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 樂
日本小學道德資料特征分析
——從“禮儀”的視點出發(fā)
那樂
“禮儀”是日本小學階段十分重要的教育內(nèi)容,特別是在道德教育中進行的禮儀教育。通過收集日本小學校教育2011年開始使用的新版道德資料——副讀本中的關于“禮儀”題材的資料,按著6種不同的分析方法進行分類,著重分析了“禮儀”資料中的“問好”、“動作”方面的禮儀教育內(nèi)容,并進一步總結(jié)了日本小學道德資料的基本特征。
日本小學;禮儀;道德資料;問好
關于日本學校教育中的禮儀教育,特別是作為道德教育中重要的學習內(nèi)容之一,《小學學習指導要領解說道德篇(2008年版)》中作出具體規(guī)定,即“尊重對方的人格,要對他人抱有敬愛之情”[1]。本文通過整理日本小學道德資料,分析其特征,將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具有積極的意義。
本文收集了根據(jù)2008年版《學習指導要領》制定并從2011年全面開始使用的新版道德資料——副讀本。包括小學1年級至6年級(6冊)在內(nèi),9個出版社(學研社、學校圖書、教育出版、光文圖書、東京書籍、日本標準、日本文教A、日本文教B、文溪堂、光村圖書)的10種副讀本,共計60冊。將這些圖書中關于“禮儀”題材的資料全部抽出進行分析(在這些副讀本最后都標有按照學習指導要領要求進行分類,將標有“2-(1)禮儀”的資料作為分析對象)。另外,分析方法主要按6種分類項目進行區(qū)分,即問好、語言、動作、禮儀重要性、誠意、時間和場合、在形式中包含的尊重之情(以下簡稱尊重)。這6種分類方法是根據(jù)《學習指導要領》中“道德的內(nèi)容”部分的語句關鍵詞進行提煉的。
日本小學每冊道德副讀本的資料總數(shù)基本相同,其中1、2年級為34課;3—6年級為35課。根據(jù)對所抽取的9個出版社發(fā)行的60冊小學道德副讀本(1、2年級每個年級的總資料數(shù)是340,3—6年級每個年級的總資料數(shù)是350)進行分析,每個學年與“禮儀”相關的資料總數(shù)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與“禮儀”相關的資料總數(shù)是100。其中幾乎所有出版社1、2年級的副讀本中每冊都有兩課與“禮儀”相關的資料,并且從中年級開始到高年級呈逐漸減少的趨勢,除了日本文教A之外,其他出版社5、6年級的副讀本中每冊只有1課是關于“禮儀”的。也就是說,關于“禮儀”的學習隨著年級增長有逐漸減弱的趨勢。另外,每個出版社所采用的資料數(shù)量也不相同,日本文教A為12課,東京書籍是8課。關于“禮儀”相關資料在總資料中的比例如表2所示。
表1 各學年與“禮儀”相關資料數(shù)
續(xù)表1
表2 “2-(1)禮儀”相關資料在總資料中所占比例
從表2可以看出,每個年級“禮儀”相關資料所占比例不同,“禮儀”相關資料數(shù)呈現(xiàn)出年級越高所占比例越小的趨勢。
日本小學道德副讀本中與“禮儀”相關的總資料中關于“禮儀”的資料是怎樣分配的呢?在此將按照前面提到的6種分類項目(問好、語言、動作、禮儀重要性、誠意、時間和場合、尊重)對與“禮儀”相關的資料進行分類,其中關于“問好”的資料數(shù)的分配情況如表3所示。
表3 道德資料中采用“禮儀”內(nèi)容的資料數(shù)
從表3的內(nèi)容可以看出,1、2年級的與“禮儀”相關的資料中,幾乎全部資料與“問好”相關。如表4所示,雖然2年級的資料不是全部與“問好”相關,但是只有日本標準出版社中題為“傘”的資料是以“誠意”為主題,其他全部是與“問好”相關資料。
表4 道德資料中采用“禮儀”內(nèi)容的比例
日本《小學學習指導要領》中對每個學年關于“禮儀”內(nèi)容項目都做出了詳細規(guī)定:1、2年級主要是問好、語言、動作;3、4年級強調(diào)重要性、誠意;5、6年級重點是時間場合、尊重。如果按照這樣的要求,表4中的數(shù)據(jù)從左上方開始向右下方的變化趨勢應該是越來越大,但是從實際的分析結(jié)果來看并非如此。表4中4、5年級“問好”和“語言”的數(shù)值很高,這也說明了高年級關于“禮儀”的資料中與“問好”和“語言”相關內(nèi)容的比例也偏高。
小學學習指導要領道德篇中關于1、2年級禮儀有這樣的描述“這個階段要培養(yǎng)孩子們用恰當?shù)亩Y貌用語主動得體地向人問好,包括對在問好時基本動作的指導?!睂?、4年級是這樣規(guī)定的:“這個階段要培養(yǎng)孩子從對方的角度考慮來思考自己的行動”;5、6年級“本階段要重視培養(yǎng)孩子們通過懷有對對方的尊重之情,用自然的語言和行動站在對方的立場接人待物”[2]。通過上述內(nèi)容可以看出,《學習指導要領》中對各階段的禮儀教育不僅僅局限于語言,還包括動作指導。那么在道德副讀本中,關于動作指導的道德資料又有怎樣的規(guī)律呢?根據(jù)相關機構(gòu)的統(tǒng)計,在100份資料中,通過文章和插圖來進行禮儀動作指導的資料數(shù)為46份,但是并不能說明總資料的半數(shù)左右資料都是介紹禮儀動作的,因為在這46份資料中有26份是對“問好”時動作的指導,比如說在問好時要“雙手放在前面”,“身體向前傾斜45度左右”,“摘下帽子”等等。所以,除去這些資料,在總資料中只有20份資料(總體的1/5)是關于對其他種類的“禮儀”動作的指導。
綜上所述,盡管《小學學習指導要領解說(道德篇)》中對在道德課中進行的禮儀教育中強調(diào)要重視“對動作的具體指導”,但是實際上,每個出版社全部6個年級的道德資料中關于“具體的動作”和“禮儀的形式”的事例只有1—3例,可以說比例是非常小的。另外,作為禮儀學習過程中重要因素的“動作”指導也是極為欠缺的,尤其是關于“問好”以外的動作指導和學習。小學生在學習“問好”的時候,對“問好”場合禮儀的道德價值有所了解,但是對其他的動作,比如說“筷子的使用方法”,“鞋子應該如何擺放”等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場景的道德價值卻一無所知,所以,從道德資料的視角出發(fā),不應該只是選擇側(cè)重“問好”方面的題材,而應該選擇各種各樣的與禮儀內(nèi)容相關的資料。
同時,《小學學習指導要領》第1章總則中關于教育課程編寫方針中有這樣的規(guī)定“學校的道德教育,是通過以道德時間為主,全體學校教育活動來進行的。與道德時間一樣,各教科、外語活動、綜合學習時間以及特別活動都要根據(jù)各自的課堂特色,進行與兒童發(fā)展階段相適應的指導。”從這個內(nèi)容可以看出,道德時間作為學校道德教育的關鍵,它所進行禮儀教育需要通過在特別活動等其他學校教育活動中的時間來鞏固和加深,這是很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但是,如果在作為核心的道德時間中所使用的資料中把禮儀教育狹義地定義為“問好”的教育,那么通過這些資料所進行的道德教育也是片面的。
小學階段的禮儀教育作為該階段學校教育的重點被給予很大的期望。那么道德資料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載體,它所蘊涵的禮儀教育便成為重中之重。本文通過對道德資料進行分析,將日本小學道德資料的特征總結(jié)如下:
第一,經(jīng)過分析可以看出,小學道德副讀本中關于禮儀教育的資料數(shù)在總資料數(shù)中比重很小,平均為5%左右。而且逐漸隨著年級增長呈逐漸減少趨勢,6年級的資料數(shù)最少。
第二,與禮儀相關資料中半數(shù)以上與“問好”和“使用語言”相關,即日本小學階段的禮儀教育著重于語言性教育。
第三,在與動作相關的為數(shù)不多的禮儀教育資料中,有半數(shù)以上是對“問好”時的動作進行介紹和說明的。另外,與日常生活中的禮儀相關的事例極少,而像茶道、花道等非日常生活事例的采用情況,反映了道德資料中對日常生活的場面、動作的認識度偏低。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包括日本小學道德副讀本資料編輯者在內(nèi)的大多數(shù)日本人,都將禮儀概念固定化,即禮儀等同于“問好”。雖然每個階段的禮儀學習內(nèi)容有所不同,我們發(fā)現(xiàn)日本小學高年級的道德資料——副讀本中關于“禮儀”教育的內(nèi)容不多。低年級主要以“問好”為主,高年級也有偏向于“問好”的教育傾向。也就是說,在小學階段的道德資料中關于日常生活中禮儀動作介紹的內(nèi)容非常少。從1年級到6年級的副讀本來看,每個出版社涉及禮儀動作的只有1—3個例子。在抽取的100份道德資料中,基本都是通過對資料中能用和藹的態(tài)度進行問好的主人公的心情理解之后,再換位思考來反思自己應該怎樣做。這也就體現(xiàn)了“禮儀”作為道德價值在現(xiàn)實生活的場面中應該以怎樣的形式展開的“具體性”、“現(xiàn)實性”、“多樣性”明顯不足。另外,與茶道、花道等傳統(tǒng)文化一樣,禮儀本身作為日本的傳統(tǒng)文化,對它本身的做法即“禮法”的解釋和說明的資料完全沒有。
[1] 文部省.小學校學習指導要領解說:道德篇,2008:34.
[2] 文部省.小學校學習指導要領.
2014-03-18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14JDSZ2043)。
G40-09
A
1001-6201(2015)01-0240-03
東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何宏儉]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5.0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