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潔敏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在令人炫目的民間工藝藝術品中,質樸無華的紫砂壺以其特有的典雅端莊在紫砂壺的歷史中長盛不衰,一直深受藏家的喜愛。宜興紫砂陶在成型后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裝飾,而裝飾形式中最常見、歷史最悠久的則是陶刻。
當代宜興紫砂界的陶刻高手,與眾多紫砂成型從業(yè)者相比,一流的陶刻藝人可謂星辰寥寥。仍在紫砂陶刻中耕耘且成就斐然的是屈指可數(shù)的幾位大師,諸如譚泉海、徐秀棠、鮑志強、毛國強等,這幾位師兄弟都是出自于民國老藝人任淦庭門下,且都為當代著名的紫砂泰斗,幾位老前輩雖系出同門但藝術面貌卻各有千秋,目前活躍在當代紫砂陶刻界的諸多新秀莫不出于這幾位大師門下。
紫砂壺裝飾,因壺而傳,故紫砂裝飾不能喧賓奪主。紫砂壺之造型自明清流傳至今已純熟流美,古人創(chuàng)制的經(jīng)典器型俯拾皆是。紫砂之美我以為得中國傳統(tǒng)之造型美,線條美,甚至可以說優(yōu)秀的紫砂器已經(jīng)簡約、凝練到不可增減絲毫,可謂增一分則肥,減一分則瘦。而這一點,也是紫砂制作過程中重要的審美標準,所以,紫砂裝飾更應慎之又慎,可惜當代紫砂裝飾中最大之弊病則是:紫砂陶刻者不通畫理,信手放刀。放眼目前宜興紫砂的陶刻,大多是滿畫亂刻的匠人苦力活,充斥著所謂的虎王、貓王、牡丹王等,不要論格調,就連基本的造型、構圖都沒有掌握,就已經(jīng)忙著出來接活賺錢了。我曾讀譚泉海大師的訪談錄,他言其師任淦庭先生曾說起:陶刻從業(yè)者最好先學會畫畫再涉及刻繪,是為正道。我曾于陶都有緣拜讀到任淦庭老先生的陶刻墨稿,是一幅畫在毛邊紙上的竹雀圖,筆墨分明,精神爽利,雖不能說如何優(yōu)秀,平心而論卻也雅致不俗。我曾與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范建軍先生談起宜興紫砂陶刻的現(xiàn)狀,表達了我自己對于陶刻的部分看法,他亦笑言:如果紫砂陶刻沒有書畫素養(yǎng),恐怕也就只能出賣刀工而已了。
紫砂陶刻的基本步驟是在紫砂器成型之后,未進窯燒制前以刻刀在紫砂坯體上進行書畫刻繪。追溯宜興紫砂的陶刻淵源,大抵可以說是摩崖碑刻文化的再次創(chuàng)造,就像云南建水陶最重要的一個裝飾特點就是“殘?zhí)?,那是源自于書法藝術的存留形態(tài)。宜興陶裝飾在紫砂興盛初期的明代就有根源,但在明代紫砂的發(fā)展史中尚未發(fā)現(xiàn)如清代陳鴻壽所創(chuàng)制“曼生壺”系列那樣成規(guī)模和體系裝飾紫砂器的高潮,而金石家陳鴻壽無疑則是宜興紫砂史上開一脈新風的巨擘。事實上,迄今為止宜興紫砂的裝飾形態(tài)依然是創(chuàng)新與改造陳所創(chuàng)造的紫砂陶刻模式而已。
在這種創(chuàng)新中,自清而民國又新中國,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裝飾模式,有改變的是陳鴻壽所流傳的刻字幾乎是金石流派的雙刀刻繪,而自陳之后,雙刀雖流傳至今,但經(jīng)過無數(shù)紫砂藝人的創(chuàng)造與傳承,雙刀刻繪已成為目前眾多陶刻刀法中的一種繼承,民國紫砂藝人的刀下中已逐漸出現(xiàn)了雙刀、單刀,以及混刀等表現(xiàn)形式,恰如書法創(chuàng)作中中鋒、側偏鋒用筆之說,眾說紛紜。
紫砂陶刻,用刀在壺體表面刻字雕畫以作裝飾,通過不同的刀法及表現(xiàn)線條的粗細和力度的剛柔及墨的韻味。陶刻是融詩、書、畫、刻等諸多工藝于一體的藝術,筆者正因為了解其中深刻的內(nèi)涵,因此對于陶刻的學習才沒有急于求成,而是確定掌握了深厚的書畫功底后,方專攻于陶刻裝飾技藝。
陶刻是一個極富挑戰(zhàn)性和成就感的行業(yè),筆者覺得成功的秘訣就是:誠實努力,永不言棄。一個陶刻從業(yè)者要在這市場長久的生存,收藏界的信任和支持非常重要。雖然陶刻是靠為制陶業(yè)裝飾生存的,但一個優(yōu)秀的陶刻從業(yè)者絕對不能只關心后期裝飾。首先要真正考慮為陶藝作品增加藝術生命力。陶刻的工作非常繁瑣,很多時候勞而無功,一些人因此會覺得辛苦,但筆者卻從來沒有把工作當做一個負擔,而認為工作是一種享受,從中體會銘文刻畫的意境。
[1] 陳傳席《紫砂精壺品鑒》 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