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電子治理的內涵、價值與績效實現(xiàn)

      2015-08-16 09:03:10孟慶國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北京100084
      行政論壇 2015年4期
      關鍵詞:政府信息

      ◎孟慶國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北京100084)

      ◎關 欣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北京100049)

      論電子治理的內涵、價值與績效實現(xiàn)

      ◎孟慶國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北京100084)

      ◎關 欣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北京100049)

      電子治理是借助信息通信技術建構運轉有序、信息通暢、各行為主體及社會資源相互影響并共同促進而形成支持科學決策的多層次治理形態(tài)。其特征是:遠見卓識的治理理念,多元協(xié)作的治理主體,整體快捷的治理方式,網(wǎng)絡開放的治理結構,動態(tài)演進的治理過程,多層融合的治理形態(tài)。電子治理戰(zhàn)略實施的價值目標在于,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術變革影響政府和社會,實現(xiàn)“政府再造”、“政府治理模式變革”以及“社會進步發(fā)展”、“公眾參與”,“政府與社會關系改善”,最終改善“政府與社會關系”,達成“善治”目標。電子治理對于政府作用影響的內在關聯(lián)目標為“增進政務透明、強化政府責任、增強政府回應、提升政府效能”;電子治理對于社會作用影響的內在關聯(lián)目標為“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推動社會進步、改進公民參與、保障公民權利”。其績效參考模型體現(xiàn)了信息技術手段對于政府以及社會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行政改革;電子治理;政府再造;善治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和信息網(wǎng)絡的日漸成熟,信息通信技術(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的迅速發(fā)展改變了全世界,也深刻地影響著政府。國內外敏銳的專家及學者將信息通信技術和“治理理論”相結合,適時提出了“電子治理(E-governance)”的概念,為公共管理理論和實踐變革以及電子政務建設推進提出了一個新的研究發(fā)展方向,成為信息時代政府實現(xiàn)“善治”的新思路。

      信息通信技術的變遷為人類社會政治生活帶來了重大變革,特別是西方一些發(fā)達國家,社會政治過程的重心已從傳統(tǒng)統(tǒng)治轉向了多元治理。我國與西方國家共處同一數(shù)字化時代背景及全球治理環(huán)境,當代西方政府治理理念與治理范式的變遷對于我國的公共行政管理的理念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目前,國內外電子治理理論研究滯后于實踐探索。因此,筆者在把握國內外電子治理研究動態(tài)的基礎上,對電子治理的基礎性理論進行系統(tǒng)分析,探究電子治理的實質內涵、價值作用及績效實現(xiàn),力圖在理論層面闡釋數(shù)字化時代電子治理亟待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一、國內外相關研究

      21世紀初,電子治理理論一經(jīng)出現(xiàn)就引起了學術界高度關注,在國際范圍內召開了一些重要的會議,積極推動了電子治理的理論發(fā)展與實踐研究。2004年7月,在韓國召開了以“電子治理”為主題的第26屆行政學國際會議,會議專門聚焦電子治理、電子政務,充分說明電子治理、電子政務已經(jīng)在國際行政學界受到廣泛和高度的重視。2007年12月,國際電子治理理論和實踐年會(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lectronic Governance,ICEGOV)創(chuàng)建,該年會專注于探討“電子治理”理念,是國際電子政務領域最知名的學術會議之一,目前已成功召開四屆年會。2009年9月,亞太電子治理國際研討會在臺北召開,以促進電子政務、電子治理領域的知識交流。2010年11月,在臺北召開了電子治理世界高峰會,會議由我國臺灣政治大學電子治理研究中心舉辦,會議主題為“電子治理的發(fā)展與實踐”,來自我國大陸以及奧地利、捷克、新加坡、菲律賓、澳洲、韓國、澳門等國家或地區(qū)的電子治理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探討了電子治理與電子化政府的發(fā)展過程中的若干關鍵性議題,例如,電子治理創(chuàng)新模式、電子治理的管理新思維、電子治理影響評估與應用、數(shù)位包容與數(shù)位參與等。

      在過去十年間,國外內學術界對于電子治理理論和實踐已經(jīng)作了一些開創(chuàng)性研究,取得了不少非常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學者目前主要的研究領域包括:電子治理的內涵,電子治理的目標及其影響作用,電子治理的實踐及模型,電子治理實施的范疇、階段、問題及方法,電子治理的案例等。

      1.電子治理的內涵:電子治理是電子政務發(fā)展的延伸、深化和演進的新趨勢[1]。電子治理是應用新的電子和通信技術改革政府及治理方式,構建虛擬政府治理模式、改善公共服務的提供和增進政府與公民互動的一系列過程[2][3]。電子治理并不是信息通信技術在公共事務領域的簡單應用,而是一種更多地與政治權力和社會權力的組織與利用方式相關聯(lián)的社會—政治組織及其活動的方式,電子治理涉及公眾如何影響政府、立法機關,以及公共管理過程的一系列活動[4]。這是對電子治理的廣義理解。從狹義上講,電子治理是指在政府與公民社會、政府與以企業(yè)為代表的經(jīng)濟社會的互動和政府內部的運行中運用信息技術,易化政府行政,簡化公共事務的處理程序,并提高其民主化程度的治理模式[5]。

      2.電子治理的目標及其影響作用:Sharon S.Dawes評估了美國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在電子治理的五項目標“與信息相關政策法規(guī)建設、公共服務的提升、高質量和低成本的政府管理運營、公民參與民主進程、行政管理制度的變革”[6]。他還強調電子治理時代,在管理方面人們的注意力已經(jīng)轉向三個相互聯(lián)系的內容“管理模式轉向選擇和衡量信息通信技術投資的價值,建立寬廣的政府信息通信技術管理結構,標準化的技術基礎設施”[7]。Shampa Paul認為,數(shù)字信息不是天生人就能掌握和閱讀的,而是依靠技術來創(chuàng)造和應用[8]。Tino Schuppan指出,電子治理不僅僅是指提供公共服務,而且直接和民主問題聯(lián)系在一起[9]。Vicente Pina等學者指出,信息通信技術已經(jīng)對政府統(tǒng)治賦予更多的責任,責任已經(jīng)在內涵上發(fā)生變化和拓展,目的在于由全體公民來控制政府、在政府和市民之間的公開討論更加容易[10]。王浦劬、楊鳳春認為電子治理應當有助于建立一個更開放的面廣和多產(chǎn)的公共部門。這兩方面是衡量電子治理好壞的重要指標[4]。

      3.電子治理的實踐及模型研究:學者們對于中國、澳大利亞[11]、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發(fā)展中國家[9]、印度[8]、加勒比海的發(fā)展中小島國[12]等地的電子治理發(fā)展實例開展了研究。Pradip Thomas提出了,電子治理的治理模式至少有四種不同的“自我管理模式、開放系統(tǒng)模式、理性模式、層次分析模式”。在這些模式中,信息通信技術規(guī)劃的大部分是基于理性模式或者層次分析模式[11]。

      4.電子治理實施的范疇、階段、問題及方法研究:Donna Evans&David C.Yen認為電子治理除了政府與政府之間(Government-to-government,G2G)、政府和企業(yè)之間(Government-to-business,G2B)、 政 府 和 公 眾 之 間(Government-to-citizen,G2C)等三種類型,還存在第四種類型IEE(Intra-government)政府內部溝通。其研究表明,推行電子治理開始容易遇到公民的抵制,需要文化的敏感性,以及改變公民和政府相互聯(lián)系的方法[13]。Stephen M.Mutula認為,推行電子治理要經(jīng)歷五個階段,這五個階段依次是新興階段、強化階段、互動階段、交易階段和無縫階段;并認為,在非洲大多數(shù)國家,電子治理都是處在基礎階段,也就是處在新興階段[14]。Awdhesh K.Singh&Rajendra Sahu認為,電子治理應用遇到了各種限制和不利因素主要有“搜索和查找正確信息的困難,個人擁有電腦的數(shù)量很低,公共服務信息的花費很高,因特網(wǎng)的低接觸”[15]。Soumitra Sharma分析總結了制約電子治理發(fā)展的九條因素“資源危機,政治意志的缺乏,在政府組織中缺乏專門的管理規(guī)劃,增加的財政負擔,無力的責任機制,立法和程序的瓶頸,遺留系統(tǒng)和互操作性問題,數(shù)字鴻溝、語言界面等文化和背景的挑戰(zhàn)”[16]。陳祥榮根據(jù)我國實際情況,認為電子治理的實施包括電子民主和電子政務兩方面[1]。劉邦凡、羅白玲提出,政府電子治理實施要注意“應用為本,建立管理體制,整合資源、避免重復,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觀念,遵循標準,注重信息安全,以人為本,引導市場介入”[17]。

      可以看出,國外研究在電子治理的內涵、目標、作用、演化過程及模型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理論探索,取得了較多研究成果;探討了電子治理在實踐領域中的成效,使得其治理理念與實踐應用得到了國際社會各界認可;有關電子治理理論驗證分析及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實證性研究顯得不足。國內研究大量地引進、借鑒和評述國外學者的觀點及成果,缺乏規(guī)范性的理論研究;注重電子治理的外延探討,缺少對電子治理理論的切實、系統(tǒng)剖析。

      綜合分析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我們會發(fā)現(xiàn)“電子治理”作為一種社會治理形態(tài),其研究是實踐先行,理論滯后。即使在信息化水平高度發(fā)展的國家,其電子治理的理論探索也顯得過于滯后于實踐,缺乏有效指導電子治理實踐的理論框架。應該說,電子治理的相關研究探索和改革實踐至今還沒有形成普遍模式,學者們提出的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政府改革的諸多模式也沒有形成一定范式,各種理論和實踐都在嘗試探尋新型政府和社會的治理模式,以適應當今快速發(fā)展的嶄新時代。

      二、電子治理的內涵、結構與特征

      電子治理是近些年來興起的新概念,其產(chǎn)生于電子商務和電子治理之后的概念,是數(shù)字時代全新的、先進的治理模式[18]。電子治理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務質量,增進政府與公眾互動[19][3],最終以實現(xiàn)“善治”為目標。

      筆者認為,電子治理是電子政務發(fā)展的延伸、深化和演進的新趨勢[1],是借助信息通信技術建構運轉有序、信息通暢、各行為主體及社會資源相互影響并共同促進而形成支持科學決策的多層次治理形態(tài)。多層次治理形態(tài)強調了“政府—社會—技術”整體無縫式的治理結構及網(wǎng)絡開放式的交互關系方式,體現(xiàn)了新的政府治理以及社會管理模式的誕生與演進。

      在以往的研究中,有學者提出將電子治理視為動態(tài)、開放的“社會—技術”系統(tǒng),其系統(tǒng)包含“社會發(fā)展趨勢”“人文因素”“技術變革”“信息管理”“交互及復雜性”“政府目標與任務”等6個子系統(tǒng),并且各子系統(tǒng)之間存在相互影響和作用[7]。筆者認為,電子治理系統(tǒng)演進除了具備社會參與和技術驅動這兩項內核因素,還具有政府主導的這一關鍵性因素,因而提出將電子治理視為復雜的“政府—社會—技術”系統(tǒng),見圖1。這一復雜系統(tǒng)結構包含政府、社會、技術等三個層面,涵蓋了“政府再造”“治理模式”“社會進步”“公眾參與”“信息通信技術”“信息資源”“系統(tǒng)特性”等七項關鍵性要素。

      圖1 電子治理的“政府—社會—技術”系統(tǒng)組成結構

      在電子治理系統(tǒng)中,擁有多元治理主體,即“政府組織、社會組織(利益集團組織)、企業(yè)和社會公眾(公民社會)”。多元主體依托信息技術手段,并以政府為主導,社會組織協(xié)助,企業(yè)和社會公眾積極參與,實現(xiàn)治理主體的共同管理和合作協(xié)商,進而形成了自組織、自適應、開放互動式的自治型的治理模式。

      電子治理作為復雜的“政府—社會—技術”系統(tǒng)具備特有的屬性特征,本文總結了電子治理的基本特征包含以下六個方面:

      1.遠見卓識的治理理念:電子治理體現(xiàn)了善治目標,致力于構建完美的治理結構,促進社會管理實現(xiàn)公共利益最大化,彰顯國家權力向社會回歸,還政于民的執(zhí)政理念。

      2.多元協(xié)作的治理主體:電子治理擁有政府組織、社會組織(利益集團組織)、企業(yè)、社會公眾(公民社會)等多元治理主體。多元主體彼此在各自的核心優(yōu)勢范圍內發(fā)揮治理作用并相互配合協(xié)作,從而形成整體合力來共同管理社會公共事務。

      3.整體快捷的治理方式:電子治理的方式變換日益多樣,解決層面日益廣泛,對傳統(tǒng)治理帶來巨大沖擊。因而迫使政府/公共部門的管理方式不斷采納并融入先進便捷的信息通信技術,并利用信息通信技術的潛力改善決策過程和民眾關系等,以實現(xiàn)整體式和快捷化的政府治理和社會管理方式。

      4.網(wǎng)絡開放的治理結構:電子治理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將治理結構進行重新設計與調整,即政府/公共部門結構重塑再造,充分體現(xiàn)“政治—社會—技術”的嶄新網(wǎng)絡治理結構,并開放吸納和融入先進的治理理念和方法,調整政府/公共部門結構更加扁平和具有彈性,以適應信息社會環(huán)境下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

      5.動態(tài)演進的治理過程:電子治理的內涵豐富,要素眾多,且關聯(lián)錯綜復雜。要素之間相互作用影響并推動著電子治理不斷發(fā)展。電子治理演進過程的實施,體現(xiàn)了治理主體間的相互協(xié)調和配合,積極變革和重組政府/公共部門的業(yè)務流程,有效拓展和完善公共服務的媒介渠道,以最終實現(xiàn)“善治”。

      6.多層融合的治理形態(tài):電子治理的形態(tài)是指社會民主善治文化的營造、企業(yè)利益和公眾價值的實現(xiàn)與滿足,政府/公共部門組織形態(tài)網(wǎng)絡化和交互式的變遷,充分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社會文化形態(tài)、價值形態(tài)、組織形態(tài)等多層次治理形態(tài)的創(chuàng)新與融合。

      三、電子治理的價值及目標

      電子治理不是單純的技術決定論。技術決定論的觀點認為,只要政府廣泛地采納和應用信息通信技術,就可以幫助政府解決許多亟待破解的難題,如回應力不足、效率不彰、貪污腐敗等。事實上,無論何時,科學技術本身只能作為輔助工具,其深受國家政治的影響而且由政治賦予其使命意義。電子治理是在既定的價值體系和制度安排下,達成“善治”目標的手段,其意義和功效并非僅僅由技術所決定,而是由所處的政府、社會所決定。

      在以往的研究中,有學者提出電子治理的五項關聯(lián)目標“與信息相關政策法規(guī)建設、公共服務的提升、高質量和低成本的政府管理運營、公民參與民主進程、行政管理制度的變革”[6]。筆者認為,電子治理戰(zhàn)略實施的價值目標在于,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術變革影響政府和社會,實現(xiàn)“政府再造”“政府治理模式變革”“社會進步發(fā)展”“公眾參與”“政府與社會關系改善”,最終改善“政府與社會關系”,達成“善治”目標。

      圍繞著上述電子治理的價值作用,筆者提出了電子治理戰(zhàn)略內在的關聯(lián)目標。電子治理對于政府作用影響的內在關聯(lián)目標為“增進政務透明、強化政府責任、增強政府回應、提升政府效能”;電子治理對于社會作用影響的內在關聯(lián)目標為“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推動社會進步、改進公民參與、保障公民權利”。

      1.電子治理的技術保障目標——技術采納、信息資源使用、系統(tǒng)內在互動。電子治理的有效實施離不開技術層面的支撐,其技術層面通過使用先進信息通信技術,掌握和應用政府信息資源,調動系統(tǒng)內在復雜互動關系來實現(xiàn)對于政府和社會層面的影響。

      2.技術對于政府的價值作用——組織再造、模式變革。信息通信技術的變革伴隨著組織變革[20],轉變著政府間的割裂,對政府層面產(chǎn)生深遠影響,實現(xiàn)電子治理對于政府作用影響的內在關聯(lián)目標(增進政務透明、強化政府責任、增強政府回應、提升政府效能),促進政府組織再造、治理模式變革。首先,實現(xiàn)政府再造,使得政府治理理念、行政職能、組織結構、業(yè)務流程、行政決策、制度體系等方面都得到有力變革;其次,在政府再造的基礎上融合管理創(chuàng)新的方式和方法,構建政府治理的嶄新模式;最終政府治理更具“整體”“透明”“回應”“責任”“效能”等特征。

      3.技術對于社會的價值作用——社會進步、公眾參與。信息通信技術改變了公共服務的提供形式,搭建了社會公眾與政府之間互動渠道,對社會層面會產(chǎn)生深遠影響,實現(xiàn)電子治理對于社會作用影響的內在關聯(lián)目標(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推動社會進步、改進公民參與、保障公民權利),積極促進社會進步發(fā)展與公眾互動參與。

      電子治理對于政治文化轉型、社會資源配置、社會結構變遷和公民權力回歸具有促進作用,進而調動社會積極力量、保障公民有序參與社會決策和管理、實現(xiàn)了公共利益最大化以及創(chuàng)建和諧、民主、法治、共贏、公平的社會環(huán)境。

      4.電子治理對于政府與社會的價值作用——關系改善、善治實現(xiàn)。電子治理系統(tǒng)內在的“政府、社會、技術”等三個層面存在互動影響,并對政府以及社會產(chǎn)生了良性效應,積極推動政府和社會的互動發(fā)展以及關系改善,保障了“善治”目標得以實現(xiàn)。

      電子治理的價值實現(xiàn)需要“政府”“社會”“技術”等三個層面的互動作用和共同推進,見圖2。

      圖2 電子治理的價值實現(xiàn)

      Web2.0、語義網(wǎng)、云計算、軟件即服務等信息通信技術對政府治理和社會管理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1)“信息通信技術的廣泛采納與深入應用”“電子治理系統(tǒng)的復雜特性與內在互動”“政府及公共信息資源的管理與利用”,使得先進的信息通信技術在電子治理系統(tǒng)中得到了應用和發(fā)展,實現(xiàn)和建設了“政府門戶網(wǎng)站、一站式服務大廳、政府呼叫中心、公共信息終端、電子社區(qū)、電子認證、移動電子政務、政務微博、互動數(shù)字電視政務服務”。

      (2)這些政務管理、社會管理的信息化手段共同作用于政府和社會的結合部,共同管理公共權利、公共事務和公共服務,促進了政府與社會共享公共權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務、共同締造面向公眾的公共服務體系,并對整個政府和社會都產(chǎn)生深遠影響。

      (3)電子治理通過技術手段提升了政府治理效能,促進了政府組織再造與治理模式變革,實現(xiàn)了強化政府責任、增強政府回應、增進政務透明、促進政府的整體與協(xié)同;電子治理通過技術推動了社會的進步發(fā)展,促進了社會公眾參與治理,實現(xiàn)了社會的民主、法治、和諧、共贏與公平。

      (4)電子治理促進了政府與社會結構的合理變遷,促進了公民權力的回歸,打造了政府與社會公共事務的政民聯(lián)合治理模式,社會可以有效地支持和監(jiān)督政府,更加信任政府,政府通過以便捷的管理服務于社會,做到還政于民,最終實現(xiàn)了政府與社會關系改善,形成了政府與社會的良性互動,實現(xiàn)了“善治”。

      四、電子治理的績效與實現(xiàn)

      “政府、社會、技術”三者之間互動作用,并對于“政府再造”“治理模式”“社會管理”“社會公眾”“信息通信技術”“信息資源”“系統(tǒng)特性”這些構成要素產(chǎn)生了影響效應,進而體現(xiàn)了電子治理的戰(zhàn)略成效。

      2007年10月,美國總統(tǒng)執(zhí)行辦公室發(fā)布了FEA修改后的參考模型(Consolidated Reference Model,CRM),并于11月公布了《FEA實踐指南》。FEA參考模型包括績效參考模型(PRM)、業(yè)務參考模型(BPM)、服務參考模型(SRM)、技術參考模型(TRM)以及數(shù)據(jù)參考模型(DRM)。其中,績效參考模型是通過分析投入和產(chǎn)出關聯(lián)性以更好地洞察期望的結果,識別跨組織機構邊界的績效改善機會,包含由輸入、輸出、結果等3個組成部分以及測量域、測量類、測量組和測量指標等4個構成層次。Sharon提出了動態(tài)、開放的電子治理系統(tǒng)包含社會發(fā)展趨勢、人文因素、技術變革、信息管理、交互及復雜性、政府目標與任務等六個層面[7]。

      筆者借鑒了Sharon的相關研究以及美國的FEA(Federal Enterprise Architecture)框架中的績效參考模型(Performance Reference Model,PRM),結合前文對于電子治理內涵界定、組織結構、基本特征和價值作用等基礎理論的具體分析,提出了“政府—社會—技術”視角下的電子治理的績效參考模型,見圖3。

      電子治理績效參考模型體現(xiàn)了信息技術手段對于政府以及社會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1.技術的發(fā)展為電子治理提供了挑戰(zhàn)和機遇。在技術層面電子治理促進實現(xiàn)了:政府采納和應用新的信息技術手段以及融入網(wǎng)絡環(huán)境;政府信息資源得到共建共享,公開透明;“政府—社會—技術”系統(tǒng)不斷動態(tài)演進、且具有自組織與自適應等特征;政府與公民社會形成信任、交互的溝通環(huán)境與協(xié)作模式。

      圖3 基于價值實現(xiàn)的電子治理的績效參考模型

      2.電子治理是實現(xiàn)組織變革的重要方式。在政府層面電子治理促進實現(xiàn)了政府內部管理的改革,使得政府的治理理念、行政職能、組織結構、業(yè)務流程、行政決策、制度體系等不同層面得到重塑和再造。

      (1)治理理念轉變:從“善政”走向“善治”。“善治(good governance)”是指良好的治理,是治理所追求的目標?!吧浦巍睆娬{政府、社會與市場等三者之間的合作與互動,強調管理對象的參與,以及治理方式、手段多元化。其宣揚更少的統(tǒng)治與管控,更多強調治理與合作。善治本質特征在于它是政府與公民對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的一種新穎關系,是二者的最佳狀態(tài)。

      (2)政府職能調整:政府管控社會的強度在下降,主導角色在轉變,職能從管制轉向了服務。電子治理為政府履行經(jīng)濟調節(jié)職能提供技術支持,從而創(chuàng)新政府經(jīng)濟調節(jié)方式,提高政府經(jīng)濟調節(jié)水平和決策能力;依托電子化市場監(jiān)管網(wǎng)絡系統(tǒng),呈現(xiàn)全民監(jiān)督和參與的新格局,進一步完善市場監(jiān)督體系,提高政府市場監(jiān)管能力;優(yōu)化和整合政府及社會的資源,開展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活動,推進信息社會和公民社會的形成和發(fā)展,提升政府的社會管理水平和執(zhí)政能力;規(guī)范公共服務流程,建立協(xié)同服務模式,推進政府依法行政,創(chuàng)新公共服務渠道,建造電子服務平臺,提高政府公共服務水平和行政執(zhí)法能力。

      (3)政府結構重塑:組織結構重塑需要經(jīng)歷“數(shù)據(jù)信息整合”“政府內部業(yè)務重組”“政府間業(yè)務重組”“政府結構重塑”“政府治理轉型”等五個發(fā)展階段[21],目標是調整組織上下層級關系,建立組織部門間協(xié)同關系,再造整體政府。政府結構重塑實現(xiàn)了組織結構的復雜性的轉變(橫向方面政府部門以及人員之間加強協(xié)作,縱向方面政府管理層級減少,政府的組織形態(tài)由金字塔形的科層組織向扁平化、虛擬化、網(wǎng)絡化組織形態(tài)轉變);組織結構規(guī)范性的形成(剛性“官僚式結構”發(fā)展成為高度彈性、流動性與分權的柔性組織結構);組織結構集權程度的調整(高度集中的決策中心組織形態(tài)向分散的多中心決策組織形態(tài)轉變)。

      (4)業(yè)務流程的重組:實現(xiàn)行政業(yè)務梳理與邏輯轉化,建設基于政務協(xié)同的無縫隙政府。業(yè)務流程的重組要求分工合作實現(xiàn)多樣高效、目標任務實現(xiàn)明確分配、監(jiān)督控制實現(xiàn)及時反饋;基于上述目標開展行政業(yè)務梳理與邏輯轉化。一是從業(yè)務框架、業(yè)務流程、業(yè)務數(shù)據(jù)等三個層面進行行政業(yè)務的梳理。二是從管理制度創(chuàng)新、社會公共需求滿足、行政能力提升和信息化映射等四個角度對業(yè)務梳理結果的邏輯轉換進行歸納;業(yè)務流程的重組的目標是通過整合跨系統(tǒng)的資源與業(yè)務,形成協(xié)同政務模式,構建面向協(xié)同應用的無縫隙政府。

      (5)決策過程的優(yōu)化:促進了政府行政決策的公眾參與和有效監(jiān)督,保障了行政決策的科學化與民主化。電子治理的實施促進形成了公眾網(wǎng)絡監(jiān)督體系,創(chuàng)造公眾參與行政監(jiān)督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使得公眾成為行政決策制定的參與者和行政決策執(zhí)行的監(jiān)督者;通過改善決策環(huán)境、擴展決策信息、提升信息質量,保障行政決策的科學化水平;通過多元化、多渠道的意見表達和參政議政,增強對行政決策的影響力,推進了行政決策的民主化進程。

      (6)制度體系的創(chuàng)新:對于權力運行機制、公共政策規(guī)范體系、政府角色定位以及行政行為方式等方面進行調整和重新界定。在電子治理時代,政府制度體系創(chuàng)新的目標為,“改變行政行為方式,合理配置權責關系”,“改善政府與社會公眾和社會制度之間的關系”,“改變規(guī)則體系,推進依法行政”?;谏鲜瞿繕?,制度體系創(chuàng)新需要注重干部人事、行政審批、政府采購、信息公開等方面制度的大力改革,注重各項行政法律與規(guī)范的有力推行,重視隱私/安全、網(wǎng)絡治理、應急管理等層面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3.在政府實行內部改革的基礎上,對于外部實現(xiàn)了在線辦事和服務推送,積極與外部溝通、合作,形成了“開放透明式”“整體協(xié)同式”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的新模式。政府內部管理的改革以及外部管理方式的創(chuàng)新實現(xiàn)了政府治理模式的變革。

      4.在社會層面,電子治理促進實現(xiàn)了社會管理水平提升,社會取得長足進步,推動了信息社會、公民社會以及網(wǎng)絡時代的發(fā)展,幫助解決社會發(fā)展新時期所遇到的諸多問題;在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方面,形成了政民互動良好局面,有效促進公眾的有序、理性參與治理,使得公民權力得到回歸。

      結語

      在對國內外電子治理研究文獻梳理的基礎上,本文嘗試構建和闡釋電子治理的基本理論和價值判斷。從電子治理的內涵、結構和特征分析入手,提出了電子治理的“政府—社會—技術”結構關系模型,探討了電子治理在政府和社會層面的價值作用和績效實現(xiàn)。電子治理推進了政府治理模式的變革、社會的進步發(fā)展、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以及公眾廣泛參與治理推進了政府行政的公開、透明,社會更加民主、法治,進而改善了政府和社會關系。因此,電子治理引發(fā)的政府治理模式變革以及政府和社會關系的改善最終使得政府治理走向“善治”。

      [1]陳祥榮.電子政務與電子治理[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05(5):55-57.

      [2]DANZIGER J,Andersen K.The Impac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An Analysis of Empirical Research form The“Golden Age”of Transform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2,25(5):591-627.

      [3]WEST D M.E-governm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ervice Delivery and Citizen Attitudes[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4,64(1):15-27.

      [4]王浦劬,楊鳳春.電子治理:電子政務發(fā)展的新趨向[J].中國行政管理,2005,(1):75-77.

      [5]劉勇,徐曉林.電子治理:信息社會城市善治的理想選擇[J].電子政務.2005(14):54-61.

      [6]DAWES S S.The Evolution and Continuing Challenges of E-governance[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8,68(s1):586-S102.

      [7]DAWES S S.Governance in the Digital Age:A Research and Action Framework for an Uncertain Future[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09,26(2):257-264.

      [8]PAUL S.A Case Study of E-governance Initiatives in India[J].The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Library Review,2007,39(3-4):176-184.

      [9]SCHUPPAN T.E-govern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Experiences from Sub-Saharan Africa[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09,26(1):118-127.

      [10]PINAV,TORRESL,ACERETEB.AreICTsPromoting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governance Developments in 19 OECD Countries[C].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2007,18(5):583-602.

      [11]THOMAS P.Bhoomi,Gyan Ganga,E-governance and the Right to Information:ICTs and Development in India[J].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09,26(1):20-31.

      [12]SEALY W U.Empowering Development Through E-Governance:Creating Smart Communities In Small Island States[J].The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and Library Review,2003,35(2-4):335-358.

      [13]EVANS D,YEN D C.E-Government:Evolving Relationship of Citizens and Government,Domestic,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06,23(2):207-235.

      [14]MUTGULA S M.Bridging the Digital Divide through E-governance[J].The Electronic Library,2005,23(5):591-602.

      [15]SINGH A K,SAHU R.Integrating Internet,Telephones,and Call Centers for Delivering Better Quality E-governance to All Citizens[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08,25(3):477-490.

      [16]SHARMA S.Exploring Best Practices in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in E-government Through Select Asian Case Studies[J].The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and Library Review,2007,39(3-4):203-210.

      [17]劉邦凡,羅白玲.試論政府電子治理[J].電子政務,2005(12):7-13.

      [18]NATH V.Digital Governance Models:MovingTowards Good Governa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PDF:EB/OL].http://www.amarc.org/documents/articles/nath-digital.pdf.2003

      [19]BRETSCHNEIDER S.Building the Virtual State: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3,63(6):738-741.

      [20]WIMMER M A,TAMBOURIS E.Online One-stop Government:A Working Framework and Requirements[C]//Traunmuller,Roland.Proceedings of the IFIP 17th World Computer Congress-TC8 Stream on Information Systems:The E-business Challenge,2002:117-130.

      [21]BANNISTER F,CONNOLLY R.New Problems for Old?Defining E-governance[C]//Proceedings of the 44th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HICSS 2011),2011:10.

      (責任編輯:于健慧)

      D035

      A

      1005-460X(2015)04-0033-06

      2015-06-1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社交媒體環(huán)境下虛擬社會資本的形成機理與影響研究”(71303225);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我國電子治理戰(zhàn)略的演進機理、推進路徑和實施策略”(12YJC630055)

      孟慶國(1969—),男,江蘇沛縣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電子政務、政府信息化戰(zhàn)略與政策研究;關欣(1981—),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博士,講師,從事政府信息化、技術進步與創(chuàng)新研究。

      猜你喜歡
      政府信息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書長
      支部建設(2019年36期)2019-02-20 13:21:22
      訂閱信息
      中華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依靠政府,我們才能有所作為
      用“打包法”衡量政府投入不科學
      政府手里有三種工具
      政府必須真正落實責任
      展會信息
      中外會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
      完形填空三則
      信息
      健康信息
      祝您健康(1987年3期)1987-12-30 09:52:32
      饶阳县| 礼泉县| 湘阴县| 通榆县| 连山| 平山县| 天门市| 清苑县| 雷州市| 大姚县| 和硕县| 河间市| 铅山县| 贞丰县| 清涧县| 同德县| 澜沧| 房产| 泊头市| 喀什市| 台中县| 邢台县| 乌兰察布市| 江山市| 南汇区| 灌云县| 吕梁市| 东丰县| 平谷区| 富平县| 贺州市| 招远市| 宝应县| 乃东县| 洪江市| 上犹县| 繁峙县| 伊宁市| 定襄县| 湘阴县| 师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