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峰
1963年8月,法國國務活動家、前總理埃德加·富爾,通過我國駐瑞士大使李清泉,向我國提出訪華的要求。經(jīng)周恩來總理同意后,以外交學會會長張奚若的名義邀請,于當年10月抵京,之后由外交學會秘書長謝黎陪同到山西太原參觀訪問。
一
富爾為什么要求訪華,又為什么在這個時候訪華,外交部又為什么安排去一個非開放的城市太原參觀、訪問呢?據(jù)外交部通報的文件中講述:這是戴高樂和法國政府經(jīng)過長期考慮后,決定要寫出一篇以“戴高樂主義的獨特風格而震撼世界的政治文章”中的重要一筆。法國方面為避免世界注意,富爾行前在巴黎公開宣稱他此次訪華純系私人訪問,沒有任何官方使命。但實質(zhì)上他是奉戴高樂之命,專門來我國面談法中兩國建立外交關系的可能性。
外交部關于富爾訪華背景材料中介紹,法國是北大西洋集團的重要成員國之一,同美國理應保持著親密的“盟友”關系,但是這一對盟友,卻常常處于同床異夢的境地,雙方的關系不時為一些矛盾的陰影所籠罩。自認為北大西洋集團首腦的美國,一向以發(fā)號施令自居,要各成員國的一切行動唯美國之命是從,以美國馬首是瞻。而以法國為代表的北大西洋集團的一些西歐成員國與美國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各方面的關系中利害矛盾不斷增加,隨之同美國之間發(fā)生了“誰是歐洲的主人”的爭論和分歧。而以法國為主要代表的歐洲派,則提出了“歐洲人的歐洲”的主張,用以反對美國控制西歐斗爭的綱領性口號。作為戴高樂的全球戰(zhàn)略方針,出于維護法國和西歐的利益需要,法國的戰(zhàn)略意圖便從西歐的局部到全球范圍作出全面斟酌,以抗衡美國。因此,正確處理法國和東方的社會主義大國——中國的關系,以提高法國的戰(zhàn)略地位和加強他的政策優(yōu)勢,便成為戴高樂全球戰(zhàn)略中一項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說到底,法國需要中國與美國抗衡,而不失時機地打通法國同中國的正常關系之路,便成為法國政府要立即著手解決的問題。
那么,戴高樂又為什么選擇富爾作為特使出使中國?據(jù)后來謝黎同志介紹,富爾是戴高樂比較貼近和信任的人,是當代法國著名的國際戰(zhàn)略家,曾出任戴高樂政府總理和多個部長席位,特別能言善辯。更主要的是他本人于1957年作為民間友好人士首次訪華之時,親眼看到新中國的實際情況,并對我國的內(nèi)外政策作過些了解和研究,對以美國為首的國際反華勢力制造“兩個中國”的陰謀,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說:“法國沒有理由奉行‘兩個中國’政策,需要斷絕與臺灣的關系,否則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僅是一種無用的行動,而且實質(zhì)上是一種不友好的姿態(tài)?!睋?jù)謝黎同志講,富爾曾將他的看法向戴高樂作過陳述,戴高樂及其周圍的一些決策人物在不同程度上也同意富爾的看法。正是由于這一原因,1960年戴高樂曾賦予富爾探聽“中國政府對法國政府未來的外交承認興趣如何”的任務。1963年,戴高樂決定進一步采取建立法中正常外交關系的試探行動時,便很自然想到選派富爾為代表來中國進行談判。
二
富爾來華后,立即向我國政府提交了法國政府與中國政府建立正常外交關系的方案。然而,在處理臺灣關系問題上,富爾卻失了言,提出法中建交后,法國希望在臺灣保留一名低級別的人員等內(nèi)容。我方堅持“斷交、撤館、不留人”的三原則。在這個問題上,富爾也自知理虧,雖一再企圖辯解,但自相矛盾,漏洞百出。對此雙方僵持不下。周總理指示:“堅持原則,不能讓步!”但為了緩和氣氛,提議休會兩天,安排富爾到附近一個城市參觀,給予一定禮遇,做些友好工作。外交部選擇了天津、太原,周總理劃掉天津,保留了太原。那時的太原還未正式對外開放,外交部與公安部協(xié)商后,很快發(fā)來了接待富爾的電文。接著外交部、公安部工作人員先后提前到達太原,向地方通告情況,并協(xié)助安排接待事宜。
山西省外辦接到富爾訪問的特急電文時,筆者正準備下鄉(xiāng)搞“三秋”(秋收、秋耕、秋種)工作,組織臨時決定推遲“三秋”工作出發(fā)時間,立即投入接待富爾的準備工作,當晚陪同王金貴副主任,攜帶電文和接待方案到時任山西省政府常務副省長、省委外事領導小組組長鄭林同志家中匯報。那時,三年困難時期剛過,各方面的接待條件不完全具備,尤其像富爾這樣身份的西方大國頭面人物來訪,在山西還是第一次。時間緊迫,大家又沒有經(jīng)驗,人們思想上難免有點緊張。鄭林同志立即打電話叫醒熟睡的衛(wèi)恒省長,告有緊急事要匯報。兩位領導交換意見后,決定由鄭林全面負責接待工作,委派王中青副省長迎送陪同,選拔精干的工作人員跟隨工作;組織接待班子認真學習外交部文件,吃透精神,堅持原則,站穩(wěn)立場;全力安排好參觀游覽,選好項目做好工作,放手接觸群眾;堅持內(nèi)緊外松,做好安全保衛(wèi)工作,不能出事;給予適當禮遇,友好相待,安排一次招待晚會,宴請一次。凡涉及兩國關系的事,由外交部人員去談,必要時可以表明“我們中國人都希望與法國人民友好”。鄭林親自主持會議,具體落實食宿、參觀、交通、保衛(wèi)工作,聽取外交部、公安部打前站來的人的介紹,商定接待原則、談話口徑和具體活動日程。外交部同志建議安排看一個能夠反映工業(yè)實力的工廠,最后確定了太原重型機器廠,然后參觀晉祠、省博物館。富爾對重機廠很感興趣,看得也仔細、認真,他所提的問題都得到莊國紳總工程師的滿意答復,接觸工人時總是陪著笑臉,有時還握手言談,氣氛輕松、融洽。招待晚會在南文化宮舉行,按照通常慣例請省歌舞團、太原雜技團同臺演出,演出效果很好,富爾表示出極大興趣。演出過程中,富爾高興地向北京的同志們說,法中建交后,我一定要邀請你們到巴黎演出,肯定會受到巴黎人民的歡迎。
三
后來我從外交部《外交動態(tài)》上看到富爾從太原回到北京后,情緒大有好轉(zhuǎn),再坐下來會談時不再十分堅持“在臺灣保留一名低級別的人員”的意見了。這時,中央給予他高規(guī)格的禮遇,毛澤東、劉少奇分別接見了他。周恩來、陳毅單獨或共同與他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會談了6次。周恩來提出了積極地、有步驟地直接建交方案。富爾未提出任何異議,便攜帶方案返法向戴高樂復命。隨后,法國外交部指派官員,與我國駐瑞士大使李清泉經(jīng)過幾輪磋商后,1964年1月27日北京、巴黎同時發(fā)表建交公報,震動了西方世界。當時《世界日報》頭版頭條發(fā)表了《震撼世界的新聞:法中建交》。由于戴高樂建交特使訪問了太原,我們所有接待人員都非常關心建交進展。后來,我們看到國務院外事辦公室在《外事通報》中指出:中法建交完全按照我國政府提出的直接建交方案勝利實現(xiàn)。特別強調(diào):“它是在國際形勢更加有利于我國的情況下發(fā)生的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打擊了美國,加深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挫敗了帝國主義和國際反華勢力妄圖孤立、包圍我國的陰謀,在我國對外關系史上寫下了舉世矚目的一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