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基于道德倫理的政治信任
      ——以江蘇省調(diào)查數(shù)據(jù)為例

      2015-08-15 03:16:51郭娜
      關鍵詞:社會信任滿意度

      郭娜

      (東南大學人文學院,江蘇南京210096)

      基于道德倫理的政治信任
      ——以江蘇省調(diào)查數(shù)據(jù)為例

      郭娜

      (東南大學人文學院,江蘇南京210096)

      [摘要]本文通過江蘇省“居民生活狀況與心態(tài)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分析了中國公眾的道德倫理主觀滿意度以及政治信任度,借此探討影響公眾政治信任的相關因素。研究表明,在政府致力于建設信任社會,提升民眾政治信任度和政治支持水平的過程中,僅通過簡單的經(jīng)濟績效和意識形態(tài)灌輸很難實現(xiàn)。從長期來看,社會主要群體的道德倫理狀況仍然是政府獲得居民政治信任的重要來源。因此對政府來說,預防和遏制官員腐敗、加強制度與文化建設、修正市場經(jīng)濟對中國倫理道德的沖擊,與提高政府的經(jīng)濟績效、持續(xù)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一樣,都將是提高公民政治信任度、增加政治體制合法性的有效手段。

      [關鍵詞]政治信任;政治信任度;社會信任;道德倫理;滿意度;政府機構

      一、問題的提出

      目前中國社會正處在轉(zhuǎn)型中,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帶來的道德危機和信任缺失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這一方面關乎社會生活和社會主要群體之間的信任危機和倫理危機,另一方面也促使研究者的視線轉(zhuǎn)移到對社會秩序維系和倫理道德重建的討論中。就政治領域而言,政治信任度是衡量公眾對政治體制認可和支持程度的重要方面,一般與政府績效感知、政府滿意度密切相關[1]。當由道德問題所引發(fā)的倫理危機發(fā)生在政治領域時,公眾對政府或政治權威的不信任直接影響政府治理的有效性和政治體制的合法性。

      盡管公眾對中國政府(特別是中央政府)具有積極的評價和較高的政治信任[2-4],但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主體和執(zhí)行者,公眾對政府官員的道德滿意度卻普遍頗低;政府面臨著可能的政治信任危機。在許多情況下,公眾不僅對身邊的政府官員及其政治能力不信任,而且對政府官員群體的倫理道德狀況評價也頗為低下;此外,公眾對不同政府部門的道德滿意度也不盡相同。人們對于社會道德狀況的主觀滿意度在多大程度上會影響其政治信任感?面對不同政府機構,公眾的政治信任度有何差異?如果作為國家行政機構的政府、作為國家治安機關的警察機關以及作為國家司法代表的法院不被信任,那么維系政府和民眾之間的紐帶將是會什么?提高國家治理水平的出路又何在?對此,本文擬利用東南大學道德國情調(diào)查中心于2013年9月在江蘇省開展“居民生活狀況與心態(tài)調(diào)查”的數(shù)據(jù),通過對江蘇居民的政治信任來源的多元回歸分析,探討公民道德倫理滿意度對提升公民對不同政府機構的政治信任度的影響,以期在實踐上為討論中國國家治理水平的提高提供實證積累。

      二、數(shù)據(jù)與調(diào)查

      本文研究的數(shù)據(jù)來自東南大學“2013年居民生活狀況與心態(tài)調(diào)查”課題組于2013年9月在江蘇省開展的入戶訪談問卷調(diào)查。此調(diào)查以江蘇省城鄉(xiāng)常住居民為研究對象,采用多階段抽樣方法,在江蘇省內(nèi)依次抽取3個地級市中的6個區(qū)縣、12個街道/鄉(xiāng)鎮(zhèn)、24個社區(qū);每個社區(qū)根據(jù)常住人口名單進行系統(tǒng)抽樣,抽取50—60戶進行調(diào)查;實際發(fā)放調(diào)查問卷1300份,最終有效問卷1281份,其中南京446份,無錫443份,連云港392份。調(diào)查結果可以基本推論到江蘇省境內(nèi)的常住戶籍人口。

      問卷內(nèi)容主要涉及江蘇省居民對于社會道德倫理狀況的主觀滿意度,對社會主要群體或機構的信任度和倫理道德滿意度,對道德倫理事件的認知和判斷,對社會主要倫理沖突的評判和行為傾向,關乎道德或不道德的價值觀評判,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關系等方面。

      本研究的自變量為經(jīng)濟績效、社會信任和道德滿意度;控制變量包括性別、年齡、教育水平、政治面貌。變量的基本描述性統(tǒng)計參見表1。在對因變量政治信任的測量中,本研究選擇公眾對不同政府機構(政府/官員、警察和法院/法官)的信任度進行測量。經(jīng)濟績效主要考察居民的總體生活滿意度以及對未來生活改善的預期;社會信任主要考察居民對周圍人和外地人的信任程度;道德滿意度主要考察居民對社會主要群體(官員和工人)的倫理道德狀況主觀感知以及社會道德倫理狀況的主觀評價。

      表1 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N=1281)

      三、結果分析

      1.政治信任的分布

      政治信任是信任的一種,一般指的是公民對政治制度、政治組織、政府機構、政治精英以及政府人員等的信任,是“公民與政治系統(tǒng)之間的一種互動,它涉及公民、政治系統(tǒng)與特定價值之間的特定關系”[5],是公民基于價值觀、個人感知、社會互動等對于政治制度、政府和政治精英、政策實施的評價和理性選擇;是公民政治態(tài)度的一種,具有可變性,會隨著社會和制度的改變而改變。

      從表2中的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江蘇居民對政府官員及組織機構信任度集中在“比較信任”。居民表示對政府官員(村領導/所在城市領導)和政府“不太信任”的分別高達26.8%和20.3%。81.5%的居民表示對警察“比較信任”或“完全信任”;78.3%的居民表示對法官/法院“比較信任”或“完全信任”。居民對當?shù)仡I導的信任度最低;盡管如此,仍有高達65.1%的被訪者比較信任或者完全信任其村領導或所在城市領導。

      表2 江蘇居民對主要政府機構及政府官員的信任程度

      2.公民對社會主要群體的倫理道德狀況滿意度

      問卷主要考察了居民對12類社會主要群體的倫理道德狀況的主觀滿意度(分為非常不滿意、比較不滿意、比較滿意和非常滿意四類)。在分析中,我們將“非常不滿意”和“比較不滿意”合并為“不滿意”,將“比較滿意”和“非常滿意”合并為“滿意”。從圖1中可以看出,被訪者對農(nóng)民、工人的倫理道德滿意度最高,其次是教師、專家學者和醫(yī)生,而對政府官員、演藝娛樂界、企業(yè)家、商人的倫理道德滿意度最低。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市場經(jīng)濟對中國社會主要群體的沖擊也表現(xiàn)在倫理道德方面。社會中傳統(tǒng)的主要群體的道德倫理主觀滿意度依然是最高的,而受到市場影響最大的的政府官員、企業(yè)界和娛樂界,其道德倫理滿意度受到的沖擊也最大。

      3.關于政治信任的多元回歸分析

      在完成對居民政治信任度和道德倫理滿意度這兩個主要變量的統(tǒng)計和描述后,本文接著探討公民對社會道德倫理滿意度的主觀評價與其政治信任度之間的關系,居民對社會主要群體的倫理道德滿意度以及社會道德狀況的總體評價是否有助于提升其對不同政府機構的信任度。倫理道德滿意度與以往研究中被認為是政治信任來源的經(jīng)濟績效、社會信任等因素相比較,這些變量的作用強度將如何?為了弄清這個問題,筆者采用了多元回歸分析,如表3所示,考察居民對政府、公安和法院三個主要政府機構的政治信任程度及其影響因素。

      圖1 江蘇居民對12類社會主要群體的倫理道德主觀滿意度

      表3  對不同政府機構信任度的多元回歸分析

      在解釋政治信任的影響因素方面,主要存在兩種路徑:制度解釋和社會文化理論[6-8]。制度理論將政治信任看作是政治上內(nèi)生的,是人們對政治制度和政府績效的一種理性評估。政府信任取決于政府為人們提供好的政策和好的途徑的能力,以及人們對政府官員是否是“好人”的感覺[5]。政府績效包括政治績效和經(jīng)濟績效。其中,政治績效包括政治制度、政治價值、政治效能等;經(jīng)濟績效主要包括國家的宏觀經(jīng)濟績效和個人的經(jīng)濟狀況及生活改善[5]。社會文化理論更關注政治信任產(chǎn)生的外部因素,如文化規(guī)范、社會化、價值觀[9]12,其中,人際信任、社會信任是重要內(nèi)容,它更多地受到來自社會資本理論的影響。公眾對公共生活的參與有助于形成基于互惠和信任規(guī)范的社會合作,從而促進政府良好地運作,而這對于增進政府信任是必需的[10]171。社會信任與政治信任呈正相關;社會信任度越高的社會,人們對政府的信任度也就越高。在文化—種族同質(zhì)性較高的社會中,社會信任與政治信任更易于萌發(fā)[5]。

      在中國公民的政治信任問題上,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趨勢。改革開放和經(jīng)濟發(fā)展給民眾提供了大量向上流動的機會,這些向上代際流動和代內(nèi)流動,以及對向上流動的感知預期都顯著增強了他們的政治信任[12]。社會資本和政府績效對城市居民政府信任的影響是積極正面的;改進政府工作和建構社會資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城市居民對各級政府的信任度[4]。威權主義價值觀、傳統(tǒng)文化、意識形態(tài)動員等也是產(chǎn)生政治信任的原因。馬得勇[11]通過對亞洲8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比較研究發(fā)現(xiàn),在東亞及東南亞國家,權威主義價值觀作為一個文化的因素,對人們的政治信任的形成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相比較文化因素的影響,制度的因素對政治信任的影響似乎更大一些;在一個具有專制或威權主義統(tǒng)治歷史的國家,人們對政府的信任不僅是基于政府的表現(xiàn),而且也基于人們對權威的崇拜和依賴。盧春龍、張華[8]在對公共文化服務與農(nóng)村居民對基層政府的政治信任的研究中則發(fā)現(xiàn),威權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動員對基層政府政治信任的支撐難以為繼;經(jīng)濟效績對于提升政治信任的積極作用有所削弱;政治效績,特別是公共服務績效成為提升基層政府政治信任最為重要的因素。另外,也有研究者在分析當代中國政治信任的來源時,試圖通過整合文化路徑和制度路徑來修正現(xiàn)有的政治信任理論,將中國公眾的政治信任歸因于在價值觀傾向、人際信任等宏觀文化主義因素的影響下,個體根據(jù)經(jīng)濟、社會、政治信息等對政治體制和政府機構的“制度主義”特征績效、透明度、廉潔度等做出回應和修正[7]。

      從實證研究看來,文化因素和政府績效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釋政治信任的產(chǎn)生和維系,兩者并不是互相對立的。問題在于:在中國經(jīng)濟持續(xù)繁榮,但傳統(tǒng)道德和倫理危機四伏的時代,如何才能避免可能到來的政治信任危機?

      公民對社會及政治主要參與者的道德倫理水平的主觀感受也會影響其對政治信任的程度。第一,傳統(tǒng)中國社會中人們的社會交往主要受血緣和地緣關系的影響,人際信任主要發(fā)生在多次互動的熟人群體中。這不同于西方政治哲學中的“社會資本”的概念,而后者則是建立現(xiàn)代人際信任關系的重要內(nèi)容。第二,公眾對政治精英的信任往往與對其道德倫理期待結合在一起?!昂萌恕迸c“好官”在道德倫理上是一致的。政府和政府官員腐敗是政府道德淪喪的重要內(nèi)容。政府形象作為公眾對政府組織的印象或評價的總和,是公眾對政府組織的印象或評價的總和,是公眾以好或者不好,善或者不善為標準對政府組織行為和結果等的價值評價,它體現(xiàn)了一種倫理的本質(zhì)[13]。第三,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現(xiàn)代中國人際信任的傳統(tǒng)資源。儒家的信任文化主要強調(diào)政府與人民之間的信任;政府一方面扮演道德、精神的支柱,另一方面又是各種具體事務的執(zhí)行者,如果政府對人民言而無信,則其危害是難以估量的[14]。第四,公眾對不同政府機構的不信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的政治效能與民眾的價值期待還存在一定的差距;良好的政府形象有利于實現(xiàn)公共利益以及公正、公平、良知等社會價值的維系;作為社會治理的主要規(guī)劃者和執(zhí)行者,政府首先應該在道德上是可以被信任的。

      因此,中國的政治信任不僅體現(xiàn)權威與服從關系,而且具有道德倫理的印記。本文試圖從公眾對社會及其主要群體的道德倫理主觀滿意度的視角考察道德倫理對中國公民政治信任的意義;并試圖探究倫理道德狀況與提升公民對不同政府機構政治信任度的機制與重建。

      首先,表3中的多元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納入經(jīng)濟績效、社會信任、道德滿意度的回歸模型能夠解釋江蘇居民對政府/官員、警察和法院/法官的信任程度的變異分別為33.5%、28.6%和24.5%。

      其次,人口特征層面的性別、年齡、教育水平和政治面貌等控制變量中,性別和政治面貌對居民的政府信任度有顯著影響,年齡影響居民對法院的信任度。女性比男性更傾向于信任政府,黨員比非黨員的政府信任度更高;相比較于老年人,年青人更傾向于信任法院。受教育水平對公眾的政府機構信任度并無顯著影響。如果回歸分析僅納入這些人口特征,結果則只能分別解釋江蘇居民對政府/官員、警察和法院/法官政治信任度4.9%、3.9%和2.4%的變異。因此,需要引入其他解釋變量來提升公眾對不同政府機構信任程度的解釋力。

      第三,在經(jīng)濟績效方面,居民對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態(tài)滿意度對其政府機構的信任度并無顯著影響;但是,居民對自己未來5年生活水平變化的預期顯著影響其對政府/官員、警察和法院/法官的信任度。

      第四,在社會信任方面,對周圍人的信任程度顯著影響居民對不同政府機構的信任度,而對外地人的信任度僅僅對其政府信任度有顯著影響。納入社會信任后的回歸分析將能夠解釋的居民對政府/官員、警察和法院/法官的政治信任度差異分為為20.7%、17.8%和14.4%。

      第五,將居民對不同群體和社會總體道德水平滿意度納入回歸分析后發(fā)現(xiàn),三個模型的解釋力均顯著提高。其中,居民對政府官員和工人群體的倫理道德狀況滿意度會顯著影響其對政府/官員、警察和法院/法官等政治機構的信任度。另外,居民對當前中國社會的道德狀況的總體評價越高,他們就對政府機構的信任度也就越高。而對當前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總體評價顯著影響居民的法院信任度,但對其政府和警察的信任度并無顯著影響。比較各自變量的標準回歸系數(shù)發(fā)現(xiàn),公眾對當前中國社會的道德狀況的總體評價以及對政府官員的倫理道德狀況滿意度對其政治信任的影響最大,居于第二位的影響因素是對周圍人的信任程度和對自身生活水平改善的預期。社會總體道德狀況以及政府官員的道德滿意度是影響居民對不同政府機構政治信任度的重要因素。

      四、結  論

      居民倫理道德滿意度與對不同政府機構政治信任度的回歸分析表明,居民對政府官員群體的倫理道德滿意度和對社會道德狀況的總體評價對于提升居民政治信任度的貢獻最大。倫理道德狀況是影響居民政治信任的重要方面。事實上,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和政治決策的過程中在充分考慮經(jīng)濟增長、社會公平、關懷弱勢群體、關注公共利益等方面的同時,擴大公民政治參與渠道、加強法制建設、維護司法公正、保持政府機構廉潔高效等,都是提高居民政治信任度的重要途徑。這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在中國社會,公眾對政府官員和政府機構的政治信任從來都不是簡單的經(jīng)濟或政治問題,而道德和倫理因素始終纏繞其中。提升公眾的政治信任度,除了不斷完善組織機構和制度建設之外,提高社會主要群體的倫理道德水平也應該是重要內(nèi)容。

      在政府致力于建設信任社會,提升民眾的政治信任度和政治支持水平的過程中,僅僅通過簡單的經(jīng)濟績效和意識形態(tài)灌輸是很難實現(xiàn)的。從長期來看,政府官員的道德倫理狀況仍然是政府獲得居民政治信任的重要來源。因此,對于政府來說,預防和遏制官員腐敗、加強制度與文化建設、修正市場經(jīng)濟對我國倫理道德的沖擊,與提高政府經(jīng)濟績效,持續(xù)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一樣,都將是提高政治信任度、增加其合法性的有效手段。

      上述分析結果表明,中國目前的政治信任仍處于相當高的水平。這主要得益于以家庭為主要場所的道德訓練機構對倫理道德的穩(wěn)定作用。隨著現(xiàn)代化進程的發(fā)展,一方面市場經(jīng)濟對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沖擊不斷加劇,公眾對主要群體和社會總體道德滿意度或許會下降;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組織的壯大,社會交往更多地突破家庭和地域的限制,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信任將更多地影響政治信任。因此,在新形勢下維護社會倫理道德狀況,擴大社會信任,協(xié)調(diào)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經(jīng)濟發(fā)展與道德倫理的關系,對重新審視公民的政治信任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 孟天廣.轉(zhuǎn)型期的中國政治信任:實證測量與全貌概覽[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2):1-10.

      [2] 王毅杰,喬文俊.中國城鄉(xiāng)居民政府信任及其影響因素[J].南京社會科學,2010(8):73-79.

      [3] 閆健.居于社會與政治之間的信任——兼論當代中國的政治信任[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1):26-31.

      [4] 胡榮,胡康,溫瑩瑩.社會資本、政府績效與城市居民對政府的信任[J].社會學研究,2011(1):96-117.

      [5] 熊美娟.政治信任研究的理論綜述[J].公共行政評論,2010(6):153-180.

      [6]William Mishler,Richard Rose.What are 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Trust?Testing Institutional and Cultural Theories in Post-communist Societies [J].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2001(34):30-62.

      [7] 游宇,王正緒.互動與修正的政治信任——關于當代中國政府政治信任來源的中觀理論[J].經(jīng)濟社會體制比較,2014(2):178-193.

      [8] 盧春龍,張華.公共文化服務與農(nóng)村居民對基層政府的政治信任——來自“農(nóng)村公共文化服務現(xiàn)狀調(diào)查”的發(fā)現(xiàn)[J].政法論壇,2014(7):20-28.

      [9] Gabriel Almond,Sidney Verba.The Civic Culture:Political Attitudes and Democracy in Five Nations[M].Rainbow-Bridge Book Co,1963.

      [10] Putnam,Robert.Making Democracy Work: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

      [11] 馬得勇.政治信任及其起源——對亞洲8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比較研究[J].經(jīng)濟社會體制比較,2007(5):79-86.

      [12] 盛智明.社會流動與政治信任:基于CGSS2006數(shù)據(jù)的實證研究[J].社會,2013(4):35-59.

      [13] 程倩.政府信任關系:概念、現(xiàn)狀與重構[J].探索,2004(3):35-38.

      [14] 吳根友.現(xiàn)代中國人際信任的傳統(tǒng)資源——《論語》《老子》中的“信任”思想略論[J].倫理學研究,2003(3):30-33,38.

      [中圖分類號]B82-0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11X(2015)03-0011-05

      [收稿日期]2015-03-20

      [基金項目]江蘇省“2011”基地“公民道德與社會風尚協(xié)同創(chuàng)新”;江蘇省決策咨詢“道德國情調(diào)查研究基地”;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中國民間組織的社會治理功能研究”(14YJC840010)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郭娜(1981—),女,哲學博士,東南大學人文學院社會學系講師,研究方向:政治社會學、國家與社會關系、社會組織與社會治理。

      猜你喜歡
      社會信任滿意度
      多感謝,生活滿意度高
      工會博覽(2023年3期)2023-04-06 15:52:34
      16城市公共服務滿意度排行
      小康(2021年7期)2021-03-15 05:29:03
      淺談如何提升脫貧攻堅滿意度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4:38
      明天村里調(diào)查滿意度
      雜文月刊(2019年15期)2019-09-26 00:53:54
      高等教育影響個體社會信任的階段效應及作用機制
      高教探索(2016年9期)2016-11-17 02:49:16
      社會信任、合作能力與農(nóng)戶參與小農(nóng)水供給行為
      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媒介行為影響信任的實證分析
      基于網(wǎng)民應對的公共事件輿論引導研究
      當今中國的社會信任危機
      相對收入、收入滿意度與主觀幸福感
      黎城县| 容城县| 区。| 特克斯县| 新余市| 南投市| 莱芜市| 大石桥市| 兖州市| 夏河县| 泰顺县| 大埔县| 深水埗区| 海宁市| 江都市| 高青县| 惠州市| 淮南市| 济宁市| 芜湖市| 青州市| 乐平市| 崇义县| 江都市| 韩城市| 神木县| 米泉市| 阿图什市| 元朗区| 伊川县| 永修县| 庆阳市| 米易县| 雷山县| 德州市| 绿春县| 荆州市| 通化县| 汉源县| 安福县| 宜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