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敏
(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第一中學)
傳統(tǒng)的詩歌鑒賞基本上都要求學生先讀后賞,這個沒有錯,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我們的教學目標不清,或學情檢測不明,或文本解讀沒有正確的方法指導,導致古詩詞教學帶有很大的隨機性。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思維也是比較凌亂的。本文試以《踏莎行》為例,探討一種較為有效的古詩詞教學方法,力求將古詩詞鑒賞的教學真正落到實處。
航船沒有了指南針猶如航行沒有目標,前景將是一片迷茫。我們的教學目標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有教學目標的存在,我們才有教學進行的意義。如何確立古詩詞鑒賞的學習目標呢?
1.學習目標要準確。筆者將《踏莎行》的教學目標設置為:(1)學會分析古詩詞的“意象”,鑒賞古詩詞“語言”;(2)學習本詞“虛實結合,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3)理解作者在詞中表達的思想情感;(4)體會秦觀詞的婉約特色。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會設置一些模糊不清,甚至是錯誤的教學目標。比如“意象”本來是用來分析和解讀的,假如我們把它設置為“摸索意象”或“體會意象”,這樣的學習目標只會讓學生犯糊涂。再如,一首古詞的表現手法原本是“借古諷今”,我們把它設定為“借古喻今”,一字之差,一謬千里。這些不準確的學習目標,勢必會影響學生對文本進行正確解讀。
2.學習目標要有層次。教學過程既是層層深入,我們的目標也要有層次。比如,我們都知道古詩詞鑒賞需要先解讀意象進而深入理解情感,我們在目標設置的過程中就不能忽略“意象”去直接體會情感。再如,一首詩或詞的特色一定是在學完全詞之后我們才能有所體會,這一目標具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感知詞的特色”應當放在后一層級。《踏莎行》的教學目標應當包括:“解讀意象”“呈現手法”“體會情感”“感知特色”這四個方面,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見到古詩詞不再茫然無措,而是學會像老師一樣有條理地對古詩詞進行解讀。
1.學情檢測要嚴謹。嚴謹的學情檢測應當真實反映學生真實的知識積累程度,并且這種知識積累一定是與本課的學習內容相關的。比如《踏莎行》,教師可以提問學生:“你們以前讀過《踏莎行》這首詞嗎?預習時發(fā)現什么不懂的問題嗎?”“預習時讀過這首詞,你從本詞中感受到什么情思呢?”學情檢測提問時,一定要針對上課內容,讓學生有話可說,并且從中體現出真實的學情。
2.學情檢測要有梯度。我們一直強調上課要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可是在學情檢測時,我們又好像忘記了這一條。教師的學情檢測要有一定的梯度,對于基礎好的學生要進行略深一點的提問,基礎較差的可以進行淺層次的提問。這樣,基礎好的學生愿意說,基礎弱的學生也有話可說。學情檢測有梯度,證明我們重視了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學生會自覺自愿進入文本學習。
1.讀懂是基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借助工具書和詩詞課后注解,把詩詞讀通,讀順。學生應當學著用自己的話翻譯詞句,并逐步使自己的翻譯有條理,合邏輯,具詩意。如《踏莎行》:
師:“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弊骱谓忉專?/p>
生:大霧彌漫,迷失了樓臺。月色迷蒙,渡口隱匿不見。我理想中的桃源也找不到了。
生:春寒料峭,館舍孤單,杜鵑聲里,斜陽西下,我心傷悲。
簡譯利于加強學生對詩詞之意的理解,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最重要的是這一過程能促進文言文的學習。
2.會讀是關鍵。“意象的解讀”是精準高效進行古詩詞鑒賞的關鍵。如《踏莎行》中的“館”“舍”,都是漂泊在外的暗示語,如“杜鵑”這個意象,杜鵑的叫聲本來就悲泣,亦有“不如歸去”隱示作者思鄉(xiāng)的愁緒?!靶标枴?,是芳華已逝的象征。有時光匆匆流逝的感覺在其中。詩無達詁,由意象的本義可以推知它的“比喻義”“象征義”,抑或“隱含義”。我們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運用想象和聯想,對詞中這些特殊意象進行解讀,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積累,掌握了這些意象的深意,以后再次見到這些意象,學生就不再有陌生感,而是學會從意象的本義延伸到它的引申義,再結合詩詞內容進行有效解讀了。
3.善讀是核心。“善讀”是精準高效解讀古詩詞的核心。善讀就是要善于根據特殊詞句讀出寫作手法,利用想象和聯想,讀出詩詞真正的思想情感。如《踏莎行》第二句出現一個“暮”字了嗎?教師可以問“暮”字表示什么時間?學生回答是傍晚。教師接著提示,在傍晚時候,作者呆在孤館里,那前面的“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是作者怎么得到的?學生馬上想到是想象。虛實結合的寫作手法在解讀“暮”字的解讀過程中呈現。善讀離不開教師的正確引導,更離不開學生的想象和聯想,兩者結合才能理解詩詞真諦。
4.妙讀是境界。精妙的解讀往往能順利引導學生進入古詩詞所營造的獨特情感境界。如《踏莎行》可以從一個“恨”字入手,設計這樣一個多媒體課件:
恨 霧
恨 月
恨 桃源
恨 孤館 恨 春寒
恨 斜陽 恨 杜鵑
恨 梅花 恨 尺素 恨 郴江 恨 瀟湘
師:看到一面墻了嗎?
生:看到了,由很多的恨堆成,確實砌得像一堵墻。
一個“砌”字,將那無形的傷感形象化,通過感官刺激,學生也能充分進入本詞所要展現的“恨”的境界。精妙的教學板書設計對于引導學生進入詞境是重要的。
如果說開始時的導入是由生活走入文本,結課時的情感升華就是由文本回歸生活。筆者選擇了親自試唱《踏莎行》,把自己對這首詞的感悟通過音樂傳達給了學生。情感升華的過程是體現學生學有所成的過程,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知道,從這堂課開始到這堂課結束,他們才是課堂的主體,老師重視他們的真實感受。因為教材只是語文教學的典范參照,我們的語文教學不是為了教教材,而是通過教教材讓學生從中得到精神感悟,提高思想境界,更好地面對未來生活。《踏莎行》的教學就是在“熟讀全詞”“簡譯詞句”“解讀意象”“呈現手法”“體會情感”“領悟提升”這樣一個完整有序的過程中實現了。
[1]葉嘉瑩.唐宋詩詞十七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2]張明非.唐詩宋詞鑒賞.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