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澤剛
已是臘月,年關(guān)漸近。作為出生于團場六七十年代的人,那漸行漸遠的兒時團場的年味,仍時??M回在腦海里。
當時團場有句俗語:大人望種地,孩子盼過年。大人們深知,只有耕耘才有收獲,有了收獲才有喜悅。孩子們單純幼稚,只曉得過年有糖吃,有新衣穿,有好玩的,巴不得天天過年。一般來說,團場一進入臘月,各家各戶就基本上利用勞作的業(yè)余時間,陸陸續(xù)續(xù)開始忙年。忙置辦年貨,忙添購新衣,忙打掃衛(wèi)生。總的來說,圖的是過一個干凈、輕松、平安、團圓、歡喜、熱鬧的新年。
飲水思源,萬物歸宗,血濃于水,代代相傳。團場人來自全國各地,一般是大年三十,也有的提前日子,人們都要提上貢品,帶上燒紙、鞭炮,打著燈籠,到十字路口祭拜內(nèi)地的先人,以追思先人。忙完了這些之后,各家就開始真正的辭舊迎新。
吃團年飯是每個家庭最為看重的一件大事。首先要定好日子,能到的人盡量要到齊;其次是辦年飯,往往是提前一兩天甚至還早點就備好菜單、食料,包括燉湯、鹵制品都可先備好;再次就是吃年飯,一般以中午居多,家中大人特別是掌廚者天未亮就起床開始忙活,而那些小家伙則可能睡到飯菜端上桌后才懶懶地起床。吃年飯時還有講究,比如,不要吃得過搶過快,可以慢聊慢嚼慢咽,不像平時會有人催著;也不要吃得粒米不剩,要年年有余。吃完年飯,自然是小孩們最高興的時候,可以拿到大人們分發(fā)的壓歲紅包。
到了大年三十晚上,要守年歲。那時候,沒有電視、網(wǎng)絡(luò),小孩們玩倦了,就早早地睡覺,大人們或一起嘮嗑,或打個撲克,只是老人們默默地靜靜地在守歲,守到半夜甚至整夜,也是盼望來年有個好收成。
在團場,還有接年、拜年、辭年的風(fēng)俗。正月初一早上和正月初三晚上,各家各戶都要放炮和點香,分別表示接年、辭年。正月初一那天,人一大早都會自發(fā)地聚在一塊,互致新年問候。隨后各自散去回家,逐一到左右鄰居的長輩那里去拜年。如遇有哪家當年有老人去世的,則放在第一位置,先去那一家寄托哀思。初二以后,就是到親戚處拜年,雖說是過年只三天,但拜年拜到初十左右也不為晚,元宵未過還是年么。因為拜年大都是男人們帶著小孩東奔西走的事,婦女主要是守候在家弄飯待客,所以拜完年后,各家相互之間又彼此接請女主人走走坐坐,以示對女性的尊重,這也算是體現(xiàn)男女平等吧。
那時,團場的文化生活并不十分豐富,過年主要是看電影,一天三場,有的年份放電影甚至放到正月底,才算是盡到興致。至此,應(yīng)該說基本上是過完了年,大人們又開始了新的一年的勞作,小孩們該上學(xué)的上學(xué),該玩的繼續(xù)去玩。
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物質(zhì)文化生活的改善,如今,團場的人越來越多地遷居團部樓房,大多數(shù)家庭平時與過年也似乎沒有多大區(qū)別。我雖在團場生活居住了40多年,也過了好多個年,但始終感到少了兒時那種秉承傳統(tǒng)、富有民風(fēng)民俗、有著年的本位意義的年味。對我來說,由于近些年外婆和父母親的先后辭世,老屋已是人去房空,睹物思人,更生傷感。因此,兒時團場的年味啊,將只能是一種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