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偉
這些年一直不斷有人唱衰等離子,現在可能是真的衰了,消費賣場中等離子電視早已難覓蹤影,專業(yè)領域里單屏等離子隨著松下停產而不再供應,等離子拼接屏也正面臨著斷貨的局面。曾經熱鬧紅火的等離子落到如此田地讓很多曾經力挺和喜歡等離子的人唏噓不已,到底是什么導致這一局面發(fā)生的呢?
松下引發(fā)震動
2013年底松下正式承認放棄等離子技術,這一事件對行業(yè)產生了巨大震動。作為等離子技術最堅定的支持者、全球等離子顯示領域的第一巨頭和行業(yè)主導者,松下的退出無異于宣布了等離子的失敗。
等離子曾經是平板顯示中“高端、大氣、上檔次”的代名詞,在2005-2008年液晶顯示還無法解決大屏幕良品率和成本問題的時候,等離子幾乎霸占了全部平板大屏幕市場。等離子出色的動態(tài)效果、高對比度和色彩還原真實等即便是今天的液晶也無法比擬的優(yōu)點,讓松下十分看好等離子的發(fā)展前景。
作為等離子陣營內最為積極的推動者,松下投入巨資布局占位,在2004年到2009年的6年時間里,在日本本土的4個新等離子工廠相繼投產,到2007年松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等離子面板制造商,每年制造等離子面板的能力達到了1,800萬塊。之后無論是產量和銷售,松下等離子均長期處于全球市場主導位置,占據著達六七成以上份額。為了適應不同市場需要,松下不斷完善其產品類型,不僅實現了從家用到商用40英寸到152英寸的全覆蓋,還通過NEOPDP等技術創(chuàng)新,讓產品的發(fā)光效率獲得極大提高,耗能進一步降低。
然而付出并不意味一定會有回報,在產品性能質量不斷提升的同時,松下等離子的銷量卻在不斷下降。與液晶的突破猛進相比,等離子近幾年的市場占有率持續(xù)走低,被壓縮到5%以下。
挑大梁的松下退出等離子業(yè)務后,布局重點早已不在等離子上的三星和LG也先后宣布于2014年末停止等離子的生產。值得回味的是,當三星宣布這一消息后,SDI股價迅速上漲2.47%,這反映出市場對等離子已經失去興趣。四川長虹擁有國內唯一一條等離子面板量產線,投資超過20億元,實現生產后持續(xù)虧損,在2013年虧損達到了3.47億元,最終不得不在2014年末發(fā)布公告,將等離子業(yè)務轉讓。失去更多巨頭支持的等離子,前景黯淡。
好產品差結果
等離子和液晶是同時代成長起來的平板顯示技術,這注定了二者必然成為競爭對手。等離子屬于主動發(fā)光技術,具有可視角度大,亮度均勻性好;暗場動態(tài)范圍大、圖像層次感豐富;圖像拖尾時間小,動態(tài)清晰度高;色彩還原能力好,顯示色彩自然等特點。而早期液晶雖然畫質細膩、分辨率高,但在亮度、可視角、大尺寸等方面與等離子差距還是比較大的,而且存在較為嚴重的“拖尾”現象。這些讓等離子陣營廠商認定,在與液晶的競爭中,等離子必定占據優(yōu)勢地位,的確,在40英寸以上平板顯示中,等離子一度占據了統(tǒng)治地位。
為了持續(xù)獲得豐厚的利潤,牢牢壟斷等離子技術及上游面板資源,等離子陣營采用了封閉的策略,產業(yè)鏈拒絕向其他廠商開放分享。松下更是希望借等離子優(yōu)勢甩掉跟隨者,不愿與任何企業(yè)合作。這種封閉思路使得其他企業(yè)紛紛知難而退,倒向液晶陣營。隨著時間的發(fā)展,等離子陣營內部也在發(fā)生變化,日立和先鋒因戰(zhàn)略調整相繼退出,韓國三星和LG則更為看好液晶的發(fā)展,從初始的液晶、等離子并重,調整為重液晶、輕等離子的發(fā)展策略,漸漸形成松下一枝獨大的局面,后來雖然長虹加入其中,但量級無法與松下相比。
與等離子的封閉觀念不同,液晶陣營則采取了充分開放的態(tài)度,參與廠商越來越多,同時在三星、LG、夏普、索尼、奇美等企業(yè)的帶動下,眾多液晶廠商加速產業(yè)布局,技術開放,貨源充足,產量激增,成本下降,整個液晶市場充分競爭,欣欣向榮。
在龐大市場需求拉動下,液晶顯示技術也相應獲得了飛速發(fā)展,整體亮度、色彩顯示、可視角度、響應時間等方面均有了長足進步,而且突破的尺寸瓶頸,不僅實現了大尺寸,而且在同尺寸產品成本上,液晶已經追趕上等離子,甚至降低到了更低的水平。反觀等離子,在與液晶的競爭中,由于參與廠商太少,產業(yè)沒有形成規(guī)模經濟,競爭不夠充分,成本下降速度不如液晶來得快,技術提升也明顯慢于液晶,等離子的燒屏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功耗也無法達到液晶的高效程度、像素密度提升困難、產品超薄化和輕巧化也落后于液晶產品,加上等離子只能做大不能做小,應用類型和適用領域不如液晶豐富,使得市場份額迅速向液晶傾斜。
近兩年4K興起,液晶作為4K顯示的主要載體,技術方面已經基本成熟,無論是大尺寸還是小規(guī)格都可以輕松實現,但等離子由于先天技術劣勢,無法在可承受成本內實現對應尺寸的4K顯示。除了面臨液晶的競爭,OLED及小間距LED顯示技術也發(fā)展得如火如荼,進一步擠壓了等離子發(fā)展空間。在這樣的背景下,等離子的淘汰過程必然加速進行,衰滅之日不久。
專業(yè)市場能否救市?
雖然在消費市場上,等離子敗得一踏涂地,但在專業(yè)市場領域還是有一定的用武之地,尤其是等離子拼接,具有比液晶拼接更小的縫隙和更好的畫質,這對于一些注重大畫面色彩整體表現的中高端用戶來講,比較具有吸引力。有經銷商表示,2014年60英寸等離子拼接銷售狀況還算不錯,本想在2015年再接再厲,但沒想到LG宣布停止生產了,感到十分可惜。
與松下一樣,LG停產等離子是從大局出發(fā)的必然選擇。與龐大的消費市場、彩電市場相比,專業(yè)市場的需求太小了,如此狹窄的市場,難以獨立消耗掉投資巨大的等離子量產線形成的巨大產能,難以保障足夠的上游研發(fā)和制造投入能力,所以專業(yè)市場,只能是隨著消費彩電市場的轉變而轉變,不可能獨立擔當起等離子生存的重任。
如今在各大企業(yè)紛紛從等離子退場的時候,仍有一家企業(yè)堅持著,那就是歐麗安。與其它等離子企業(yè)都以消費彩電市場為主要發(fā)展方向不同,歐麗安僅僅依靠等離子拼接應用在專業(yè)領域,就解決了企業(yè)的生存問題。
在LG之前,歐麗安是全球唯一一家生產等離子拼接產品的廠商。歐麗安之所以進入專業(yè)拼接市場,主要是限于實力,無法進入投資規(guī)模巨大、競爭壓力巨大的民用消費市場,而早期專業(yè)市場液晶拼接還沒有形成氣候、DLP拼接又太過笨重,于是選擇進入,以較低投入的試驗線的模式進行生產,獲得了不錯的市場反響。
然而隨著近些年液晶拼接技術突飛猛進,各項性能大幅提升,價格持續(xù)下降,拼縫已經縮小到3.5mm,并有眾多廠商提供37、46、55、60等多個拼接單元尺寸供用戶選擇。而長期以來歐麗安向市場提供的只有拼縫為2mm左右的42英寸單一尺寸等離子拼接單元,越來越無法滿足客戶對于大尺寸、多元化顯示的需求,且價格不占優(yōu)勢,市場份額下滑迅速。2011年LG推出60英寸等離子拼接,獲得市場好評,也一度讓業(yè)界對等離子發(fā)展有了更多信心,威創(chuàng)、德浩、雙旗、創(chuàng)維、超銳麗、賽普、神州數碼等不少廠商都曾參與其中。限于技術資金實力,歐麗安沒能迅速跟進60英寸。如今LG退出,按說是個機會,不過據說仍無60英寸推出計劃,規(guī)劃中要量產的50英寸拼接產品時間也是一拖再拖。業(yè)內人士表示,如果再拖下去,這最后一家等離子廠商可能就真的要被拖死了。不過即使新品推出來,此人士也不抱樂觀態(tài)度,見證了60英寸后,50英寸拼接顯得并不夠大,不會引發(fā)太多用戶的興趣。面對缺乏上下游資源積極配合、少有廠商共舞的等離子現狀,歐麗安也在猶豫是否堅持,如果選擇放棄,那等離子將是真的走向了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