫(yī)臨床上采取中西結合治療犢牛急性細菌性痢疾50例,治愈48例,因來院治療過晚經搶救無效死亡2例,治愈率96%。本法安全可靠,療效確切,治愈率高,無毒副作用,現報道如下。
臨床上觀察病例50例,為本院門診和住院病例,均確診為急性細菌性痢疾。50例患畜是年齡3日齡~5月齡的犢牛,公牛犢27例,母牛犢23例;平均病程37天左右。.
臨床50例病例經大便常規(guī)檢查,發(fā)現糞便中含有白細胞、膿球,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紅細胞。經大便培養(yǎng),其中福氏菌30例,宋氏菌11例,志賀氏菌5例,鮑氏菌4例。
2.1 西藥方劑 復方氯化鈉500ml,頭孢曲松1.5~3g,安鈉咖注射液5~10ml,5%糖鹽水500ml,維生素C 2.5~5g,肌苷注射液0.5~1g,利巴韋林注射液0.5~1g,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250~500mg。2.2 中藥方自擬止痢湯方藥組成:姜黃連﹑白頭翁﹑黃芩﹑陳皮﹑大黃﹑炒白術﹑白芍﹑苦參﹑二花﹑連翹﹑升麻﹑柴胡﹑甘草等。每天一劑,水煎二次合并待溫后灌服,帶血者加白糖,帶膿者加紅糖,赤白者加紅白糖各半,一般治療3~5天痊愈。
3.1 治愈:癥狀消失,食欲恢復,體溫、心跳、呼吸正常,糞便檢查正常,糞便培養(yǎng)連續(xù)三天為陰性。
3.2 好轉:癥狀消失或減輕,糞便檢查正常,培養(yǎng)致病菌轉陰或未轉陰。
3.3 無效:臨床癥狀及糞便鏡檢無改善。
2013年10月18日,商丘市睢陽區(qū)張某家一頭西雜母牛犢,5日齡,來院就診。主訴:產后三天牛犢不吃奶,臥地不走,拉稀帶黏液膿血便,到某獸醫(yī)站打了兩針也不見好。臨癥見:犢牛精神沉郁,結膜發(fā)紺;體溫39.5℃,心跳130次/分;頭低耳耷,眼閉似昏睡,不時磨牙;腸鳴音明顯,腹疼,明顯脫水征;舌紅,苔薄黃,脈細數;大便稀薄,有時成水樣帶膿血,腥臭味;大便鏡檢:紅細胞(++)﹑白細胞(+++)﹑膿球(++),大便培養(yǎng)為志賀氏菌,診為急性細菌性痢疾。中獸醫(yī)證屬濕熱疫毒型.西藥予以頭孢曲松鈉2g,復方氯化鈉250ml,安鈉咖5ml,5%糖鹽水500ml,VC2.5g,肌苷注射液0.5g,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250mg,利巴韋林注射液0.5g,10%氯化鉀5m l,一天一次靜脈注射。中藥施自擬止痢湯,姜黃連15g﹑白頭翁15g﹑黃芩10g﹑陳皮10g﹑大黃10g﹑炒白術20g、白芍10g﹑苦參10g﹑二花15g﹑連翹10g﹑升麻10g﹑柴胡10g﹑甘草10g,加常水煎煮二次,合并待溫后加紅糖、白糖各50g,攪拌均勻一次灌服。連服三劑后癥狀好轉,大便次數減少,但仍為膿血便。效不更方,原方繼服2劑后。大便基本正常,諸癥消失,大便常規(guī)均正常,大便培養(yǎng)陰性,痊愈出院。
中獸醫(yī)認為,幼畜為純陽之體,臟腑嬌嫩,形氣不充,易感外邪。痢疾多屬邪實,又以濕者為多,傷于氣出則為白痢。傷于血出則成赤痢,氣血俱傷則為赤白痢。自擬止痢湯具有除滯、調氣和血、清熱解表之功效。姜黃連﹑白頭翁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大黃通條腸道消積,清熱解毒;白芍養(yǎng)血斂陰,柔肝止痛;苦參﹑炒白術健脾止瀉,運化水濕;陳皮理氣調中下氣;二花﹑連翹清解疫毒之功;升麻﹑柴胡提升陽氣,扶其正氣;甘草清熱解毒、緩急止痛、調和藥性。頭孢曲松鈉為長效廣譜抗生素,對革蘭陰性桿菌具有高度抗菌活性,能快速殺滅痢疾桿菌而消除癥狀。其抗菌作用機制為抑制細菌細胞壁合成,從而導致細胞壁缺損,抑制細菌蛋白質合成,從而達到對痢疾桿菌殺滅作用。
臨床觀察表明,采取中西結合方法治療犢牛急性細菌性痢疾,比單用西藥治療好,可提高療效,縮短病程,治愈率高,療效確切,并能減少抗生素使用時間,減少菌群失調的發(fā)生率,值得獸醫(yī)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