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礦燕
(延長油田股份有限公司青化砭采油廠,陜西延安716004)
青化砭地區(qū)位于鄂爾多斯盆地陜北斜坡東部地區(qū)。斜坡傾角一般不大于1°,坡降一般介于7~10 m/km之間。該區(qū)構造活動不強烈,故斷層及其它構造均不發(fā)育。但相對比較發(fā)育低幅度鼻狀構造,鼻狀構造形態(tài)多不規(guī)則,方向性較差,兩翼一般近對稱,為差異壓實作用形成的。
沉積相帶的變化直接影響砂體的展布,同時,引起高滲區(qū)和低滲區(qū)間隔呈現(xiàn),進而造成油水飽和度交替發(fā)生變化。根據(jù)前人的研究,三角洲砂體作為整個鄂爾多斯盆地良好的儲油砂體,其砂體厚度大,規(guī)模大,巖性、物性和含油性均相對較好,在縱向上,巖性以細砂巖為主,且多韻律,橫向上,主砂帶的兩側砂體逐漸變薄,甚至發(fā)生尖滅,逐漸引起儲層物性變差。
青化砭地區(qū)長6儲層的頂部在局部地區(qū)可以看到一套分流間灣的泥巖或粉砂質泥巖或泥質粉砂巖的互層沉積,一般這套東西作為良好的蓋層。同時,在長6儲層的內部發(fā)育多套穩(wěn)定的凝灰?guī)r或砂質泥巖,但其厚度較小,在垂向上很難遮擋儲層,加之其本身儲層物性差,因此其含油性一般較差。
研究區(qū)位于盆地伊陜斜坡的東部,構造相對平緩,構造對油氣的運移僅有一定的控制作用,難以形成大規(guī)模的運移和聚集,鼻隆構造對油氣聚集油一定的作用,一般在鼻隆部位油氣容易聚集,且產量相對高。
(1)長9—長6期湖相沉積的油頁巖是最主要的區(qū)域性生油層,根據(jù)前人的研究,延長期,從長10~長7整體為湖進期,水體相對較深,水域較廣,氣候溫暖,沉積了一套厚層淺湖、半深湖相沉積,構成了整個盆地的主要生油層系,其中以長7油頁巖最為發(fā)育。長6位于長7的頂部,形成良好的上儲下生儲蓋組合。
(2)分流河道砂體是研究區(qū)長6油層組最主要的儲集層,長6期為整個盆地的一個湖退期,研究區(qū)主要為三角洲前緣沉積,水下分流河道砂體為其沉積的主體,該類砂體彼此交錯,復合連片,旺旺形成席狀或帶狀展布的砂體。
(3)蓋層及遮擋為油氣儲集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總體上來說,長6上覆的長4+5儲層廣泛分布的漫灘湖沼相沉積構成了長6油層組的區(qū)域性蓋層,同時長6油層本身發(fā)育的分流河道間沉積以及自身砂巖的成巖變化亦為其油氣的儲集提供了良好的遮擋與封蓋條件。
長7—長4+5沉積垂向上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生儲蓋組合,橫向上自西向東,自南而北生儲蓋匹配適宜。
本區(qū)長6油層為巖性油藏。雖然局部發(fā)育一些緩鼻狀構造,并且對油氣的富集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其控制作用非常有限,因而圈閉類型主要為物性和成巖圈閉,油藏形態(tài)多呈帶狀和透鏡體狀,分布在物性條件較好的分流河道區(qū)域。平面上,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體呈帶狀順北東-南西向展布,兩側為分流間灣沉積的泥巖、致密砂巖,構成油藏的上傾巖性遮擋,形成良好的巖性圈閉。
隨著油藏深度的增加,地層壓力增大、油層溫度升高,青化砭地區(qū)長6油藏平均埋深約830 m,根據(jù)壓力系數(shù)計算長6原始地層壓力在 6.4 ~6.8 MPa之間,平均 6.6 MPa左右,長6油層溫度43.9℃ ~44.3℃,屬正常溫壓系統(tǒng)。
3.2.1 地面原油性質
根據(jù)區(qū)內原油常規(guī)分析測試結果,青化砭地區(qū)長6油層組原油性質較為接近,油藏原油性質好,具有低密度、低粘度,瀝青質含量低的特點。
原油密度一般在0.840~0.843 g/cm3之間,平均0.842 g/cm3。粘度一般在 4.21~4.52 mPa·s/50℃ 之間,平均4.43 mPa·s/50℃。原油凝固點一般在6℃ ~13℃之間,平均 19.3℃。
3.2.2 地層原油性質
長6油層地層原油密度為
0.813 g/cm3,粘度為 4.476 mPa·s/50℃,飽和壓力為 0.839 MPa,體積系數(shù)為 1.036,氣油比為 8.3,地層溫度 41.5℃。因此,本區(qū)原油在地層中具有較好的流動性。
3.2.3 地層水性質
根據(jù)研究區(qū)長6油層地層水分析結果,地層水的離子組成以 CL-和 Ca2+為主,CL-含量在 18 434~53 529.5 mg/L之間,平均為 44 696.6 mg/L,Ca2+含量在 210.4 ~21 743.4 mg/L之間,平均為14 328.6 mg/L,其次為 Na++K+,含量在5 663.8 ~12 546.5 mg/L 之間,平均為7 629.3 mg/L,三者構成了地層水中的第一鹽類。而Mg2+、Ba2+、CO32-、HCO3-含量相對較少,它們構成了第二鹽類。地層水的礦化度在34 343.5 ~81 777 mg/L之間,平均為 69 702.3 mg/L。水型為CaCl2型,反映本區(qū)油藏具有較好的封閉性。
本區(qū)長6儲層為特低孔低滲儲層,油藏的彈性驅動能量有限,壓裂均通過壓裂求產。單井/層初月日產油一般1.0~8.4 t,平均 4.0 t,平均綜合含水 54.0% 。本區(qū)油氣藏驅動類型為彈性-溶解氣驅,地層壓力下降快,單井產量也下降快。
(1)青化砭地區(qū)長6油藏成藏受沉積相帶、儲蓋組合和構造背景控制。
(2)青化砭油田油藏具有長9—長6期湖相沉積的油頁巖是最主要的區(qū)域性生油層,分流河道砂體是研究區(qū)長6油層組最主要的儲集層的特征
(3)青化砭地區(qū)長6油藏為巖性油藏。局部發(fā)育一些緩鼻狀構造,對油氣的富集起到一定的作用。
(4)研究區(qū)屬正常壓力正常溫度系統(tǒng),油藏原油性質好,具有低密度、低粘度,瀝青質含量低的特點,本區(qū)地層封閉條件好,以彈性-溶解氣驅為主,地層壓力下降快,單井產量也下降快。
[1]高振東.鄂爾多斯盆地下寺灣地區(qū)三疊系延長組油氣富集規(guī)律[J].陜西地質.2008,26(1)17 -24.
[2]李元昊,張雪峰,王秀娟.鄂爾多斯盆地油氣儲備圈閉特征分析[J].低滲透油氣田.2006,11(1):23 -28.
[3]曲春霞,楊秋蓮,劉登飛,等.長慶油田延長組特低滲透儲層物性影響因素分析[J].巖性油氣藏.2008,20(2)43 -47.
[4]席勝利,劉新社,王濤.鄂爾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運移特征分析[J].石油實驗地質.2004,26(3):229 -2351.
[5]吳勝和,熊琦華.油氣儲層地質學[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