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爽
南京大戲院聽歷史的樂章
文/趙爽
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聽戲和看電影就是上海市民最愛的娛樂和消遣方式之一。那個時候,老上海的大多數演出,都集中在戲院進行。因此,當時的戲院如雨后春筍般相繼現身滬上。時過境遷,在今天的上海,當時成為重要演出場所的戲院已所剩無幾,而曾經的南京大戲院,如今的上海音樂廳便是其中一家。
南京大戲院由建筑師范文照設計,1930年3月26日晚正式啟用。戲院外部是石子墻面,上部為紅釉帶褐磚的清水面。走進大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16根合抱的大理石圓柱,氣度不凡。最為引人注目的則是門廳處氣勢輝煌的旋轉扶梯,給人以歐洲皇家殿堂的感覺。拾階而上,高貴華麗的氣息躍然而出??梢韵胍姡斈暝卸嗌龠_官顯貴、紳士小姐步入其間,演繹一段又一段浪漫的故事。走進觀眾大廳,金碧輝煌的穹頂再次讓人眼前一亮,據說這是用24K金箔鑲貼的。
南京大戲院建成前后適逢電影從默片向有聲電影過渡的關鍵時期,因此戲院在建造時十分注重配音和配樂的播放效果。為此,美國西電公司為場內的墻壁和柱子做了特殊的設計和處理,使得場內的音效極佳,加上能夠容納1540名觀眾,南京大戲院當之無愧是當時的上海灘上最豪華的影戲院。這里也是上海第一家放映好萊塢大片的戲院。據說,當時在歐美上映的電影,不出一個星期便會在南京大戲院上映,當時上海作為世界級大都市的地位,可見一斑。
1950年,南京大戲院改名為北京電影院,但仍以放映20世紀福斯、米高梅等電影公司的電影為主。1959年,北京電影院被選中舉辦第一屆“上海之春”音樂會,于是又改名為上海音樂廳,并一直沿用至今。
上海音樂廳所在的延安路舊稱愛多亞路,是一條著名的商業(yè)街,因此也為它帶來了不少人氣。2002年,因為延安路的拓寬建設,上海音樂廳告別了原先的位置,向東南方向移動了66.46米,抬高了3.38米,并同時進行了修繕和擴建工作。經過清洗,上海音樂廳的內外部墻面的顏色又恢復到了建造初始時的樣貌。2004年10月1日,平移后的上海音樂廳再次開門迎客。新與舊的完美結合,仿佛打開了記憶之門,這里是時光的輪回,也是歷史的倒影。
經過改建,上海音樂廳大體上恢復了當年的面貌,淡雅莊重的色彩與其演繹的古典音樂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重新開業(yè)后的上海音樂廳繼續(xù)堅持專業(yè)化的定位,以高品質的古典音樂演出為主,包括交響樂、室內樂、獨奏、重奏、中國民族音樂,以及爵士樂等等。上海音樂廳絕佳的音響效果也得到了眾多中外藝術家的認同。這也使上海音樂廳連續(xù)十多年成為著名的“上海之春”音樂會的主辦地,在音樂家和愛樂者中聲名鵲起,成為在上海欣賞和演奏古典音樂的第一選擇。
如今,上海音樂廳在它的新址上靜靜佇立,迎來送往一波又一波音樂的愛好者。就跟80多年前其剛建成時一樣,成為上海這座城市最主要的文化地標之一。
圖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