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權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攝影愛好者大量增多,單反已經進入千家萬戶,其中不乏一批愛鳥之人為了拍攝到美麗的鳥兒,走南闖北,頂著烈日埋伏潛行,只為得到一張完美的“鳥類寫真”。那么究竟怎樣才能拍到滿意的“鳥片”?通過哪些方式可以捕捉到好的效果?
國內外常見的鳥類拍攝方式
多年前,隨著單反相機數(shù)碼化的變革,鳥類拍攝在國外流行起來,一些發(fā)達國家建立起各類觀鳥的攝影組織,也開發(fā)出一系列鳥類攝影的拍攝方法。如匈牙利的著名鳥類攝影師本彩·馬泰的制造水池拍攝方案、雙面鏡隱身拍攝方法;日本鳥類攝影師的一系列誘拍法,主要用于拍攝鳥類喂食和捕食。
現(xiàn)在,國內的攝影師也在效仿與革新,開發(fā)出一系列針對不同鳥類不同時期行為習性的拍攝方法。比如:部分攝影師根據(jù)繁殖季節(jié)的鵑形目等鳥類通過鳴叫占領領地這一習性,用播放相應的鳥鳴聲來吸引一些平常無法拍攝到的鳥類出現(xiàn),這也是國內較為常見的拍鳥方式。當然,一定以不傷害鳥類為前提來進行。
相對的,有些拍攝方式是我們極力反對和抵制的。在國內,有些攝影愛好者過于追求照片質量,想拍攝鳥兒飛行的完美姿態(tài),便在誘拍時將餌料用大頭針穿插在樹木之間,讓鳥兒不容易吃到食物,而導致有些鳥連同大頭針一起吃下,釀成慘劇,這是非常殘忍的做法,我們應該嚴厲拒絕并抵制。生態(tài)之美,美在自然和諧,為了一己私利導致被攝物的重傷或死亡就是十分自私的表現(xiàn)了。
拍攝鳥類通常需要的器材
想要拍攝好鳥類的照片,所需器材大致如下:
關于鏡頭
如果有條件的話,拍攝鳥類最好以一臺對焦和操作便利的全畫幅單反相機為基礎,鏡頭搭配盡量以大光圈超遠攝定焦為宜。一是超遠攝鏡頭能將被攝體“拉近”,因為拍攝時哪怕是埋伏在離鳥類僅3米遠的距離,有些品種的鳥依然很小,用常規(guī)鏡頭難以拍攝清晰;二是定焦鏡頭有著變焦鏡頭無法比擬的細節(jié)表現(xiàn)和高速對焦性能;三是鳥的習性常導致“有鳥無光,有光無鳥”的情況發(fā)生,大光圈超遠攝鏡頭(最大光圈F4或更大)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高感光度ISO的使用,能做到細節(jié)清晰銳利、光線充足的照片品質。
關于快門
拍攝鳥類時,由于使用了超遠攝鏡頭,所以在拍攝的大部分情況下,無需擔心背景虛化的問題??墒牵驗轼B類的運動能力強、速度快,在拍攝體型較小的鳥類時,容易發(fā)生因快門速度不夠而導致無法凝固細節(jié)姿態(tài)的情況,所以快門盡量保持在1/1000秒左右,少數(shù)情況如無風吹和枝條擺動的情況下,可以適當降低一檔到兩檔快門(約1/250秒),如果遇到體積更小的鳥類,快門速度則需要更高才可。
關于燈光
通常,鳥類對于高速閃光燈的照射并不敏感,因為有些鳥類會以為那是閃電,所以并無大礙(前提是閃光燈要做相應的偽裝處理,并且閃光輸出不宜太近,否則能量太高同樣會影響被攝體)。而一些體型小的鳥類,對閃光的輸出能量非常敏感,如雀形目山雀科的鳥類,這種情況則會驚擾到被攝動物,最好避免使用額外的補光工具。
獨特的標本誘拍法
前面講到了器材和大致誘拍方法,這里我要再介紹一種新的安全誘拍方式,實際使用率較高。
一般而言,拍攝鳥類這類視覺發(fā)達的動物,偽裝方面除了顏色、外觀要與環(huán)境盡量融為一體以外,還要盡量減少拍攝時的肢體動作,而大部分的鳥會根據(jù)其他同伴的試探來判斷新環(huán)境(主要指有人為介入的環(huán)境)是否安全,是否可以在該區(qū)域停留。以前在農村地區(qū),常有人捕捉警惕性高的白鷺,用的方法就是制作一個體型和白鷺類似的假體放在水邊,人埋伏在附近,當其他白鷺看到有“同類”在該區(qū)域停留,就會感到安全并進入該區(qū)域。從拍鳥上來講,方法很值得借鑒。但是必須聲明:依據(jù)相關法律法規(guī),不允許這樣的拍攝。除非科研需要,要辦理捕獵證,并且標本也必須是合法制作的。
因本人工作原因,涉及接觸與制作陸生脊椎動物標本,所以拍攝使用的“假體”都是華中師范大學標本館的館藏。將藍喉蜂虎的標本放置在拍攝區(qū)域里,能夠吸引經過的蜂虎鳥兒放松警惕前來駐足,有些鳥飛到拍攝區(qū)內會有鳴叫、梳理羽毛等各種悠閑的姿態(tài),這對拍攝效果十分有利。我認為,這是標本鳥兒賜予的禮物。
此方法原則上亦可用于拍攝其他鳥類,當然前提是有相應合法的標本儲備。喜歡拍鳥之人都是熱愛大自然的人,此種方法絕不鼓勵為獲取標本而殘害野生動物的做法,如有人在湖北省境內捕獵藍喉蜂虎,將直接按照非法捕殺省級保護動物相應條款進行處罰。
本文重點介紹了單一一種鳥類的攝影,其實拍攝任何題材都不是眼見那般容易,需要付出才能有收獲和回報,希望透過這些生動美麗的“鳥片”,能夠喚起更多觀鳥愛鳥朋友的生態(tài)保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