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妤
(鞍山技師學院)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它將以往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理念,轉變?yōu)橐越鉀Q問題、完成任務為主的多維互動式的教學理念,使學生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分層次教學是根據不同學生的接受能力與學習要求,通過不同的課堂教學,創(chuàng)設相應的問題情境,實施相應的教學目標,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與發(fā)展的教學方法。以達到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最佳學習效果的目的。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將這兩種教學效果顯著地教學法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根據自身的實際來完成教學任務,因材施教,符合了蘇聯教育學家贊可夫提出“使包括后進生在內的全體學生都得到一般發(fā)展”的原則。
首先要選擇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或問題(任務)作為學習的中心內容,讓學生面臨一個需要立即去解決的現實問題。通過問題的解決來建構知識,正是探索性學習的主要特征。設計任務這一環(huán)節(jié)很重要,這時就應該分出層次來。根據課堂的三維教學目標設計若干分層次的教學小任務。以《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為例,課文主題是通過林沖的忍辱負重、委曲求全走向奮起反抗、手刃敵仇最終被逼上梁山的故事,讓同學們懂得封建社會“官逼民反”的社會現實。本課高層次的任務首先是讓學生掌握《水滸傳》的故事情節(jié),并在此基礎上認識封建社會“官逼民反”的社會現實;其次是通過情節(jié)的發(fā)展理解林沖性格的轉變過程;中層次的任務一是了解環(huán)境描寫的特點與作用,賞析小說中關于風雪的描寫;二是引導學生鑒賞小說高潮——血濺山神廟;而低層次任務的教學目標第一是先讓學生通讀全文,解決疑難字詞,特別是對當時的宋元口語的理解和掌握;第二,理解和掌握情節(jié),復述文章故事;第三,談談自己眼中的林沖,即分析林沖的性格特點。這樣學生就能夠根據自身水平的不同來選擇不同的任務,不至于因為任務高于自身的水平而無法完成失去完成任務的興趣。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指出:“許多學生在學習中未能取得優(yōu)異成績,主要問題不是學生智能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適當的教學條件和合理的幫助造成的。”我們中職學校的學生水平參差不齊,非常適合實施分層次教學法,配合以任務驅動教學法,教學效果顯著。
從學生的角度說,任務驅動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它大大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和興趣,能夠培養(yǎng)學生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一個"任務"完成了,學生就會獲得滿足感、成就感,從而激發(fā)了他們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huán)。從教師的角度說,任務驅動是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方法,將以往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理念,轉變?yōu)橐越鉀Q問題、完成任務為主的多維互動式的教學理念,使學生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每一位學生都能根據自己對當前任務的理解,運用共有的知識和自己特有的經驗提出方案、解決問題,為每一位學生的思考、探索、發(fā)現和創(chuàng)新提供了開放的空間。由于教師在課前設計任務的時候就已經分好了層次,基本上各個水平的學生都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任務,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每一個學生完成任務的多少不限,這樣就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完成任務的積極性。以《林黛玉進賈府》為例,我設計了八個任務,第一,了解《紅樓夢》及曹雪芹的相關知識;第二,復述故事情節(jié);第三,找出林黛玉所走的四條路線;第四,通過黛玉的言行分析其性格;第五,比較分析王熙鳳、賈寶玉的出場,分析人物的語言、行動和心理反映的人物性格;第六,思考《西江月》是如何歌頌寶玉的叛逆性格的;第七,比較閱讀《劉姥姥一進榮國府》,說說同樣是第一次到賈府,林黛玉和劉姥姥眼中賈府的人物、器物有何不同?作者為什么這樣寫?第八,試寫寶釵的出場。這八個任務中前三個任務屬于低層次的任務,是本課“初步了解《紅樓夢》的主要內容和它的思想性、藝術性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激發(fā)學生閱讀中國古典名著的興趣”教學目標的體現,只要認真閱讀課文,這個任務百分之百的學生都能完成;第四到第六個任務屬于中層次的任務,是“理解小說主要人物林黛玉、賈寶玉和王熙鳳的形象特點,分析通過人物的外貌、語言、行動和心理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學習作者用肖像反映人物特征的寫作技巧”教學目標的體現,這個任務適用于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八十的學生;第七和第八個任務是拔高任務,需要學生在深入了解人物性格、熟練掌握作者寫法的的基礎上進行比較閱讀和寫作,有一些難度,這兩個任務只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同學選擇。任務分層次之后,同學們都能找到自己能夠完成的任務,都能實現自己完成任務的滿足感,使教學目標得以順利實施。
學生完成一項任務后,一定要及時交流、討論并點評,及時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出反饋和評價。這是知識形成和提高的重要階段,同時也能極大地促進培養(yǎng)學生的成就感。讓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不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而是由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強調發(fā)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倡導學生之間的討論和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和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解決方案。在交流的過程中,完成較低層次任務的學生既能滿足自己完成任務的興趣,又能看到自己和同學的差距,激發(fā)他們向上的精神氣;而選擇層次較難任務的同學,既能鍛煉自己的能力,又能集思廣益,可謂一舉兩得。
對學習效果的評價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方面是對學生是否完成當前問題的解決方案的過程和結果的評價,另一方面是對學生自主學習及協作學習能力的評價。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對學生完成任務情況加以評價,對于較難的問題教師盡量采取點撥法。點撥法中的“點”,就是點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較低層次的任務常用的方法是誦讀法,誦讀法雖是傳統教學方法,但它仍然有著鮮活的生命力。學生們通過誦讀,可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和賞析。
當然,所有的教學方法都會存在弊端,任務驅動教學法下的分層次教學時要掌握好分寸,要注意學生不同的心理效應。對現代學生,明顯的有意分層次容易使尖子生故步自封,后
進生自暴自棄,兩者都失去了進取心。因而,分層次要充分考慮心理暗示效應,如何進行要看學生心理承受能力。要在實踐中不斷地完善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語文分層次教學實踐中的應用,使之更好地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服務。
[1]孫穎全,李占宣.任務驅動教學法中任務設計的研究[J].綏化學院學報.
[2]于愛華.中職語文分層教學模式淺探[J].教研前沿,2013.
[3]郭紹青.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內涵[J].中國電化教育2006.
[4]張喜萍.高中語文分層次教學之我見[J].語文教育,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