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教學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參與情況。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合作交流、情感訓練等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成效。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4-0190-01
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我們要提高教學的效果,必須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其中,設置情境,創(chuàng)造情感氛圍 ,促使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動參與教學,對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尤為重要。
一、合作交流,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形成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率,順利地達到目的有著重要的作用。這種閱讀,既在主動參與,愉悅的學習氣氛中進行,又能在遇到問題時排除困難,達到閱讀的目標。良好的閱讀習慣一旦養(yǎng)成,便會成為個人的寶貴財富,終生受用。
閱讀教學中,我采用了“快樂學語文”的形式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這樣一來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主動的學習文中的內容,從而為合作奠定了基礎。然而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讓更多的學生有展示的機會,就要主動的探究,讓小組合作組織有序,教師再加以指導。如教學《畫風》一文,課前指導學生自己讀熟課文,借助工具書認識生字,到大自然中去感受風的存在,并簡要記錄自己的疑難問題;課中建議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小節(jié),選擇學習伙伴,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課文,大膽放手,把權利和空間交給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性很強,伙伴之間有集體讀的,互教互學,集體表演等,沒有按照老師的指令劃一的要求,面面俱到的學習,反而產生了更好的學習效果。課后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有選擇地完成作業(yè),如畫一畫自己眼中的風,寫一寫風的語言等,拓展學習空間,驗證語文能力,自主性學習的空間很大。
這種小組合作自主學習的方式,小組選擇學習內容上的相同、學法上的差異為組織互動提供了機會,各組可以各展所長,個性化的去理解課文,教師再牽線搭橋將讀演結合、演后評議,評議中相機引導理解重點詞句,既節(jié)約時間,又能落實學習任務,且讓每個學生都有閃亮的一刻,合作的效能也就充分體現(xiàn)出來了。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在預習和朗讀的基礎上,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勢引導學生質疑解難,使之真正和諧地融入到閱讀教學之中,從而達到 “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真正目的。
二、設置情境,創(chuàng)造情感氛圍,與文本產生共鳴
在語文教學中,設置一定的情境教學對語文情感教學的開展具有很重要的促進作用。學生也會對課文中描繪的情境進行感受,然后再促使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也就需要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掌握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教學,以此來渲染語文課堂的教學氣氛,加強小學語文語言的感染力,這樣也有助于引起學生們的情感共鳴,有利于促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十里長街送總理》這一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有感情地敘述一些周總理的事跡,讓學生充分地了解周總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偉大的奉獻精神,將學生們的內心情感激發(fā)出來。通過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一種悲的情境;狂風在呼嘯、長吟;掃過了大地,卷過了長空,搖撼著每一棵樹木,為一顆偉大的心臟停止跳動發(fā)出來的一陣悲戚的嗚咽聲……把學生也帶入到悲傷肅穆的氣氛當中,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充分地感受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情感,容易和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三、進行情感訓練,提高小學語文的趣味性
進行情感訓練主要指的是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還要重視文章和學生之間的互動,這樣有利于學生和文章間產生情感共鳴,既可以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又能讓情感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發(fā)揮出應有的價值與作用。
例如,當教學《丑小鴨》這一篇文章時,這篇文章主要傳達出來的人生哲理有這些,比如說對人性的尊重,對挫折的不屈撓以及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對人生的感悟等等,學習這篇文章也能給學生一個豐富的想象空間。這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指導學生情感訓練的好文章,教學時,教師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情感訓練,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利于加深他們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通過表演,學生們也能夠體會如何正確地看待自己,善待他人。而且還能夠提高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還能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情感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發(fā)揮著應有的作用。
四、開展活動,促使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
語文教學應創(chuàng)設讓學生活動的機會,以實踐活動來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還可將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因為愛表演是學生的天性,學生希望老師給予他們表演的機會,使他們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自己的才華。例如我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時,我就采用了表演的形式,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小組合作自制頭飾、道具,進行故事情節(jié)表演。學生仔細揣摩小動物們的語言、動作、表情、心理活動等。從更深一層理解課文內容,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再比如,教學《豐碑》一課時,在學生學完直接刻畫軍需處長一段時,請同學們回顧學習過程,總結出學習方法:讀一讀,劃一劃,想一想,說一說,讀一讀。然后請學生運用學法自學3-13 自然段中描寫將軍的部分。這時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人人動腦,人人動手,人人動口。通過自學,學生們有了不同程度的收獲,這時就請學生將自己的學習心得與小伙伴交流(4人小組),也可以將在自學中沒有解決的問題提出來,共同商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大膽發(fā)表自已的見解。通過四人小組的討論交流,學生有了不少新的體會,新的認識,此時,教師及時把握學生合作學習信息交流處于高潮的時機,因勢利導,組織學生以組向全班匯報學習情況,其他各組給予補充、評價。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無論采取怎么樣的方式,都要堅持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這樣的觀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讓學生手、眼、口、腦真正的動起來,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