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廣
(福建省龍巖市第九中學)
對構建初中物理高效課堂的探索和實踐
張思廣
(福建省龍巖市第九中學)
物理是一門研究物質結構、物質相互作用和運動規(guī)律的自然學科,它本身有著高度抽象性和嚴密邏輯性,正是因為它所具有的這一特點,讓很多學生都對它心生恐懼、望而生畏,物理教學效果自然也是處于不理想狀態(tài),得到的一直是低效化和無效化的課堂。因此,在新課改之風日益盛行的今天,教師必須積極貫徹新課改教學新理念,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構建出高質量、高效率、高收益(即高效課堂)的初中物理課堂,從而為提高學生的物理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初中物理;高效課堂;教學理念;生活化;信息技術手段
高效課堂,指的是教師在遵循教學規(guī)律的前提下,利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高效率、高效果地完成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它屬于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那么,在如今新課程教育改革深入推進的大背景下,我們究竟該從哪些方面考慮,又該采取怎樣的教學措施,來保證初中物理高效課堂的實現(xiàn)呢?下面,本文就結合筆者多年教學實踐和探索經歷,對此論題進行一番詳細說明和闡述。
由于應試教育盛行多年,大部分物理教師都有著傳統(tǒng)、陳舊的思想觀念,即總是熱衷于采取“灌輸式”“注入式”教學方法,認為自己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的主要任務是掌握好各種物理知識與技能,然后在中考考試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然而,這種傳統(tǒng)式教學模式是與新課改所提倡的“一切為了學生”的基本理念相違背的,它嚴重限制了學生學習思維的發(fā)展,無法滿足學生發(fā)展的基本需求。所以,作為一名初中物理教師,我們應謹遵新課改這一課程基本理念,將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傳授式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式教學模式進行轉變,使學生經歷探究知識、發(fā)現(xiàn)知識的過程,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
比如,在學習九年級上冊第十一章第三節(jié)《物態(tài)變化中的放熱過程》中“影響液體蒸發(fā)快慢的因素”這一知識點時,我就將班里學生四人分為一組,讓他們猜想影響因素,然后給他們提供酒精燈、毛玻片、酒精、扇子、滴管、火柴等教學用具,讓他們自行設計檢驗的試驗方式和途徑,然后,做“一杯開水和一杯冷水的蒸發(fā)比較”“用電吹風吹和不吹的兩杯水的蒸發(fā)比較”“一杯水和一桶水的蒸發(fā)比較”的實驗,最后,依據所做的檢驗、猜想的實驗和比較性試驗,寫出研究報告,每個小組派出一名代表,對研究報告作出總結性陳述。這樣,我通過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對所學知識點進行自主探究,一方面促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得到了變革,做到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另一方面使學生對這一物理知識點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領悟,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與人合作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
學生之所以對物理學科不感興趣,之所以無法取得良好學習效果,除了物理學科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抽象性和嚴密邏輯性特點外,還有部分原因是教師在教學時常常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導致學生感受不到學習物理知識的意義和價值,自然也就沒有參與物理學習的強烈愿望。所以,在初中物理課堂上,在具體教授某一知識點時,我們應將其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做到從學生已有經歷和經驗出發(fā),實現(xiàn)物理教學的生活化,從而使學生對物理課程的學習產生并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
比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一節(jié)《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這部分內容時,在課堂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我們就可以對學生說:“在農村,村民一般是通過高音喇叭獲得村里信息和通知的,那么,它究竟有著怎樣的特別之處,它是如何將聲音經過電線傳播過來的?又為什么要做成這種特殊的外形?還有,在自然界和生活中我們常見的某些聲音,如,呼呼的風聲、潺潺的流水聲、鳥鳴聲、蟬叫聲、電鈴聲、鋼琴聲、汽車鳴笛聲等等,它們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又是如何傳到我們的耳朵里的?這些問題,你們想不想弄明白?”“想!”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道。“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學完之后,你們就能知曉以上這些問題的原因了”。這樣,我通過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歷出發(fā),使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物理的趣味和作用,進而饒有興趣地進入物理新知的學習和探索中來。
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抽象、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單純地使用口頭語言進行敘述和講解,是無法達到讓學生深入理解和領悟這一教學目的的?!读x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中指出:“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對物理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產生了很大影響,教師在進行物理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時,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將其作為學生學習物理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彼?,在初中物理課堂上,在遇到具有較高認知難度的知識點時,我們就可適當引進信息技術手段,利用其直觀、形象的教學優(yōu)勢突破物理教學重難點,從而使學生易于感知、領悟和想象,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比如,在學習八年級下冊第九章第三節(jié)《物體的浮與沉》這部分內容時,對于教材中所提到的“壓力差”這一詞,光靠我們的口頭講解和自我領悟能力,學生是很難對“向上向下壓力差”有深刻理解和認識的,于是,我就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制作了一個有關此知識點的Flash課件:把一個小木塊沉浸在水中,小木塊的六個面全部受到來自水的壓力,接著,用信息技術的慢鏡頭功能,表示木塊前后左右的壓力、壓強相等時,木塊不動;對木塊上、下表現(xiàn)的壓力、壓強進行加載,木塊則呈現(xiàn)了慢慢向上移動的狀態(tài)。這樣,我通過利用信息技術進行逼真、形象的演示,使學生對壓力差這一詞有了深入理解和感知,有利于學生對本節(jié)內容的更好領悟和把握。
綜上所述,身為一名初中物理教師,我們要認真貫徹新課改教學理念,嚴格遵循“一切為了學生”的教學原則,采取符合物理教學特點和學生學習實際的教學策略,使初中物理課堂獲得真正意義上優(yōu)質、高效的教學效果。
[1]方邦超.創(chuàng)建初中物理高效課堂的思考[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3(06).
[2]黃岑.論初中物理高效課堂教學方式研究[J].快樂閱讀,2011(10).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