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冰
自我,是結束更是開始
離婚不僅意味著兩個人關系的瓦解,還意味著個人身份的改變,特別是對于那些習慣于婚姻中妻子角色的女人,身份的改變往往會帶來極大的失落感。無法經營好自己生活的直接后果是,極具加深對另外一半的怨恨,一句念念不忘的“都是他讓我落到今天這步田地!”,只會把自己定型為受害者。只有找到自己人生的新支點,離婚后的關系才有處理好的基礎。
離婚可能讓習慣的親密感消失不見,但是它也會帶來久違的自由感。視離婚為新機會而不是人生判決的人更容易從婚姻解體的沖擊中走出,甚至徹底翻身。他們會利用這段時間,去嘗試那些之前沒機會做的事兒,無論興趣愛好還是職業(yè)發(fā)展,讓自己忙起來也是恢復自我價值感的重要手段,被需要的感覺可以沖抵被拋棄的感傷。還有人會因為重獲自由之身,而有更多時間回歸朋友圈,社會支持不僅有助于緩解離婚后孤立無援的感覺,還可能帶來新的緣分。
育兒,要合作不要對抗
在中國的文化中,孩子往往是家庭的核心。但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為了孩子維持形式上婚姻的完整,不見得對孩子有益。氣氛奇怪的家庭、不快樂的父母,也許分開對孩子也是一種解脫。但是那些離婚后互相指責、詆毀對方,甚至逼迫孩子站隊的父母,他們似乎并不重視孩子的感受,反而更看重的是自己的情緒。要知道,抹黑另外一方只會讓孩子從內心感到混亂和分裂,甚至自恨,同時,也會讓孩子徹底相信離婚從根本上改變了他們與父母愛的關系。
離婚后在共同撫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有效合作的最大障礙往往是恨自己的前任超過了愛自己的孩子,最終以懲罰前任而不是養(yǎng)育孩子為第一要務。離婚后能做的是一起想想能為孩子做些什么。其實,不光婚姻中的夫妻需要接受育兒咨詢,哪怕已經分開的兩個人,為了有效地共同養(yǎng)育子女也需要咨詢和指導,我們無法期望兩個因為無法溝通而分開的人在離婚后自然學會如何有效交流。
關系,轉型不代表終結
離婚是婚姻關系的終結,但不代表兩個人之間不能再有其他形式的關系,有時候你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拿到離婚證的那一剎那似乎彼此面目突然不再那么可憎,有人甚至會友好地吃頓散伙飯,有人甚至在離婚一段時間后懷疑自己當初為什么要和對方離婚。
事實是,距離產生美,有些東西在親密關系中我們會特別在乎,比如對方的缺點,對方的父母親戚,甚至是對方不拘小節(jié)的衛(wèi)生習慣,可是退回到朋友或熟人的距離,一切都不再有那么大的殺傷力,期望降低之后失望也就變得沒有那么讓人無法忍受了,從關注缺點到關注優(yōu)點,距離遠了,關系反而輕松。
如果多年的婚姻生活證明你們不是好的雙人舞舞伴,那么你們也許可以結伴去跳廣場舞。失去一個愛人的同時可能收獲一個朋友、敵人,或者路人……最終結果如何,取決于雙方的意愿與努力。其實,文明地離婚不僅會為上一段婚姻劃上一個美好的句號,也有助于雙方從過去的婚姻中修煉成長。能把離婚后關系處理好的人,會對自己經營婚姻的能力更自信,而因為離婚撕破臉的人則可能陡增對人性和婚姻的懷疑。從這點上來說,善后有時候是為了更好的開始。
放手,祝福而不是詛咒
停止愛一個人有時候比愛上一個人困難,而停止關注一個人、嫉妒一個人往往難上加難。離婚后,讓人憤憤難平的另一個原因是,受不了前任對他現(xiàn)任的種種表現(xiàn)——“他和我在一起的時候從來沒買過花,為什么現(xiàn)在他天天買花送她”“我為了他擠在蝸居里,現(xiàn)在人家一抱怨就有了大房子”……這么想的人,雖然形式上離婚了,但是對方依然住在她內心的家里,依然是她的那個“他”。
情感上承認對方已然自由,和自己并無半毛錢關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特別是當前任比自己過得好的時候,誰又能心如止水,毫不在乎?在邊界相對清晰的西方文化中,關系的終結往往更干脆利落,但是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東方文化中,內心的分離往往是一個緩慢糾結的過程??墒侨绻霾坏竭@樣的分離,不能允許對方開始屬于他的新生活,我們也就給自己判了超期徒刑。接受你愛的人離婚后不再為你一廂情愿的期望負有任何責任,接受他有權按照自己的方式開始新生活,詛咒才能變成祝福,我們的心才能真正自由。
編輯 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