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羽 陳政霖
8月15日是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70周年,記者來到了湖南省懷化市芷江侗族自治縣。這座位于湘西的山清水秀的小城正在舉行盛大的活動——“紀念抗戰(zhàn) 珍愛和平”芷江抗戰(zhàn)勝利受降地火炬?zhèn)鬟f活動。
8月21日,在芷江受降紀念日當(dāng)天,位于芷江的湖南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開館,象征中華民族和諧與和平文化的標(biāo)志性建筑——太和塔的燈點亮了。
中共芷江縣委書記曾佑光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芷江是著名的抗日戰(zhàn)爭受降城。為慶祝70周年舉辦的重大紀念活動,是為了讓廣大干部群眾銘記這段歷史,傳承抗日精神與和平文化,并把它轉(zhuǎn)化成實現(xiàn)‘中國夢’的強大動力?!?/p>
受降:芷江52小時
1945年8月18日,湖南芷江成立了“日本投降簽字典禮籌備處”。芷江因此成為舉世矚目的受降城。
8月21日的芷江秋高氣爽,碧空萬里。
上午11時15分,侵華日軍投降代表今井武夫一行乘坐的降機,在中國空軍第五大隊的監(jiān)護和引航下,圍繞芷江機場低飛三周以示敬意,隨后降落在跑道上。
此時此刻,機場上已聚集了5000多人。百余架飛機、成百部吉普車、各式各樣的軍車、小轎車排列在路邊,等待著目擊這一重大歷史時刻。
日機開啟艙門,今井武夫出現(xiàn)在機艙門口。他立正問:“是否可以下機?”在得到中方代表的允許后,今井武夫緘默無語,面帶戚容地走下飛機。
在機場跑道旁邊,一共停放著四輛美式吉普野戰(zhàn)式敞篷車,第一輛和第四輛負責(zé)押送,第二輛和第三輛是侵華日本投降代表所乘坐的降車,降車上面各插著一面白旗。
下午3時,中國方面參加受降的代表陸續(xù)步入會場,他們佩戴著紅、黃綢帶作為入場證。中國陸軍蕭毅肅總參謀長主持儀式,湯恩伯、張發(fā)奎、盧漢、王耀武、杜聿明、吳奇?zhèn)ァ⒘我?、鄭洞國、張雪中等高級軍官列席會議。采訪的中外記者100多人,從走廊一直擠到房屋外面。
位于芷江和平園內(nèi)的“中國戰(zhàn)區(qū)受降典禮會場”舊址保留了當(dāng)年的格局。會場布置得簡潔而莊重——兩張長桌相向擺著,上方為受降代表席,下方為日軍投降代表席,會場另一端設(shè)有觀禮席和記者席。靠門一端為譯員席,另一端為記錄席。
下午3時25分,今井武夫等人步入會場。日本人向中美代表鞠躬。面對鞠躬,中美兩國代表表情嚴肅,沒有還禮。
下午4時,受降簽字儀式正式開始。日方代表橋島芳雄代表日方,向中美兩方呈交了一份日軍侵華兵力分布圖,隨后工作人員用中、日、英三國語言高聲宣讀了投降備忘錄。面對中美兩方人員的詢問,今井武夫有問必答,顯得十分誠懇。
從8月21日開始,日軍降使一行在芷江共停留了52小時。芷江受降寫下了中華民族抵御外來侵略取得的最光輝的一頁。
“芷江是勝利的地方、榮光的地方,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脊梁和民族魂?!敝袊嗣窨谷諔?zhàn)爭勝利受降紀念館、飛虎隊紀念館館長吳建宏對本刊記者說。
“日”落芷江
芷江被稱為“黔滇門戶 全楚咽喉”,自古以來是軍事要地。抗日戰(zhàn)爭中,這里誕生了盟軍遠東第二大空軍機場——芷江機場。它不僅是一座機場,更是當(dāng)時的空軍基地。
1936年10月,國民政府開始在芷江修建機場。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后,隨著軍事地位凸顯,芷江機場擴建被提上日程,先后兩次擴建。
第一次擴建于1938年1月12日,來自芷江等11個縣的1.9萬名民工參與。工程包括跑道、停機坪、排水道、橋窩以及隱蔽彈藥庫等,一直持續(xù)到當(dāng)年10月份才完成。
今天,在位于芷江機場附近的飛虎隊紀念館園內(nèi),保留著當(dāng)時用來修建機場的大石碾子。當(dāng)年,挖土、運土、滾壓等繁重勞動全靠人工,水泥石碾子要靠人拉著去滾壓機坪。
在1940年至1945年初,芷江機場又進行了加固和擴修,使其成為“二戰(zhàn)”中盟軍遠東的第二大軍用機場。
芷江機場是中美空軍的秘密前進機場,是當(dāng)時中國大陸唯一能起落飛機轟炸日本本土的機場,日軍一直視芷江空軍基地為其心腹大患。
1945年1月29日,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緊急召開“南京會議”,策定以奪占芷江機場為目標(biāo)的“芷江作戰(zhàn)”。
4月至6月,歷時近兩個月的“芷江保衛(wèi)戰(zhàn)”(又稱“湘西會戰(zhàn)”)在這里打響。這場以雪峰山為主戰(zhàn)場的會戰(zhàn),最終以日軍的徹底潰敗而告終。
這次會戰(zhàn)也是中國陸軍和侵華日軍地面戰(zhàn)場的最后一戰(zhàn),對于加快日軍投降的進程起到了直接作用。
“芷江是‘受降’而不是‘洽降’,這是有歷史記載的。”吳建宏館長表示。
他認為,芷江能夠成為第一座受降城有四個原因:一是原先確定的江西玉山機場遭到破壞,尚未修復(fù),而芷江機場交通便利;二是芷江機場的空軍實力雄厚,有數(shù)百架可以隨時起飛作戰(zhàn)的飛機,可以對日軍產(chǎn)生一定的威懾作用,爭取受降會談的主動權(quán);三是當(dāng)時日軍在中國還有一定的實力,部分日軍軍官和士兵有拒降心理,受降地點選在芷江,安全警衛(wèi)可以得到保證;四是日軍芷江攻略戰(zhàn)慘敗,讓日軍在芷江投降,能讓他們體會到“日落芷江”的滋味。
共同作戰(zhàn)的見證
在芷江受降前,駐芷江軍政機構(gòu)達220多個,官兵達六萬余人,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抗戰(zhàn)名城。
1938年10月,蘇聯(lián)援華空軍志愿隊曾進駐芷江機場。到1942年1月,蘇聯(lián)援華空軍志愿隊參加了武漢、南昌、廣州等城的保衛(wèi)戰(zhàn),多次襲擊日本陸、海、空軍的機場、碼頭和陣地,給日軍以沉重的打擊。
抗戰(zhàn)期間,美國的“飛虎隊”在芷江留下了許多故事。今天,在飛虎隊紀念館的園區(qū)內(nèi),還保留著空軍作戰(zhàn)指揮塔和中美空軍聯(lián)隊俱樂部兩棟建筑。
“飛虎隊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美國志愿隊,第二個階段是美國第十航空隊第二十三戰(zhàn)斗機大隊;第三個階段是美國空軍第十四航空隊。”吳建宏館長介紹說。
1940年,日本航空隊最新型的零式戰(zhàn)斗機占據(jù)了空中優(yōu)勢。蘇聯(lián)空軍志愿航空隊撤走后,中國的空域、特別是華中地區(qū)的制空權(quán)幾乎全被日軍所控制。為了粉碎日軍的瘋狂進攻,中國空軍急需國際援助。
已退役的美國空軍飛行員陳納德幫助中國向美國政府申請援助。1941年4月15日,羅斯??偨y(tǒng)簽署了一項密令,允許美國退役軍人及預(yù)備役軍人參加美國志愿隊到中國,并提供100架P-40式驅(qū)逐機供志愿隊使用。
7月,陳納德親自招募了110名飛行員、150名機械人員和后勤人員組成志愿隊。美國志愿隊于12月18日日軍轟炸昆明時首開空戰(zhàn)紀錄。12月25日在緬甸仰光上空與日軍交戰(zhàn),擊落日機22架。勝利的消息傳遍中國,美國志愿隊因此得名“飛虎隊”,陳納德成為“飛虎將軍”。
1942年7月4日,美國國慶日當(dāng)天,以“飛虎隊”為基礎(chǔ)組建了美國駐中國航空特遣隊,并入美國現(xiàn)役空軍編制,稱為第十航空隊第二十三戰(zhàn)斗機大隊,陳納德被任命為準將大隊長。1943年3月10日,這一部隊又擴編為美國空軍第十四航空隊,陳納德晉升為少將軍銜司令,獨立在華作戰(zhàn)。
1944年初,美國空軍第十四航空隊6000余人進駐芷江機場。在芷江七里橋、竹坪鋪一帶營房林立,稱為“美國街”。第十四航空隊最多時擁有戰(zhàn)斗機和轟炸機700余架。
在陳納德將軍的建議下,后來中美空軍又組成混合聯(lián)隊,在空戰(zhàn)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1945年4月初至5月底,駐芷江的空軍控制了整個湖南的制空權(quán)。
在《抗戰(zhàn)勝利受降 芷江紀事》一書中記載,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中盟空軍共陣亡飛行員4482人,其中美國志愿隊61人,蘇聯(lián)空軍志愿隊100人,中國空軍4321人。這些陣亡者中,有一部分是駐芷江空軍基地的飛行員。
1945年7月,陳納德歸國前含著熱淚發(fā)表了一段演說:“偉大的中國人民對我們表示友好,這令人難忘。我在這里度過了八年,極大地豐富了我的精神生活,同時,使我加深了對這個國家的了解,我們將把這美好的記憶,長久地帶給我們的后代子孫。”